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最麻煩的問題,就是將事物劃分為二。當你劃分出「應該」,也就產生了「不應該」;當你定出「善良」,也就產生了「邪惡」;當你說這是「好的」也就產生了「不好的」。一旦我們心中劃出那條線,對立就產生了。
「二元對立」就是在心理上排斥我們認為是「惡」的人事物。好比我們認為某個人是「惡」的,就會討厭、排斥。不過,「惡」並不是因為它們的本然就是「惡」,而是我們以「標籤思維」貼上去的。

有一則發人深省的故事:在某個夏日清晨,有個默罕默德的隨者跟他到一座回教寺院做晨間祈禱,這個人是第一次參加祈禱會。在他們做完祈禱、回家途中,那個跟隨者看到還有很多人在屋裡睡覺,於是很得意地告訴默罕默德:「這些罪人家會怎麼樣呢?他們沒有去做晨間祈禱。」默罕默德聽了他的話,告訴他:「你先回去,我想再回寺院去。」那個人問:「為什麼?」默罕默德回答說:「我想回去再做祈禱,至於你,還是先回去吧!你最好回去睡覺,就跟你沒來之前一樣,這樣的話,至少別人不會成為罪人。顯然,你的祈禱只讓你學會譴責別人。」
對別人的譴責正是內心狹窄的表現
當我們把人貼上「負面標籤」,就變成了批判。一個人沒辦法視而不見,但卻有辦法不批判。因為你所批判的,即是你無法包容的。換句話說,是你的心胸不夠開闊,對別人的譴責正是內心狹窄的表現。
我認識一位很有「修養」的人,但他的修養卻帶給了妻子很大的困擾,因為他什麼都要管:該讀什麼書、看什麼節目、吃什麼食物、幾點起床都要管。但這是「修養」嗎?
真正有修養的人是慈善的,能包容所有。有些人也許讀了上百次「慈悲」的訓示,但對人還是嚴厲,那又有什麼用?
佛教有句古老的諺語「別讓那些想開悟的人做一大堆功課,只要給他們一個就好。」哪一個呢?「慈悲」

慈悲即是接受別人的弱點、短處。不期待他們的行為完美無缺,否則自然會落入你的批判中,如此你已經殘害到他們、傷害他們的自尊,這又怎能算慈悲?慈悲的基本原則是尊重每個人,讓每個人了解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也可能在自己身上;沒有人希望自己犯錯,也沒有人是不會犯錯的。除非你去包容,否則永遠無法學會慈悲。
這世上的每個人都與我們一樣想要快樂。慈是帶給人快樂,慈是解除人的痛苦,這不是哲理,而是要去了解自己的內心,你必須「擦掉心中那條線」。唯有如此,你才能做到真正的慈悲。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