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個星期三(23日)是建國總理李光耀先生逝世一周年。本地兩名攝影師花費兩年時間,尋找與李光耀先生同名同姓的新加坡人,目前已找到三人。
據《今日報》報道,本地兩名攝影師Sam Chin和Samuel He是2014年開始,也就是大約在李光耀先生去世的前一年,為慶祝我國金禧年而展開這個計劃。兩人原本計劃尋找至少15名與李光耀先生的英文名字或華文名字完全相同的新加坡人,為他們拍照,並將他們的照片製成一本書籍。
由於兩人無法獲取國家資料庫的資料,他們只能依靠傳統的搜索方法,例如通過熟人、翻查黃頁、電話本和紀念冊,甚至到訪宗祠和協會,才能獲取一絲線索。最終,他們只成功找到名叫做「李光耀」的新加坡人。Samuel He說:「我們的目標是找到8到10個符合條件的人選,我們至少要達到這個數字,才能夠舉辦展覽或者出書。」
在展開搜尋工作的第一個月,他們通過新加坡潮州隴西李氏公會(Singapore Teochew Lee Association),尋找到第一位「李光耀」。三個月後,他們通過一個共同聯絡人,找到第二位「李光耀」。
Sam Chin和Samuel He原以為在公眾的好奇心下,這個別具意義的計劃會順利取得進展。不過,儘管已有幾家媒體為他們大肆報道這個計劃,但他們也只找到兩位叫做「李光耀」的新加坡人。
就在上個月,《今日報》透過蒙福中學(Montfort Secondary School),找到了曾在這所學校就讀的一名年僅17歲的「李光耀」,他的華文名字與已故總理李光耀完全相同。
儘管「李光耀」這個名字已家喻戶曉,但目前只找到三名也擁有這個名字的國人,其中一人擁有一樣的英文和華文名字,而另外兩人則是華文名字與李光耀先生相同。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家陳恩賜表示,之所以很少國人取名為「李光耀」是因為,在國人的心中,「只能有一個李光耀」。
你也認識名為Lee Kuan Yew或者李光耀的人嗎?你可以電郵Samuel He([email protected])或Sam Chin([email protected])為他們通過有關線索。
① Jonathan Lee Kong Yong | 李光耀 | 17歲
17歲的Jonathan Lee Kong Yong(李光耀)就讀於義安理工學院,在接受《今日報》電話訪問時透露,他是在機緣巧合下才有了「李光耀」這個名字。
Jonathan 說,他的名字中「Kong」寓意勤勉,而「Yong」寓意勇敢。不過由於父親是土生華人,而母親是菲律賓人,兩人的華語能力差,於是他的華文名字其實是由生死登記處(Registry of Births and Deaths)的職員根據他的英文名字而取的。
陰差陽錯下,Jonathan有了「李光耀」這個名字,但父母並沒有發現「光耀」與他們原本所取的「Kong Yong」意思不同。直到他上小學時,有一天他回家說:「媽媽,你知道這個很有名的男人跟我的名字一樣嗎?」
不過,Jonathan的母親Evelyn Grace Lee(51歲)卻也因此提醒他:「你必須用功讀書才對得起這個名字。」
② Benedict Lee Kuan Yew | 李光耀 | 57
57歲的Benedict Lee Kuan Yew曾是新加坡武裝部隊全職軍人,任職長達18年,但卻因他特別的名字而意外備受關注。
「他們叫李光耀,我說'到',然後所有的頭都轉了過來。」
儘管現在已經轉行到一家為政府機構設計電子教學項目的公司,擔任操作與監督總管一職的Benedict在約會時,仍然會因為名字而得到一樣的反應。
他表示,他曾以 「你好,我的名字是李光耀,我可以認識你嗎?」成功約到女生,他說這是一個破冰的好辦法。
雖然有時也備受困擾,Benedict卻以這個名字為榮。他說:「我不是因為和他(李光耀先生)有一樣的名字而喜歡我的名字。我喜歡是因為我的父母給予我這個名字。」
至於為何會獲得這個名字,Benedict透露原因是其父親非常崇拜李光耀先生,他說:「我1959年出生的那年,剛好李光耀進入政壇,當時有人就向父親提議說你姓李,那就叫李光耀。」
Benedict承認,他經常因為有人問他為何與李光耀先生完全不同,而感到壓力。他說:「和他擁有一樣的名字有點艱難,但我覺得我有我自己的方式來體現這個名字的寓意。」
③Lee Kuang Yeo | 李光耀 | 72
1944年出生的Lee Kuang Yeo(退休漁夫)是家中長子,而他的父母在取名的時候,根本無法預料到這個名字日後會變得如此家喻戶曉。
「我會說這是個緣分,也是巧合。我和我的七個弟弟是「光」字輩,所以剛好我就叫李光耀。」
Lee Kuang Yeo表示,大部分人只知道他叫做」Lee」或者「Ah Yeo」。他說:「那些知道我全名的就會知道,不用那麼刻意。」
- CH8/SS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