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終不敢出櫃,害怕得不到社會的認可
——不敢正大光明地出櫃,怎麼辦?——
諮詢師,你好!總是在一個相對陌生的情境中,我才敢所謂地「出櫃」,比如在我們這個心理社區。我今年26歲,家裡的獨子,當前內外的狀態,「男同性戀」對於我多少有些沉重。念初中時,我就大概意識到自己的性傾向與多數人不同,只能一直把困惑放在心裡,隨著學業推進,年齡漸長,生理心理趨於成熟,為更好地認清自我,這期間我以閱讀、觀看、收聽等渠道在各方面零碎地了解過同性戀話題,並有持續關注。
大三開始,我通過社交軟體,有更多機會接觸到我們這個少數人群中的真實個體,雖是虛擬平台,但聊天、見面,我也儘量敞開心扉,相對做到真心誠意,過程中也能找到一定的安全感和歸屬感。人都有慾望衝動,我也保持基本的理智,6年了,我相繼見過3個網友,有過身體接觸,但沒有不安全性行為,畢竟健康是底線。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好像是默認的社會規範,而單就我看似勢必要進入的婚姻而言,有很多機會,而緣分或是善意或是捉弄,卻總讓我遇不到感覺合適的女生,縱然我因為同志情結已逐級降低所謂的擇偶標準。也許是天意不想讓我虧欠一個無辜的誰吧,而社會習俗已經把我逼成心態分裂,我又何嘗不是一個本就無辜甚至可悲之人呢?內心上我願意積極面對,而現實卻是難破之局,無奈糾結是現狀。
更有意思的是,近期的我一邊被親友介紹,家人安排相親,一邊卻偏偏愛上了一個36歲已結婚生子的同性,或許是因為我們交流投機,心路相似,還都是老師吧,我們從對方身上多少會看到自己過往和未來的樣子,相互之間就更易產生好感吧!於是我們能超越世俗禁忌,雖置身在普世道德的禁區,卻能互相溫暖。而這隱秘的溫暖又讓我們不甘心、不安心,心生種種不確定的扭曲情緒。
再怎麼樣,生活要繼續,我只是靜下來描述我的狀態,也許較難理解,但就是這樣,謝謝你的聆聽,更期待你的建議!
——甜閣下,甜蜜說——
雖然國內對同性戀的態度較之以往在整體上有很大的改觀,同性戀的生存環境也寬鬆許多,但都無法忽視在同性戀個體身上,還會有很多的嚴峻的生活現實,在壓迫著敏感的神經,同性之戀還是一種「不能說的秘密」,隱藏在個體心中,使人難以舒解開懷。
從你的平靜敘述中,依然可以感受到你對世俗眼光的無奈和對命運的不妥協,是啊,社會因為無知而對同性戀產生的敵意與偏見,一直在阻撓著同性戀的自我認同與自我實現,而沒有意識到,同性戀的本質,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懷有的深深的愛情,愛情是跨性別的,無論異性戀抑或同性戀,都有平等追求愛情,實現愛情理想的權利。
外部條件無法通過個人努力改變(生存環境,人際眼光,道德標準),你只能從自己的內心找到一種與世俗抗衡的力量,來維護自己的愛情,維護自己的親密關係,讓自己的感受變得好一些。
你要怎麼做呢?
1、 去除你的同性戀恐慌心理,不以自己的性取向為恥,接納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現實,去掉對同性戀的污名,接受性多元的思想,除了主流的異性戀觀點,還有同性戀等等眾多的性少數群體的觀點,大家都是平等的,享有共同的權利。
2、 完成你的身份認同。獲得身份認同是同性戀的心理健康的表現,不以單一的世界觀和價值系統做為衡量自己行為的標準,你要肯定自我,不去壓抑自己的情慾,不過多去檢查自己的行為,也不隨意剋扣自己存在的價值,「身在曹營心在漢」會影響你對自己的認同,也會給親密關係帶來麻煩。
3、 你要及時地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所愛的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並積極維護。同性戀在社會的偏見與歧視下,本身就有很大的精神壓力,會對兩個人相愛相處造成消極的影響,所以,培養自己的同理心,掌握親密關係中的溝通技巧,和伴侶相親相愛,形成穩固的情感聯結,對你感受這個世界,掙脫孤獨感,增強愛的能力,提高對愛情與性的信心,是有莫大幫助的。
4、 面對出櫃的問題。出櫃是同性戀放下面具,還原真實身份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有可能會很艱辛,需要極大的勇氣。選擇出櫃,最大的風險就是眾叛親離,失去所有的情感支持,當然這是一種極端的結果,有很多的同志,也能順利出櫃,贏得親朋好友的祝福,和伴侶一起過上自己想要的真實生活。當你的個人自主性和行動力還不足的時候,不要輕易嘗試出櫃,以免帶來的劇烈地心理騷亂影響正常的生活運轉,只向可信賴的親朋好友坦陳心跡,獲得理解與支持。
5、 做為性少數人群,加入同性戀團體,在社交平台上尋找組織,撥打熱線,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情感的支持,也會有歸屬感,保持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對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
個人的解放,也是社會的解放,期待神清氣爽的一天早日到來。
=====================================================================
嗨,告訴你一個好消息~
我的公號里開通了私密提問功能~
如果你有問題需要我親自為你回答,來提問我吧~
你可以選擇公開提問或私密提問,秘密提問,只有你和我才能看到答案; 公開提問,可以被其他朋友偷聽或者偷看,當然,如果有人偷聽或者偷看你的問題
文:劉晶晶 | 轉載自公眾號北京同志中心
今天的大學校園環境,對於LGBT(本文中的LGBT,泛指所有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性別酷兒與間性人等,以及性向尚不明確者)社群而言,是更為友好、善意、開放與公正的嗎?
