【登山醫學】腳踝扭傷怎麼辦?

Asen| 2016-04-07| 檢舉

腳踝扭傷是常見的運動傷害之一,如果不幸發生在野外,

該如何研判扭傷的程度?如何做出適切的處置?又該如何後續醫護?

這是每一個人都需具備的常識。

腳踝扭傷,指的是由於踝關節突然而劇烈的內翻或外翻動作,

使得固定踝關節的韌帶撕裂傷,續發出血、腫脹、疼痛以及關節不穩,

而影響行走等相關症狀。最常扭傷的韌帶,是位於外足踝前方的前距腓韌帶。

腳踝扭傷發生的原因

腳踝扭傷通常和穿著的鞋子有關,太小的鞋子容易造成水泡,

鞋底太高或太大、不合腳的鞋,則容易造成扭傷。

此外,短筒運動鞋(高度未達足踝)和雨鞋不能保護足踝,是不適合用於登山活動的。

曾經有過多次或嚴重扭傷的人,

由於其踝關節較不穩,容易成為再次扭傷的高危險群。

腳踝扭傷的臨床表現

以前距腓韌帶為例,在突然的關節扭轉之後,先是劇烈的疼痛,

伴隨著關節不能荷重及內翻動作。扭傷部位會出血而形成皮下血腫,

此時可在外足踝前方觀察到一個腫塊;血塊會在12-24小時後溶解,

造成足踝附近皮膚瘀青。未適當處置的扭傷,

受傷的韌帶會持續出血發炎,使得疼痛與腫脹更加嚴重。

腳裸扭傷的傷況評估

扭傷的嚴重程度,可以從輕微疼痛、稍事休息即可繼續行走的輕傷,

到韌帶完全斷裂或伴隨剝離性骨折,使踝關節不能固定、

人無法行走的嚴重傷害。因此,先判斷扭傷的嚴重程度是很重要的!

以下的癥候常意謂著嚴重扭傷或伴隨骨折,應該考慮停止活動,並將傷者後撤:

1、關節無法支撐體重(連站著不動都困難)。

2、關節迅速腫脹。

3、關節無法容忍最小幅度的轉動。

4、關節變形或移動時有骨骼碎片磨擦聲。

腳踝扭傷的野地處置:RICE

R─Rest(休息)

無論如何,隊伍的行進應暫時停下來, 以便對傷者進行評估及ICE的動作﹔

患者亦不應勉強行走,那隻會徒然使傷勢加重。

I─包括Ice packing(冰敷)與Immobilization(固定)

此二者是扭傷處理的核心動作。

「冰敷」可以減少出血與腫脹,一般建議在前48小時,

每隔三到四小時冰敷20分鐘;但要注意避免凍傷。如附近有冰涼溪水,

可將腳泡在水中﹔如不可得,則用冷敷袋或冰水浸溼毛巾包覆於傷處。

「固定關節」可以減少疼痛及預防進一步傷害。野外較易操作的,

是用彈性繃帶或長布條做一個8字形環(如圖),8字交叉在腳背。

圖1.8字型繃帶綁法。

8字環同時具有壓迫(Compression)效果,但要注意不可妨礙末稍血液循環。

如果傷患著短筒鞋,可將8字下環繞在鞋子外面,

可以部分限制關節的活動度;著長筒登山鞋者,

將鞋筒(即包覆腳踝部分)鞋帶綁緊,亦有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扭傷開始恢復或常扭傷而關節不穩時,

可使用膠布固定法來限制關節活度,

以保護腳踝,這是運動員常用的方法。

因此方法及材料較為複雜,有興趣的山友可自行參考教科書。

圖2.使用三角巾於鞋外固定踝關節。

C─Compression(壓迫)

如前述,可以彈繃輕度加壓, 但切記不可在患處按摩(企圖將瘀血揉散),

如此將更增加內出血與腫脹。

E─Elevation(抬高)

休息時,將患肢抬高。 其他:若有攜帶普拿疼或其他非類固醇類止痛藥,可即給予口服。

後續處置:

如果在初步的冰敷及固定後,覺得疼痛可以忍受, 此時隊友可以將傷患的背包分攤,

讓他輕裝自行慢慢走, 傷者可執手杖以增加穩定度。

此時,要提醒傷者步步小心, 因為他的關節處於不穩定狀況,

很容易再扭到或跌倒,而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如果經過初步處置仍然疼痛難忍,

可能是韌帶完全斷裂或併有骨折,此時應考慮以人力揹負傷者下山,或是趕緊對外求援。

下山後的處理與追蹤

輕微的扭傷可在48小時後停止冰敷;

之後,可在患處輕輕按摩及熱敷。韌帶功能的復建必須四到六週,

這期間應避免登山及其他較劇烈的活動。如必須較早再次活動,

應向骨科醫師諮詢;可考慮使用前述的膠布固定法,來限制關節的活動度。

嚴重的扭傷,則必須在下山後直接向骨科醫師報到,

如果確定韌帶完全斷裂或骨折,

必須要進行手術修補韌帶、或石膏固定等醫療,才能確實康復。

*本文原發表於台灣山嶽第50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00815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