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新加坡年輕人比較容易「成功」?

就我這一路上將近 3 年在新加坡工作、旅遊、生活的體驗,認識了不少新加坡各領域的佼佼者。甚至有不少是普通平凡的青年,但卻能在 27、28 歲就有車有房,年薪動輒超過兩、三百萬新台幣,生活過得很是平穩。

所以,我很認同許多國內外的報章雜誌,甚至國際媒體,大都一致讚頌星國青年的產值、競爭力,還有他們與其他國家年輕人比較的「成功比率」。但是,這絕對不代表台灣年輕人相對容易失敗。

若在新加坡生活過的人,其實就非常能夠體會他們的文化:每個人都是追著錢在跑,很多人也都只把「錢、錢、錢」放在口邊。因此,我會說他們的「成功比」來自於成功追逐到財富的效率 ; 反觀台灣青年,他們並不是不在意錢,而是生命的選擇更多了自我價值與生活層面,所以在抉擇任何一份工作時,容易納入生活品質與自我實現的條件去干涉選項。

我曾經聽到幾個星國當地的婆婆媽媽在聊天時,大聲的說:「我最怕我們家的兒子做兩件事:當藝術家、同性戀。」當下聽到,當然頗是反感,可是,若我們把更多文化、歷史與國家成長背景納入考量,一個一心積極追求經濟成長、曾經被迫自我獨立的國家,在這樣只有剛滿五十歲的國齡,與非常開放外來競爭的多種政策下,人民或許真的只能先以追求填飽肚子為主。

其實道理很簡單,國家整體的成長階段與人類是差不多的。心理學家馬斯洛主張人類的五大需求,從最基本的溫飽等生理需求為第一要素 ; 再來,是安全和感情的需求 ; 最後,才是尊重與自我的追求。台灣會這麼美好與多元,即在於豐富與不短的歷史,至今已超過百年,中間經過各種運動與改革、前人的努力,讓我們現在能奠定所有基本要素的基底。

自然而然的,我們這個年代,在追逐更多的財富前,更希望的是能追逐到自己心底渴望的夢想、成為心底最有價值與意義的那種人。簡單來說,錢不是唯一用來衡量成功的指標了。

這樣的層次,比單單追求單一目標,如錢財等,更加困難,更加需要時間與挑戰才能成就。所以,太過淺層的以新加坡年輕人的「成功指數」去看輕台灣年輕人的一些論調,我一直是很不以為然的,因為其中比較的背景與立基點就已經不太正確了,如何來談:「因此誰比較厲害」呢?

轉載: 艾兒莎/放棄22K,蹦跳新加坡 為什麼新加坡年輕人比較容易「成功」?

2016/03/15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97258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