這不是個輕易能得出答案的疑問。
一些人,或許有機會在高考填報志願之前了解到某些高校是面向LGBT群體環境更加寬鬆的,這些高校可能較多聚集在一、二線城市,訊息相對發達,所在地生活方式多元,他們最終如願進入;而這部分高校中甚至有性少數相關的公開或半地下社團組織,方便參與。
另一些人,恐怕不認為自己夠幸運,部分高校或許是由於所處地域的緣故,也或許校風嚴謹、開放度較低,校園環境單一,會讓新生感覺找到同伴不易。差異性的確存在,但無論身處何方,尋找一個純粹「真空的世界」都極其困難,這正如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會遇到與自己不盡相同的人。比起在一個被認為校風開放包容的高校中,宿舍小環境不盡人意,對個體來講更為挫敗。
可以明確的是,新生活的適應性話題,在LGBT群體這裡更容易面臨挑戰。這些挑戰,可以是能預料的,也可以是未知、模糊和嶄新的;可以來自於校園,師長,同學,也可以來自於個體本身的經歷、體驗和認知。
作為LGBT新生,除了通常的、對於大學生活的興奮和憧憬外,或許會更添一些憂慮:
文章的開始,請先思考兩個問題:
我和他人有多不同?
什麼使得我們不同/將你我分隔開來?
LGBT一般性話題與心理困擾
從SOGIE,即性傾向、性別認同與性別表達的視角來看(sexual orientation, gender expression and identity, 簡寫為SOGIE),多數人的SOGIE可以歸類為順性別異性戀,即性別認同與出生時的生理性別相一致,性別表達遵從社會性別規範,在性慾上和情感上持久地被異性所吸引。
但是,也有一定比例人群的SOGIE並不屬於順性別異性戀,他們作為絕對數量上不處於優勢的性少數人群,可能會遭遇來自生活中的恐同(Homophobia)、異性戀主義(Heterosexism)、性別二元化主義(Genderism),以及暴力和仇視性犯罪(Hate Crime)等。
在北京同志中心進行的有關「同志心理健康調查」、「扭轉治療調查」調查中顯示,有超過50%的LGBT群體曾經被迫地或主動地尋求過性傾向的改變,有1/3的LGBT群體曾由於性傾向困擾帶來的壓力、道德評判、校園以及職場的不公正待遇而產生自殺的念頭甚至付諸行動;在上述報告中顯示的與抑鬱情緒有關的全國性樣本結果表明,無論LGBT成人或青少年,罹患抑鬱心境障礙及相關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均大幅度提高。
同志中心開展六年的心理諮詢工作中,面對的來訪者主訴話題較多集中於情緒問題及情緒障礙(如抑鬱、焦慮、強迫等),親密關係諮詢(包括戀愛、分手、婚姻等),人際交往與適應困難,自我認同困擾,出櫃與家人關係(及成長中事件處理),還包括有職業和個人發展道路選擇等其他話題。
自我認同、親密關係、出櫃及家人相處往往與情緒障礙、個人發展困惑、社交問題的出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換言之,LGBT心理諮詢來訪者較之非LGBT群體來訪者面對的「那些煩惱」,並無顯著特異性。
不同在於性傾向和隨之相關的性別自我認同如同背景音樂般時時伴隨,背景性地產生細密綿長的影響力。有趣的是它也很可以被忽略,以至於我們有時候需要專門留神聆聽,音樂聲才會入耳。
LGBT新生「闖關」挑戰與常見議題
在上文提到的「中國性少數群體生存狀況 - SOGIE調查報告」中顯示,反對將同性戀視為病態、反對性別角色的刻板二元劃分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同樣存在的現實是,國內性別多元教育發展遲滯,絕大多數人在大學以前從未接受過多元性別的課堂教育,不少LGBT人群從大學時代方才開始自我認同探索之旅。
儘管如此,LGBT新生入學後面臨的重要「闖關」難題仍是普遍性的挑戰,包括:
適應性問題及焦慮;
人際關係困擾;
學業困難;
性與親密關係。
分離與獨立的甘苦:
對多數大學新人而言,大學生活是自出生後的第二次分離,創痛不減離開母體的劇烈。它可能是這樣開啟的:離家千萬里,適應全新的環境,成天睡在幾個陌生人中間(聽起來有點誇張),刷新以往經驗的同輩競爭方式,不算太熟悉的飯菜,撲面而來的地域混合衝擊力(這可是真挺多元呢);(幾乎)無人看管的行事自由,直接支配財務的快感,相對寬鬆的自主空間,豐富多樣的校園活動,高考壓抑之後全部釋放的傲嬌,加上同時又攜帶著日常自我照料生活學習的緊湊、不能依賴父母做全部決定的慌亂,這口味有點混合。
