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居然有這麼多自閉症患兒

Share| 2016-04-01| 檢舉

4月2日是「世界提高自閉症意識日」,想多年前孩子差點被認定是「自閉兒」,有必要說說這個話題。

他小的時候,所處語言環境很雜,粗略算下就有四五種,以至於兩周歲也不會講話,當時就有人好心提醒,會不會是自閉症啊,那應該是首次接觸「自閉」這個名詞。好在他還算給力,在父母尚在觀察,還沒進入診療期之前,學會了講話,自此一發不可收拾,算是給自己平了反。那時,「自閉」算是個稀罕物,大家的意識都還比較淺淡。

▲此圖僅作示意

自閉症 自閉症(英語:autism)為一種腦部因發育障礙所導致的疾病,其特徵是情緒表達困難、社交互動障礙、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有問題,以及日常上常見的,表現出限制的行為與重複的動作,明顯的特定興趣。不能進行正常的語言表達和社交活動,常做一些刻板和重複性的動作和行為。(摘自維基百科)

可最近聽到的情況,貌似有很大不同。某次和朋友餐聚,就聽她說起,本部門也就二三十名同事,居然兩家各有自閉兒。這發病機率,比起公開資料說的,每千人中有5-6個,明顯高出不少啊!

很是同情自閉兒及其家長的遭遇,就問: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基因遺傳,還是工作壓力?回說,夫婦倆查了基因,一切正常;說是工作壓力吧,也不至於,畢竟妻子發現懷孕後,就辭職專心養胎了。那還有什麼誘因呢?朋友就猜:生活環境?

事實上,別說我等門外漢,就是專業研究人員,也不能肯定解讀「自閉」病因,只是懷疑----自閉症是由基因控制,再由環境因素觸發的。有些基因組,較常出現在自閉症病人身上;另外,孕初期的健康環境非常重要,畢竟若環境有毒性,對出於發育初期的胚胎影響極大。

事實上,雖然自閉症病人被冠以「閉」名,他們是可以經過診療和有針對性的教育,改善社交能力,進而融入主流教育甚至社交活動的。雖然以現在的醫療科技水平來看,還不可能完全根治自閉症,但只要因材施教,激發潛能,自閉症患者迸發的才情和取得的成果等,或許會令很多人刮目相看。

3月22日,我們報道了「新加坡土豪3小時"揮霍"500萬,這樣的炫富我們喜歡」(詳見頁底「閱讀原文」),拍品中成交價最高的一幅畫,就是它了。

這幅全場拍價最高的鉛筆畫《新加坡市區全景》,可是大有來頭。前年7月,擁有「人眼照相機」綽號的英國天才畫家、自小被確診為自閉兒的史蒂芬.威夏爾(Stephen Wiltshire),在乘坐直升飛機來回鳥瞰了新加坡全貌數個回合以後,以5天時間憑著記憶,就畫出這幅描繪新加坡市區全景的圖。細緻的畫功和準確的建築物比例,簡直是絕了。以至於陳總統看後讚嘆不已,欣然提筆簽名留念呢!

▲畫家史蒂芬.威夏爾,就是個自閉兒

新加坡也有本土的自閉兒畫家。在去年舉行的大華銀行全國繪畫比賽中,獲得「新銳畫家組」冠軍的就是患有輕微自閉症的15歲男生曽義,想來他的父母一定非常欣慰,不單單是因他的膠彩油畫作品《玩》贏得了3000美元的獎金,更重要他證明了自己的本事和能力。

▲曾義和他的獲獎作品

貌似自閉症患者,對繪畫有特殊的天分?其實也未必,他們的天分,不止於此。

文中的「霖」,也是一個有泛自閉症障礙的孩子,在社交和溝通上就比較自我,也不太能融入周圍環境,但這並不妨礙他在僅僅接受了三年正規的英文教育後,不但成功發掘了英文潛力,更將其發揚光大,成就了自己獨具特色的學習歷程。

隨著大家對自閉症的了解越來越多越深刻,社會各界都在嘗試讓自閉症病人,從小開始多融入團隊,儘可能提升他們的社交能力。在新加坡,就有一間叫Kindle Garden的幼兒園,首創的普通和特需幼兒同班學習的模式,就獲得了家長的普遍認可,據說報名情況很是火爆呢。

一方面,正常兒童會在日常接觸中學習關懷和包容弱勢群體,自然而然變得更有愛心;另一方面,自閉症兒童也能通過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孩童接觸,性格上或許就會變得比較外向合群些。這樣棒的創新思維,必須點贊!

文章來源:yan.sg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99687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