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下城市、海底生活、無人汽車、3D列印建築、角膜顯示器……科技在改變日常生活的同時,也給城市發展帶來無數可能。未來生活會是怎樣一幅景觀?早報從今天起,每逢星期一將以此專版推出有關未來生活的系列報道,帶讀者探索未來世界,暢想城市的明天。
地鐵、隧道、排污系統、軍火庫及地下儲油庫……這些都是目前我國擁有的地下設施,可是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當建高樓和填海都無法滿足發展需求時,我們未來的住家和辦公樓會不會也將「往下走」?
長久以來,「地下生活」都被用於形容不見天日的求存方式;但在不久的將來,「地下生活」卻可能象徵機遇無限的光明前景。
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建高樓和填海是傳統的「造地」方法,但這兩個方案都不能無止境使用。因為填海不能侵入鄰國水域,也不能在深水中展開;考慮到航空安全,建築高度也不能無限增加。朝地下發展,成了新加坡未來擴大空間的必經之路。
除了公眾熟知的地下商場與地鐵,目前本地已有濱海灣共用服務設施隧道、深層隧道排污系統、萬禮地下軍火庫及裕廊島地下儲油庫等地下設施。除了這些公共設施,未來地下是否會出現辦公樓甚至住宅?
2011年,墨西哥建築師就設計出一座有65層、深入地下300米的「摩地樓」(Earth-Scraper),可供10萬人居住、生活和辦公。加拿大蒙特婁市中心的「地下城」RESO,也已經把辦公樓和酒店搬到32公里長的隧道里。
不過,南洋理工大學南洋環境與水源研究院副教授陳詢吉認為,比起住宅和商店,地下空間的工業用途對新加坡的意義更大。
陳詢吉受訪時指出,北歐、北美一帶國家由於有充足的優良岩石層,更容易開發地下空間。不過,我國周邊都是海洋,地下水位較高,因而較難在靠近地面的地下淺層進行大規模住宅及商業發展。適合開發的岩石層距離地面約有100米,目前來看更適合用於建造焚化場、廢料處理廠這類需要遠離人群、控制環境的工業設施。
他說:「全球化市場競爭已發展到沒有土地,工業發展就受限的程度。當年我們吸引跨國企業到我國辦廠的一個條件,就是新加坡能提供所需的土地和基礎建設。如果我們能把其中一些工廠從地上移到地下,就能在地上騰出更多空間,進行更高增值的經濟活動,或是創造更宜居的環境。」
前年9月開幕的裕廊島地下儲油庫,就通過利用地下空間,為我國節省60公頃土地,騰出的空間足以設立六個石化工廠。這個離地面150米的儲油設施,是我國迄今為止最深的地下公共設施,預計將在今年底全面竣工。
裕廊集團受詢時透露,集團目前仍在探討建設其他地下設施的可行性,如發展地下科學城、地下貨倉及物流設施,以及在潔凈科技園(Cleantech Park)開拓地下洞窟等。
裕廊島地下儲油庫耗資9億5000萬元建造,造價比在填海土地上建造儲油庫高30%。南大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楚劍指出,除了高昂的建造成本,如何確保地下空間安全可靠、有良好的通風和應急措施也是一大挑戰。此外,地下空間一旦形成,就無法像地面上的建築一樣可以「推倒重來」,因此在規劃空間時需要格外謹慎。
不受地質影響
是開發水下空間優勢
除了地下生活,「水下生活」或許也是未來發展的一個可能性。由楚劍教授和陳詢吉副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過去五年來就針對如何利用水下空間展開研究。這個名為「水下新空間」(New Underwater Space)的項目也獲得新加坡國立研究基金會的資助。
在研究人員的構想中,未來海里會矗立起一根根巨大的中空圓柱,從海底延伸到空中。這些圓柱由超強性能鋼筋水泥製成,可以圍成一圈,成為能抵擋風浪、隔絕海水的「海牆」。無論是被圓柱包圍起來的區域,還是每根圓柱內的中空空間,在抽去海水後,都能用來建造適合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場所。
陳詢吉介紹,與地下發展相比,開發水下空間的一大優勢是不用挖掘土地,因而不受地質情況影響。「從海下100米,到海上100米都可以被利用。我們的建築可以在空中、海面,或是在海里。這就同時省下填海和挖地洞的費用。」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