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執行共管公寓(Executive Condominium,簡稱EC)的增值空間大,至今滿10年屋齡私有化的EC項目,轉售價格都比當初售價高,買家的收益回報最高可達166%。
根據橙易產業(OrangeTee)發表的EC市場研究報告,新加坡有21個EC項目已滿10年屋齡,能像私人公寓那樣轉售給外國人和公司。
這些項目當中,收益率最低的是沄湄園(Windermere),收益率為2%;收益率最高的則為碧山苑(Bishan Loft),高達166%。
沄湄園位於蔡厝港,在1997年推出,當時售價約每平方英尺451元,目前轉售約每平方英尺664元;碧山苑於2001年推出,售價約每平方英尺419元,目前轉售價為每平方英尺1099元。
報告指出,有七個EC項目在私有化時,轉售價都比當初售價高出超過一倍。除了碧山苑,增幅最大的EC項目依次為位於武吉巴督的綠亭(The Dew)和位於宏茂橋綠雅園(Nuovo),售價增加123%和120%。
EC是政府為應付「夾心層」需求,在1996年推出的介於組屋和私宅之間的一種混合式住宅。它的售價一般比私人公寓低,購屋者可享津貼。不過它同組屋一樣,設有購買條件和轉售限制,例如EC屋主必須住滿五年的最低居住年限(MOP)後,才能把房子賣給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在10年後,EC項目可私有化,房子能賣給外國人和公司團體。
橙易產業報告說:「從過去的交易數據來看,EC項目的第一手買家,在項目私有化後都取得可觀回報。」
它指出,碧山苑、綠亭和綠雅園回報更好,是因為些項目地點優越,以及項目周圍的私宅需求比供應強。
不過報告強調,並非所有EC項目的投資都必定取得收益,在21個EC項目中,超過半數在取得MOP時,轉售價比當初售價低。

例如芊樺園(Chestervale)和沄湄園在2004年達最低居住年限時,轉售價比初售價低四分之一。
報告指出,這與項目當初推出的售價有關。「市場時機是區別『輸家』和『贏家』的主要因素之一。例如MOP時虧損賣出的13個項目,都是在1996年至1999年亞洲金融危機前推出,當時新加坡私宅價格正處於高峰期。」
反之,獲得收益的其餘八個EC項目都是在2001年至2005年推出,當時市場正處於疲弱狀態,私宅售價較低,所以當幾年後樓市逐漸好轉時,這些項目從市場回彈中獲益,取得至少25%的回報。
報告說:「每個EC項目都不盡相同,它們的增值幅度也會根據地點、周圍私宅供應和價格等而出現極大差異。」
談到新加坡EC市場走勢,報告指出,由於受到每月償還貸款比率(Mortgage Servicing Ratio,簡稱MSR)限制和其他降溫措施的影響下,當前EC市場需求放緩。在過去兩年推出的11個EC項目中,只有LakeLife在一個月內賣售罄,其餘10個項目在推出的首個月,賣出單位少過三分之一。
另一方面,隨著大量EC項目推出,EC空置率也上揚。截至去年底,有1540個EC單位未有買主,空置率達8.4%。
轉載: 財智新加坡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92815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