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追求自由的女人:黃逸梵,她是著名作家張愛玲的母親,她的一生有許多標籤:是愛自由的旅行家,橫跨歐美滿世界飛;是有錢有顏值愛時尚的「小腳女人」,一雙三寸金蓮,活過新舊時代;是不合格的母親,她的愛時而輕淺,時而深重;是民國第一個主動提離婚的女人,第一代出走的女娜拉。

娜拉出走,活出自我
1896年,張愛玲口中那個「踏著這雙三寸金蓮橫跨兩個時代」的女人降生於舊式官僚家族,她原名叫黃素瓊,後改名為黃逸梵。她的祖父黃翼升是清朝要員李鴻章的副手,曾任長江七省水師提督,為清政府立下汗馬功勞。據說,在他為國犧牲後,清政府還專門為他建了祠堂,以及給予他家承襲爵位的獎勵。因此,黃逸梵的父親便承爵出任廣西鹽法道。儘管黃逸梵是妾生之女,但也算是正統的貴族千金。
然而,由於黃逸梵的父親在赴任廣西後不到一年便感染而亡,她和自己的弟弟也就成了黃家的繼承人選,畢竟黃家正室膝下無兒無女,黃家也就只有這兩個繼承人。

圖 | 黃逸梵年幼時
雖說是繼承人,但黃逸梵的生活其實和普通的舊式千金一樣,從小便得纏足學規矩,懂禮數尊長輩。等到年紀適中時,她便得聽從家中主母安排,嫁給門當戶對的貴族。可黃逸梵並不像傳統女子那般乖巧聽話,樣貌冷艷的她,性子也是冷冷淡淡的。在聽聞要嫁人時,黃逸梵內心千百萬個不願意,為此她還曾給鴛鴦蝴蝶派代表人物周瘦鵑寫信,希望得到幫助。
可惜,她的求助也只是石沉大海,在深宅裡生活,哪能事事如願?
因此,於1918年,黃逸梵規規矩矩地嫁給了門當戶對的張志沂,即李鴻章的外孫。張家要錢有錢,要名有名,可以說是難得的富貴親家。可在清高的黃逸梵看來,所謂的錢財名利只不過是身外物,就單看張志沂這個人,她其實是不滿意的。
雖說張志沂也是清朝棟樑之後,可他那半斤八兩的才華,黃逸梵一點也看不上。在家族背景這一方面,兩人旗鼓相當;在見識上,黃逸梵絕對的優勝,畢竟張志沂只是一個愛吞雲吐霧,愛逛女子場所的頑固子弟;可在感情上,張志沂卻是十足的痴情,他打從心底愛著黃逸梵,不管是家中財產,還是重要事情的抉擇,他都聽從黃逸梵的。
儘管黃逸梵並不「尊敬」自己這位丈夫,但其實一開始她也是有在順從婚姻的。至少,她給張家生下了一兒一女——張子靜和張愛玲。可兒女的降生並沒有將黃逸梵困在這舊式婚姻裡,相反,她越來越想逃離,越來越厭惡這個傳統大家庭。

圖 | 女兒張愛玲,兒子張子靜
黃逸梵看不慣張家的「男尊女卑」觀念,每當家中傭人有這種觀念傾向,她便會挑一挑眉,冷淡地說:「現在不講這些了,男女平等了,都一樣。」除此之外,她更看不慣自己那無能的丈夫,她覺得張志沂和自己不是同一個世界的人,她追求自由,嚮往遠方。而張志沂只是一味地活在當下,享受大煙帶給他的愉悅,以及姨太太給予他的快樂。
在黃逸梵看來,張志沂其實就是一個「啃老族」,靠祖輩財產活下來的普通人。
於是,隨著對枕邊人的不滿,黃逸梵經常和張志沂爭吵,她一個從小嬌生慣養的千金,忍受不了這樣的生活。剛好,那個時候正逢黃家大夫人離去,黃逸梵與自己的弟弟可以分遺產了。家中房地產歸弟弟,古董全歸她。有了這筆錢後,備受婚姻煎熬的黃逸梵出走了。
1924年,黃逸梵借小姑姑張茂淵去法國留學,需要監護人的理由,帶著古董遠走了,不帶一絲猶豫地離開了張家,4歲的張愛玲和3歲的張子靜她也不顧了。

