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倍的顯微鏡下,白紋伊蚊蛹的頭部特寫。
←實驗室內,科研人員藉助精密儀器將一根長尖的「注射針管」對準白紋伊蚊卵的特殊部位,打入沃爾巴克氏體,一次注射一個胚胎。
雌蚊每次產卵的前提是吸一次血,理想條件下,一隻雌蚊吸一次血可產80-100個卵。
當蛹在水面上將軀體繃直,便是要羽化的時刻。成蟲破蛹而出,頭部先出,然後背部,最後直立起身體。經過幾分鐘,成蟲全身脫離蛹,待停駐水面上晾乾翅膀,即可飛離。
蚊子工廠的「最終產品」———攜帶沃爾巴克氏體的白紋伊蚊雄蚊被分裝在透明罐內,準備運往實驗的島嶼內投放。
一部人類史,也是一部與嗜血追腥的蚊子進行鬥爭的歷史。
你也許不知道,一般蚊子的飛行速度達每小時1.5到2.5千米,飛行時每秒翅膀振動594次左右。它的口器是刺吸式的,儼然一根極細的注射器針頭,以吸吮血液為生。
蚊子「嗡嗡」聲騷擾、吸血,乃至傳播疫情,人類不堪其擾已久。於是,「給蚊子結紮,讓它絕育」的技術甫一出現,便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人類這一次能徹底贏得與蚊子的戰爭嗎?
2015 年3月12日,中山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熱帶病蟲媒控制聯合研究中心奚志勇教授團隊在廣州南沙沙仔島釋放第一批「絕育蚊子」,即攜帶新型沃爾巴克氏體的白 紋伊蚊雄蚊。這是「絕育蚊子」技術的第一個田間試驗點。當年,團隊在試驗點投入約650萬隻雄蚊,成蟲控制效果達到97%。
清明一過,天氣轉暖,很快,2016年的蚊季就要來了。奚教授及團隊將於近期前往第二個田間試驗點———廣州番禺大刀沙島,開啟新一批「絕育蚊子」釋放。
繼去年獨家探訪世界最大的「絕育蚊子工廠」後,南都記者近日再度造訪。這一次,我們用顯微鏡頭,近距離觀察「絕育蚊子」由胚胎、羽化到繁殖的奇幻全過程。
Ⅰ「種子」
第一個「絕育蚊子」的種子,其實幾年前已存在。
奚志勇是第一個成功把沃爾巴克氏體轉到登革病毒和瘧疾控制的蚊子中並建立穩定共生的科學家。所謂共生,並非簡單的「細菌感染」型,而是永遠呆在一起。
2011年前後,團隊通過對上千隻蚊子胚胎的注射,篩選出一隻與沃爾巴克氏體達成穩定共生的胚胎,最後長成一隻雌蚊。這是最開始的「種子」,「現在用來釋放的蚊子就來自這隻雌蚊。」
顯微鏡玻片上,這一串串密密麻麻的小黑點,便是蚊子的卵。一個個排列得整齊,顯微鏡下形似米粒。工作人員會用一根長尖的「注射針管」對準卵的特殊部位,打入沃爾巴克氏體,一次注射一個胚胎。
Ⅱ羊血喂食
蚊 子世界裡,雌蚊靠吸血為生,而雄蚊只吸草汁、花蜜過活,不吸血不叮咬人。白紋伊蚊是傳播登革、寨卡等病毒的幫凶,有「亞洲虎蚊」之稱,叮人兇猛。「絕育蚊 子」技術中,釋放的攜帶新型沃爾巴克氏體的白紋伊蚊雄蚊,與野外的雌蚊交配後,將不產生後代,如此達到種群壓制的效果。
按照科學計算的比例,釋放雄蚊與野外雄蚊數量比在5:1,能達到最好壓制效果。這意味著蚊子工廠需要根據野外監測的蚊蟲數量,源源不斷生產足夠多的雄蚊。「蚊子工廠」內,設有專門的「保種室」。這意味著,讓一隻蚊子絕育,相當於消滅400隻蚊子。
Ⅲ孵化成蚊
新生的數萬計「卵寶寶」,隨後被帶往舒適的水盤中,這裡有適宜的溫度、濕度、光線,以確保蚊子茁壯生長。
蚊子的成長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的階段。
但它們的生長速度和繁殖能力驚人。僅1-2小時後,卵成長為一齡幼蟲,1克卵約有15萬個幼蟲。
這些黑兮兮的幼蟲如小蝌蚪一般在水盤中緩慢遊動,只有顯微鏡才能看清它們的面貌。
Ⅳ雌雄分離
雌雄分離是關鍵技術之一。由於雄蛹比雌蛹要小,雄蚊頭胸寬在1.05毫米-1.2毫米,雌蚊則大概在1.3毫米-1.4毫米,加之雄蚊羽化時間比雌蚊早,奚志勇團隊目前利用人工辦法進行雌雄分離,有效率達99.8%。
不過,未來若達到億級產量,人工分離顯然難以應付。目前工廠正在進行自動化升級,雌雄分離的關鍵技術也在探索和研究中。
Ⅴ未來的飛機釋放
完成雌雄分離後的雄蚊,被裝進特製「塑料桶」里,每桶約500隻。圓桶紗網上的棉花團浸泡糖水,釋放前他們將給蚊子補充最後一次能量。第二日,「絕育蚊子」便乘坐小三輪車,被送往野外去完成它們的特殊使命———讓蚊子找到蚊子的藏身之處,交配絕育,以蚊治蚊。
世界最大的「絕育蚊子」工廠面積超過3500平方米,4個車間,每個車間按現有技術每周能生產500萬隻雄蚊。自動化工藝改進後,奚志勇團隊的目標是在未來五到十年,達到每周20億到25億隻的產量。
眼下,奚志勇團隊正與以色列一家做飛機釋放的公司洽談合作。也許不久,我們就能看到「絕育蚊子」乘坐飛機了———尋找「蚊子滋生地」將更加精準、立體、全方位。
專題策劃:潘勁松
統籌:陳軍 譚偉山 陳偉斌
圖/南都記者 陳坤榮 文/南都記者 賀蓓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2/node100143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