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楓的豐隆傳奇:一卷草蓆下南洋,兩代精英登絕頂。郭芳楓、郭令明、郭令燦書寫新馬豐隆企業傳奇故事。

張無忌| 2015-12-14| 檢舉

郭芳楓的豐隆傳奇:一卷草蓆下南洋,兩代精英登絕頂。郭芳楓、郭令明、郭令燦書寫新馬豐隆企業傳奇故事。

幾十年前,吃不起飯的郭芳楓拿出全部家當——一卷草蓆、一張8塊大洋的兒童船票,背負著父母一句「要出人頭地」,遠渡新加坡謀生。如今,他所創立的豐隆,已經成長為產業遍布五大洲的「日不落集團」,家族子弟,更是常年「霸占」東南亞富豪榜。

文/華商名人堂 陳光

華人最大的海外經濟體

新加坡90%以上的人口是華人,和中國可謂同宗同源。新加坡建國50周年,華人則已經在此經營了數百年的歲月。從最初的「不毛」海島到如今區域經濟重鎮、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新加坡的發展凝結了數代華人的智慧和汗水。

時至今日,雖然李氏父子的政治傾向在中國備受非議,「海峽華人和傳統華人」的爭論曠日持久,但不可否認的是,新加坡華人對中國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從當年 以陳嘉庚為首的僑領在抗日期間源源不斷的僑匯;到滇緬公路上翻山越嶺的運輸「敢死隊」;到販夫走卒、歌姬舞女通過義賣捐贈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南洋大學; 再到改革開放之後一批又一批投資大陸的新加坡企業家。百年間,在中國翻身做強的過程中,新加坡華人從未缺席。

其中,在經濟領域,先行的新加坡曾是中國的老師。《李光耀回憶錄》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改革開放之初,總設計師鄧小平向李光耀請教富國之道。李回答稱中國 只要追上來,肯定會比新加坡做得好。他說:我們南洋華人都是目不識丁、沒有田地的苦力、漁民的後代,祖先在大陸吃不上飯才捨命闖南洋。而士紳、官員這些精 英都留在了大陸,大陸沒理由搞不好。

蕉風椰雨之間,這些當年吃不上飯、逃難下南洋的華人,經過兩三代的努力,在東南亞成就了華人海外最大、經濟最成功的群體。

一卷草蓆下南洋

後來名震南洋的新加坡巨擘郭芳楓,曾經就是在大陸「活不下去」的一員。

郭芳楓出生在福建鄉下的一個貧民家庭,自幼隨父母從事耕種,10歲才去私塾讀了3年書,認識的字不多。

1928年,為了躲避禍亂、混口飯吃,郭芳楓決定去南洋闖蕩。揣著一卷草蓆,身材矮小的他花8塊大洋買了一張「兒童半價」船票,前往新加坡。臨行前,父母千叮萬囑,希望他能「出人頭地」。

航期並不久,船上卻瘟疫蔓延。輪船駛入新加坡港,乘客不准上岸,在船上又待了2個星期,郭芳楓才踏上新加坡的土地。

他在新加坡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五金店裡做雜工。晚上忙完,他就將自己唯一的家當——那張來自福建的草蓆鋪在店鋪的地上,席地而睡。天沒亮,他便起身打掃衛生、整理店鋪。

忙完這些事情,郭芳楓還得徒步趕往碼頭,搶先登上貨船放貨。當時新加坡出口貨物多,船卻很少,如果不能趕早,發不了貨,就是大事故。為了搶位置,他常冒生命危險「走近道」,沿著船舷拽著粗大的索絡爬到貨船上。一次,郭芳楓在攀爬時從高中摔下,躺了一個多月才能起床。

干 著苦力活的郭芳楓,始終記得父母的那句「出人頭地」。他覺得這麼干不是個辦法,便說服老闆、在下班後去當地的夜校進修,提升文化素養。此後,郭芳楓不僅記 熟了五金店鋪經營各項器材的名稱和用途,掌握了出口貿易的運作程序,而且還學會了招徠顧客、接洽生意,從打雜小工一步步升遷為總經理。