圖 | 黃逸梵,1920年在北京
在法國,黃逸梵完全是活出了自我。她和張茂淵租房合住,閑暇時光不是在家中跳舞,就是外出參加朋友的宴會;興緻一上來,她還會跑去阿爾卑斯山上滑雪,或者是跑到歐洲去學畫畫,據說她還曾與大師徐悲鴻住在同一棟樓;偶爾玩累了,她便去馬來西亞的華僑學校教書。簡言之,在異國他鄉的時光,才是黃逸梵要的生活。
然而,這樣的外出日子也只是持續了四年,四年後,因一封家信,黃逸梵選擇回國,處理所有事情。

圖 | 黃逸梵(右二)與家庭成員
1928年,張志沂給黃逸梵寄來了一封信,他答應去醫院戒大煙,以及還寫了一首七絕詩:
才聽津門金甲鳴,
又聞塞上鼓鼙聲。
書生自愧擁書城,
兩字平安報與卿。
言外之意便是,希望黃逸梵回家。
如張志沂所願,黃逸梵確實回家了。只不過,這次回家的日子,些許短暫,點點幸福,伴隨著訣別。
這一年,張愛玲8歲,黃逸梵的回家給她的童年帶來了一絲色彩,她開始擔任起母親的角色。在黃逸梵的堅持下,張愛玲被送去上學。她要求張愛玲要學習鋼琴,繪畫,英文等各種西式淑女都會的事情,她想讓自己的女兒成為一個舉止投足都優秀的大小姐。至於張子靜,黃逸梵並不關心,她知道重視男生的張志沂會安排好自己兒子的未來。

在安排好張愛玲教育事情後,黃逸梵開始處理自己的事情了。據張愛玲記載,黃逸梵在外旅遊的那段時間,其實是有好幾個男朋友的。她這次回來,雖說是拋棄男朋友回來的,但也可以說是回來離婚的。就算在張志沂有悔改之心,會去戒吞雲吐霧的習慣時,黃逸梵都想要離婚,更何況在她回來後,張志沂又故態重演。對此,黃逸梵果斷提出離婚,態度堅決且不接受勸說。
1930年,黃逸梵和張志沂離婚。面對丈夫的挽留,黃逸梵冷眼以待,她說:「我的心已經像一塊木頭。」說完後便只顧著讓她請來的外國律師起草離婚協議,她也因此成為民國第一個主動離婚的女人。
辦好離婚手續後,黃逸梵在離婚協議上要求張愛玲的教育問題全歸她管,但教育費用,張志沂承擔。也正是因為她的這一個決定,張愛玲後來上的學校都是貴族學校,費用極其高昂。或許,這就是黃逸梵對張愛玲的愛吧,為女兒鋪墊好了前程。
但這所謂的母愛,又有點狠心。
黃逸梵對張愛玲好,又不是完全的好。若說她對張愛玲不好,那也並非如此。
對於張愛玲的前衛穿衣風格,無人不知,無人不稱讚。而這審美,便是來源於她的母親黃逸梵。可以說,張愛玲整個人的性格,多多少少是有受到黃逸梵影響的。比如黃逸梵年輕時鐘情的愛司頭,以及綠短襖,翡翠胸針,搭配起來,便是張愛玲眼中的「美」。
若說張愛玲不愛黃逸梵,那並非是正解,她只不過是想愛卻又被拒絕。

圖 | 1926年在倫敦
在黃逸梵和張志沂離婚後不久,張志沂便再婚了。歸父親管的張愛玲經常遭繼母動手,一旦忍受不下去,她便會跑去找黃逸梵,求關愛求溫暖。可惜,黃逸梵的愛是求而不得的。
看著張愛玲一身傷,黃逸梵如往常一般高冷,輕聲說:「你仔細想想,跟父親,自然是有錢的;跟了我,可是一個錢都沒有,你要吃得了這個苦,沒有反悔的。」一語扎心,看著眼前這個待自己如同外人的母親,張愛玲放棄討關愛了,她選擇回到那個虎窩,掙扎謀生。
或許在此刻的張愛玲看來,母親是冷酷的,無情的。可在她看不見的地方,黃逸梵又待她如寶,為她安排好光明前程。就張愛玲的教育問題,黃逸梵絕不允許張志沂隨便摻和,在她心裡,張愛玲必須去瑪利亞女子學校接受洋派教育,必須要有私教培養她成為一個懂禮儀的氣質淑女。
和所有母親一樣,黃逸梵希望張愛玲過得好。可又和傳統母親不一樣,黃逸梵時而會罵張愛玲,每當她心情不佳時,她會沖著張愛玲:「我懊悔從前小心看護你的病症,我寧願看你離開,也不願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

