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年前中國一場奇災「千古未遇」,凡是活著的人都去了同一個地方!

MS News| 2017-07-06| 檢舉

中國古代生存環境比較差,農民都是靠天吃飯,碰上自然災害,政府救助不及時,會有很多人悲慘的餓死。

「樹挪死,人挪活」,天要餓死咱,咱不能等著餓死對不對?所以在各大朝代都出現過人口大規模遷移情況。百姓心想,趁著還能動彈,趕緊外出逃亡說不定還能活下去。

有個詞叫「走西口」,「走西口」是從明朝正統年間開始的,一直到民國初年,大約三百年的時間。當時遷徙的隊伍浩浩蕩蕩,一眼望不到頭。在明朝末年「走西口」達到了頂峰。

走西口大多來自山西,還有河北一些地區,陝西等地的人們,這些地方經常發生災荒,土地貧瘠。

我們知道光緒帝年間有一場著名的旱災叫「丁戊奇災」,這場災難對於清朝的百姓是毀滅性的打擊,因為那時生產技術不發達,交通也不便利,老百姓遭了災只能眼巴巴地等著,等老天開恩下點雨,但一直也沒下,這場災難持續了兩年。

光緒元年也就是1875年拉開序幕的。當時北方先是出現了一點乾旱,京師和直隸顯示了災情,與此同時山西、河南都出現了災情,那年一直到冬天都雨水稀少。

一年後,乾旱的情況加重,受災的範圍擴大了,到遼寧、陝甘、蘇皖都是重災區,而山東、河南、直隸簡直沒辦法活下去了,連個秧苗都插不上。

更可怕的是旱災引發了蝗災,本來一些地區種了些糧食,都被蝗蟲給吃了。到了夏天終於下雨了,連綿不斷的雨一個勁地下,終於把河南、直隸淹了。大清河、滹沱河、南運河、漳河水位暴漲,加上冰雹,受災區達63個州縣。

這一年河南遭災嚴重,僅開封一地靠賑災粥廠就食的災民就達到七萬人。

山東也慘得不要不要的,全年皆旱,收成不到三成,據《申報》記載山東災民逃荒得很多,有很多人在道路上「祈雨」但是無濟於事,為了一口粥大家能賣子賣妻。

這還不是最壞的,最壞的是長期的恐懼帶給人們精神的崩潰。一旦人們精神崩潰了,很可能會發生「易子而食」的慘劇,甚至連自己的孩子也吃。

經過兩年大旱後,華北地區的災情在1877年,也就是丁丑年達到鼎盛,山西省災荒空前,人們紛紛吃觀音土,數十日腹破而死。

這場災難見過的人都說千年難遇,十分慘重。

這時人們忍無可忍,紛紛離開家鄉外出尋找出路,留下來的人陷入空前的恐慌中,「既無可食之肉,又無割肉的力氣」,等災情緩解後,很多壯漢竟然在吃賑災糧食的時候死了。還有一些災民倒在地上讓動物吃了,河南幾乎十人九病,陝西也只剩下十之二三。

1878年大地震爆發了,將旱災區都震了個遍,當時人們剛蓋好新家,樹木剛有綠意,結果地震來了,把一切都毀了,人們欲哭無淚。所以說比起那個時候,我們現在的時代再艱難,也還是安逸的。

走西口

清代末年這場特大旱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場大劫難!當年清朝官員提起這場旱災,稱其為有清一代"二百三十餘年末見之慘淒,未聞之悲痛"。

在這場旱災中出現了大的遷徙,人口數有兩千萬,也就是說兩萬人逃荒到另外的地方。北方饑民湧入江南,給當地帶來不穩定因素。

很多山西人離開家鄉去各地,有的曲了鄂爾多斯、歸綏,有的曲了內蒙古。現在包頭市有兩百萬居民,很少有人知道一百多年前那裡還是一個小村莊。

如今包頭市還有這樣一句話,先有了復盛公,才有了這座城。復盛公就是在百年之前一家由山西人開的商號名。

闖關東

在清朝末年西口以外的地區也開始遭災,百姓照樣面臨生存危險,走西口的人數慢慢減少,之後開始衰落。不管怎樣,走西口讓當地百姓學會了農耕技術,對當地的開發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改變了民風民俗。

我們再來看一下「闖關東」,十九世紀山海關被打開,大批外地人湧向這裡,這就是闖關東。

清軍後來頒布隔離政策,漢人不能進入滿人的地盤,清廷對東北進行長時間的封鎖,但十九世紀黃河遭災,百姓為了活下去,紛紛跑到東北,不理會清廷的禁令,為了活命不惜鋌而走險。

因為土地有限,山東、河南地區的人又多,土地分配很艱難,造成百姓生活的困苦。民國時期這種困苦加劇了。

一九四二年,中原又爆發一場大規模的災難,饑荒讓河南的災民蝗蟲一般涌過來,這一次是走西口。不過不管災民往哪裡走,目的是為了活下來,而不管他們走哪裡,都會帶來當地局勢的動盪,也會帶來文明和技術的改革,應該說,人口遷徙的行為,對社會是有積極的進步意義的。

不過,在今天的我們看來,這其中的辛酸,又怎能一個慘字了得?民生之艱難,莫過於此。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40/node155885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