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城鄰里糾紛層出不窮,竟有鄰居每天「準時」到巴士站用鐵棍敲打圍欄

若有鄰居精神狀況不佳,卻每天「準時」到巴士站用鐵棍敲打圍欄,你會怎麼辦?

鄰里糾紛層出不窮,受訪議員指投訴的問題主要有三方面,噪音、衣服或拖把滴水,和在公共走廊上擺放東西。

近日來,本報就多次報道鄰居糾紛,有不滿鄰居在走廊抽菸吵鬧,也有不滿鄰居「霸道」占用公共走廊地板「作畫」,雙方都無法私下解決,需要警方到場。

解決糾紛的方式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要了解雙方是否曾針對問題做溝通,請市鎮會或基層領袖家訪了解,並做出調解。再來,若雙方或有一方堅持立場,不願妥協,那就得到社區調解中心調解。

最後,若雙方僵持不下,可選擇以法律途徑解決。在去年10月1日生效的鄰里糾紛解決法案,給予仲裁庭權力,處理調解無效的個案,但強調法律程序是最後選擇。

裕廊集選區國會議員的洪維能指出,最棘手的問題是其中一方精神有問題。

「一名婦人因精神上有問題,每天清晨5時到6時之間,就會到一個巴士站,用鐵棍敲打,讓許多居民感到困擾。在這種情況,我們就需要更多方面的幫助,如心理衛生學院。」

義順集選區國會議員李美花則指出,雙方都必須有心要解決問題才能真正解開兩者間的問題,但她也提到有時候並不是不願意解決,只是溝通上出現了問題。

「曾有個因漏水而起的糾紛,樓下的表示對方不願意解決問題,但其實是因為樓上的是印度人,而樓下的是華人,很難交談,所以問題才遲遲不能解決。」

議員吁居民要有包容心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議員呼籲居民要有包容心。

淡濱尼集選區議員朱倍慶表示,問題難解決,一般上都因為雙方不甘示弱,互不相讓。

朱倍慶呼籲居民說:「居民要有大我、包容、禮讓的精神。如新年期間,難免拜年時會較為吵雜,但一年一次,彼此體諒就不會引起糾紛。」

李美花則提醒居民說:「不要等到事情發生才敲門。平時大家多互動,逢年過節彼此送些小禮物,彼此多了解,摩擦就少些。」

洪維能就鼓勵居民參與基層主辦的聚會,促進鄰居間的互動,多認識彼此,減少摩擦。

社區行善運動 希望減少糾紛

社區發起「手握手計劃」「行善運動」等,希望能帶動良好風氣,減少糾紛問題。

洪維能表示,裕廊區有租賃組屋,共232個單位。許多居民因屋內空間小,常會把東西都堆放在門外,也曾是糾紛的源頭。

為了鼓勵居民確保走廊空間能供輪椅通行,該區發起了「手握手計劃」,只要每個月能保持門外有足夠的空間就能獲得30元的餐券。

「這計劃曾停了一陣子,去年9月重新啟動,從中可看到很明顯的不同。」

另外,朱倍慶也透露,淡濱尼將在本月21日推出「淡濱尼行善運動」,提高居民彼此間和對環境的意識。

「淡濱尼行善運動」主要是鼓勵居民互動,以及注意環境衛生,如看到走廊上有垃圾會清理等。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90470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