圖 | 張愛玲
除此之外,當張愛玲因為沒錢而在學校餓肚子時,黃逸梵並不關心,她只會繼續著她的旅遊生活,繼續賣古董換錢過好日子。然而,一旦看見張愛玲的文章在報上發表,黃逸梵又會特別興奮,總是重複讀女兒的文章,打從內心裡感到驕傲。
可驕傲歸驕傲,她還是繼續將女兒當外人一般對待,不會特意關照,也不會特意求助。據張愛玲的第二任丈夫賴雅說:「黃逸梵和張愛玲母女一個樣,硬骨頭,只要愛情不要錢。」

圖 | 1930年初在杭州西湖
自從離婚後,黃逸梵就經常流連於男人的身懷,有商人,有軍官,也有外交官,每一個都願意為她而拋棄家中的黃臉婆。然而,黃逸梵並不想為他們拋棄自由。不過,自從和外國人交往後,黃逸梵便宣稱:「與外國人戀愛後,再也不想跟華人戀愛」。從一個懷抱投入另一個懷抱,黃逸梵只享受著短暫的溫暖,她不想結婚,也不屑於男人的照顧。
或許是因為從小便在富貴環境生活,亦或許是年少便繼承遺產的緣故,黃逸梵並沒有過艱難生活的遭遇,也從未求助過他人。一旦沒錢了,黃逸梵都會帶一兩箱古董出去換錢。就算是在戰爭時期,古董要價不高時,黃逸梵也不會隨便賤賣那些珍寶。既然要賣,就要賣得值得,如要賤賣,她寧願不要錢。
因此,在黃逸梵晚年時,她便因錢財不多而住在一件小平房。房子雖小,裝潢卻極其精緻,貴族式地毯,油畫滿牆擺,親手設計的梳妝台,無不顯露出黃逸梵的洋氣。

圖 | 1930年在杭州西湖
然而,再怎麼要強,再怎麼忍受得了貧困生活的黃逸梵,並不能耐得住寂寞。本就和張愛玲,張子靜來往不多的她,自然也不會去找他們。她不會輕易卸下那高傲的姿態。
所以,在耐不住寂寞的情況下,黃逸梵曾去福利院領養過一個小姑娘。她本想靠那小女孩緩解孤獨生活氛圍,可又看不慣對方沒禮儀沒規矩的作態。於是,不過幾天功夫,黃逸梵便把小女孩送回去了。
至於愛人,黃逸梵要麼是不喜歡對方了,要麼就是嫌對方太老,不適合自己。她曾經有一個和自己很合得來的伴侶,然而當對方在二戰中消失的時候,她也沒有想要去尋找的想法,她說:「我如果寫信,可能知道他不在了,他為戰犧牲了,那我會很難過;我不寫信,就不知道他的情況,那他還活在我心裡。」
沒有兒女作伴,沒有愛人在旁,黃逸梵越來越孤單,但從未想過去擺脫那種寂寞感。有好友勸她去找成名的張愛玲,可她卻說:「如果希望愛玲負責我的生活,不要說她一時無力,就是將來我也決不要。」
就這樣,黃逸梵選擇一走了了,收拾行李,獨自遠赴英國。她的晚年生活便是在英國一間陰冷的地下室度過的。在英國,黃逸梵偶爾會去打打工,一旦不順心了就換一家,從不委屈自己,也從不覺得羞愧,她曾寫信和友人道:「不要像我太自傲了,那時我是不愁經濟的,絕沒想到今天來做工。」
或許對黃逸梵來說,寧願自我掙扎求生,也絕不能向兒女們示弱。然而,她這種想法也確實是將自己的骨肉當成了外人。像她這樣要強的女人,也只有在臨走前才會向親人展示自己的脆弱。
據說,在黃逸梵離開前,她曾提筆給張愛玲寫信,稱希望見女兒最後一面。可張愛玲對此信的回應也只是寄來了一百美元,別無下文。
1957年,黃逸梵走了,身邊無一個親人好友,享年61歲。在她離去後,張愛玲收到了一個裝著古董和錢幣的箱子。那是黃逸梵最後的母愛,留給了自己的女兒。

圖 | 三十年代末在海船上
或許,正如張愛玲在《半生緣》所說的:「她不是一個優秀的母親,她甚至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但至少,她還是個母親,是個追求自由的母親,也是個會為孩子前程著想的母親。儘管從一開始,到離去,黃逸梵都只給予張愛玲愛,而沒有給兒子張子靜過多關懷,但生而為人,她也是第一次做母親。
參考來源:今日頭條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