這種看似的獨立又不完整——此時的經濟獨立,幾乎談不上。而與父母之間的依賴、難以分離、邊界模糊和相互侵擾,是「准成年人」自我意識和獨立能力發展的障礙。
當尋找自我面對不確定性的焦慮:
社會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師埃里克森提出的著名人格發展理論認為,人類在不同年齡段有著不同的發展主題任務,既可能順利完成,也可以延遲停滯,在青春期(通常是12-18歲) 面對的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如無法順利過渡,則個體會形成不確定性、無歸屬感,將以角色混亂、或者以消極的同一性來離開這個階段。
某種程度上,可以將這一時期看作是尋找自我的又一個階段、發現和完善自我概念的時期:個體在這個年齡嘗試更為理性、充分地探索「我是誰,我和誰像,我想成為誰」,對於自我與外部世界的連接,他們往往也會很在意。
然而不幸的是,由於學業壓力、家庭教養方式的改變等原因,這一發展階段被大為延遲,也就是說,整個大學階段、繼續往後的十年甚至更久,個體都可能需要梳理、思考這一任務而遲遲難以步入成年期。
探尋進程中,充斥著不可知,由此帶來的懸浮的、焦慮的自我不確信感,令人生畏。
面對不確定性時,天然的惰性和便利性使然,貼標籤成為常用的手段。貼標籤是一種應對不確定性、解決自身面對不可知的焦慮和恐懼的最便利輕快方式,它簡單,粗暴,強勁,有效。同性戀,處女座,大齡剩女,xx國/省人……標籤之下,一切個體的光芒和陰暗都得以遁形,扁平,好辨識,邊緣不再模糊,多樣化消失不見。
標籤可能被貼在LGBT群體或個體身上,也可能被LGBT群體或個體自己所張貼。人與人的連接和親近有時就是被標籤所隔開的。
對於LGBT大學新生來講,除了普泛性的挑戰,還會有其獨特的議題,作為性傾向少數派還可能遇到如下狀況:
恐同者(不排除同性戀者內化的恐同)和不友好行為(如來自於室友和同學的嘲諷、疏遠);
有歧視行為的老師(也可見於課堂授課內容中);
校園設施使用(如浴室、廁所、更衣室等)的不便利;
親密關係和性相關困境(如男男高危性行為所致HIV感染);
以上會加劇人際適應不良和學業困難。
相比LGB,跨性別群體遭遇的困境會更為顯著、複雜,比如和室友在性別認同上不同帶來自身的羞愧、難堪等,也會更容易由於性別表達方式差異而遭受人身攻擊和偏見等。
難題面對與通關破解
出櫃:
LGBT新生的另一個趨向也可能是向外界的出櫃。從中學步入大學,對於原本已了解自己性傾向或「突然自我發現」的LGBT小夥伴,可能會伴隨著自我驕傲的到來。當有選擇性地出櫃後,會讓你更為自由和感受到支持,讓你的生活更加順暢;不過,盲目和衝動的出櫃,則可能帶來反效果。
通常來說,出櫃是一項需要被建議審時度勢、提前搜尋了解相關方式、選擇合適的人和適合時機實施的「嚴密工事」。有調查顯示,面向社群同伴、同學好友的出櫃要遠高於父母及工作場合的出櫃。
和性傾向有相關性的情緒困擾:
更多時候,LGBT並非因為單純的性傾向而遭受不公正對待,往往是在人際互動情境中產生的。我們任何一個人,會由於任何原因,在某個時候成為某種少數,甚至被認為是威脅和危險的,因此而受到傷害。但沒有人是永遠的受害者。
多數高校設有學生心理諮詢中心,配備有專職老師,也會在入學之初了解新生心理健康狀態,但相關管理和師資水平參差不齊,需要多加了解;當你產生情緒困擾時(包括非器質性的軀體症狀),請選擇可靠的心理諮詢或其他援助機構。
情緒困擾,性傾向與自我認同,孤獨,意義(或無意義)等話題,勝任的心理諮詢師都會樂於和你在諮詢當中探討。
性安全的困擾:
當可能發生高危性行為時,務必全程使用安全套。
有選擇性地面(躲)對(避)可能出現的衝突,首先保護好自己, 無論是身體還是心靈的。
通常當了解到其他人有著和你相似境遇的時候(普遍性),感受到自己的經歷不是唯一,會讓人感覺好很多。當你發覺自己(或周圍親友)遇到心理狀況,請務必嘗試:
尋求支援。
這個支援,可以是來自你周邊任何的家人、友人、老師、同學、學校社團,或者LGBT社群組織和朋友,網絡問答和公眾號回復,以及包括心理諮詢師、社會工作者、醫師等在內的支持。
最後:
或許這世界沒有變得更好,但你不必獨自一人孤單面對所有。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