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新加坡養老制度的「東西兼容」

新加坡有著中西合璧的社會文化,它有75%的人口是華人,母語為華語,承載了較深的儒家文化傳統。同時,它有100多年的殖民歷史,獨立後以英語為官方語言,學習借鑑西方的科技與管理,長期以來西方文化更為主流。

同時,它有獨樹一幟的社會保障與福利制度。自稱不養懶人的「非福利國家」,不走西方福利國家的道路,因過高的福利讓人民變得懶惰,讓政府背上沉重包袱。同時又有完備的制度,在養老、住房、教育、就業和醫療方面提供有力的社會保障,和扶危濟困的社會福利,向民眾保證「沒有新加坡人會挨餓」。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加坡的養老制度有著理性、務實、東西兼容的特色。有意思的是,在新加坡,老年人有特別的稱呼「樂齡人士」,如何讓年長者樂享高齡呢,這裡有政府主導,個人、家庭和社會多方力量共建的多層次養老體系。

發動個人力量,鼓勵個人為自身負責

一是帶有強制儲蓄功能的中央公積金制度。員工和僱主按比例繳費,最初是單一養老儲蓄,後來發展為綜合保障,設有養老帳戶。與許多國家不同的是,它不用於公共統籌,也不具有再分配性質,主要用於自我積累、自我保障,及親屬之間小範圍的互濟。同時還有一些補充計劃,應對長壽養老的風險。有的人會量力而行,自動延長工作的時間,延遲提取公積金的時限。

二是實行以房養老。為普通百姓提供買得起的住房,約87%的新加坡人住在政府組屋裡,絕大多數擁有全部產權。一些人可以將組屋的部分房間對外出租,獲得經濟收入,有的老年人可將住房反向抵押,或將組屋賣給政府並繼續租住,可以獲得每月進帳。

三是鼓勵年長者繼續工作。隨著人均壽命的逐漸提高,新加坡曾三次延遲退休年齡至62歲,2011年通過返聘條例,員工在退休後可在自願的基礎上繼續工作,僱主須向符合健康條件的62歲以上員工提供三年的返聘合同,增加了退休年齡的彈性。同時,積極幫助中老年人提升就業能力,鼓勵他們干力所能及的工作,40歲以上的員工參加培訓費用全免,50歲以上的員工在崗位上干滿6個月可以獲得政府獎勵的工資,計程車司機可以干到70歲。值得注意的是,工運領袖最近多次提議,把重新受僱年齡上限提高至67歲,讓更多人儘量延長受僱,從一定意義上代表了現實民意。

發動家庭力量,政策激勵家庭養老

上世紀80年代,新加坡開展了以孝道為主要內容的儒學運動,不僅作為一項社會文化建設,而且建立以家庭為單位的養老機制,並出台相應的法規保障和政策激勵。1995年國會通過《贍養父母法令》,新加坡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為贍養父母立法的國家;政府的組屋出售主要以家庭為單位,對於照顧父母的給予獎勵,規定年滿35歲單身者購買政府組屋,如果和父母同住可享受2萬新元(1新元約合人民幣4.8元)的房屋津貼;如果子女的住房離父母住所較近,政府給予住房補貼,並免除子女探望父母時的小區停車費等。

發動社會力量,滿足就地養老和快樂養老

一是因地制宜建設養老設施。有為住院治療和寄宿老人服務的醫院和養老院,有提供日間康復護理和特殊病症護理的社區養老中心,也有上門提供養老醫療和看護及其他服務的機構,盡力滿足多數老人不離開家的「就地養老」。大部分養老和護理機構交由非盈利機構和私人運營,政府很少直接建設和運營,並根據原則對非盈利性的社會企業給予財務支持。二是廣泛開展「樂齡運動」。在每一個社區建立了樂齡俱樂部,老年人可以在俱樂部里享受到健康檢查、生日慶祝、旅遊觀光等服務。俱樂部還定期舉行太極拳、氣功、交際舞、書法等文體活動,社區志願者提供多種上門服務,豐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另外,政府、社區組織和慈善團體為貧困老人提供多重照顧。據統計,在多層次福利體系下,一個沒有收入、無依無靠的新加坡老年人每月可獲得約330新元現金援助,可以到政府醫院免費看病,可以獲得慈善機構和熱心人士的資助,可以獲得租金、雜費、水電費回扣,可以獲得政府增長花紅等其他福利,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

據最新的2013墨爾本美世全球養老金指數顯示,新加坡的公積金養老金制度具有良好的充足度、可持續性和完整性,在全球名列第7,是前十名中唯一的亞洲國家。

「每個人都會老去,誰也扛不住時間。」據悉,至2012年,在新加坡380萬公民和永久居民中,65歲以上老人占近10%。在亞洲,它有個超老齡化的鄰居,日本在1980年就達到這樣的人口比例,現在達到25%。相比之下,中國的這個比例達到8.5%,13億人中,有1.13億65歲以上老人。同樣處在人口迅速老齡化趨勢下,新加坡的做法給行進中的中國應不乏經驗啟發。

想起曾遇到的「銀髮一族」,一位前輩說過,「人生求樂的方法,莫過於尊重勞動。一切樂境,都可由勞動得來,一切苦境,都可由勞動解脫。」他們的勞動理應得到尊重,不論在什麼工作崗位,關鍵是力所能及,能為自己和社會創造價值。而他們的勞動背後,是有生活的保障與選擇的自由。

顯然,在我們著眼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人們逐漸延長工作時間時,不僅要有對後代負責的責任導向,也要倡導終身學習和創造的社會文化,同時在綜合方案中更多體現關懷與激勵的元素,引導人們選擇繼續工作,有效工作,快樂工作。

轉載: 微信帳號: 新加坡視窗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79123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