▲郭芳楓舊照

當了13年的打工仔,羽翼漸豐的郭芳楓決定自立門戶。1941年,他邀請郭芳來和另外兩個兄弟來到新加坡,四人合辦了一家名為「豐隆」的小商店,專做建材、五金、油漆、采膠器材等生意。

無人料到,這家不起眼的小門店,在半個世紀的變遷後,成了亞洲最大和最成功企業之一。

當了老闆之後的郭芳楓,幾乎沒有犯過任何錯誤。其敏銳的嗅覺和對時局的遠見堪稱傳奇:日據期間,郭芳楓拿出全部身家囤積軍需物資,炮火最隆時,他的身家飛漲。

二戰尾期,他又全部投入五金、建材,戰後在經濟復甦的需求下,豐隆的倉庫成了金庫,駛離新加坡的貨輪給郭芳楓換來了成打的鈔票。

拿著大把鈔票,郭芳楓想:各國戰後重建,地皮肯定值錢,於是,1947年起,他以廉價大肆購入新加坡地皮。到了70年代,這些地塊全部升值數百倍。豐隆一邊出售地皮,一邊自己做房地產,很快便將房地產做成了集團的支柱性產業。

▲豐隆城市中心

那是新加坡經濟奔騰的年代,多個行業迅猛發展,有強烈的資本需求。在此背景下,郭芳楓又籌辦了豐隆金融有限公司,以雄厚的資本對抗國際銀行巨頭,為集團又添一份大事業。

進入80年代,郭芳楓已經是《福布斯》評選的世界十大華商富豪之一。在此過程中,豐隆又相繼拓展工業、製造業、酒店等一系列版圖,成為新馬兩地無處不在的寡頭級集團。

囊中羞澀的富二代

1995年,叱吒逾50載的郭芳楓逝世。然而,豐隆郭家並沒有隨之沉寂,反而更進一步,從東南亞巨頭,變身成為投資世界的跨國集團。其中的最主要原因,是郭家的二代子弟們繼往開來,精英經營者如雨後春筍,前赴後繼。

郭家四兄弟的子女,皆有所成就,其中最矚目的當屬郭芳楓長子郭令明和大哥郭芳來的長子郭令燦。這兩個堂兄弟,分別以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為根據地,將一分為二的豐隆發展壯大成多領域的巨頭。

郭令明是郭家「欽定」的接班人,外人艷羨的標準富二代,但他一度和這個身份緊張對立,因為直到步入中年,他都沒有享受到富二代的待遇。

父親郭芳楓是個非常嚴厲的人,郭令明甚至一度覺得他刻薄無理。在家族企業里工作,30多歲的時候,郭令明每個月只能拿到150美元的薪水,沒有其他任何收入。

郭芳楓和他說:「不要想錢,要想工作,去做,不要抱怨!」郭令明自認於工作無甚挑剔,他協助豐隆的金融產業,從初創到與國際銀行對抗,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了搶客戶,他像賣保險的推銷員一樣,利用一切途徑找客戶、說服對方,十分辛苦。

但是拿到手的錢,用於生活支出都捉襟見肘。碰上朋友聚餐之類的社交活動,堂堂豐隆「大公子」,經常因囊中羞澀而遭遇尷尬。

那時候的郭令明很憤怒,他甚至遷怒於父親,說他是「守財奴」,因為相較工作成果,他的收入完全不成正比,在外面工作都比這個掙得多。郭令明一度想逃離,他出走馬來西亞檳城,想靠能力多掙一點錢,但沒多久就被父親「抓」了回去。

多年以後,成為新加坡首富的郭令明才領悟到父親的良苦用心,他說:「在父親身邊學到了很多東西,跟著他做,才有了今天。」

作為家族的拓荒級功臣,郭令明是眾望所歸的第二代掌門人。1993年,郭芳楓仍健在時,郭令明就說服父親以「城市發展」為核心,大力發展酒店產業。是年,他斥巨資將紐西蘭20家酒店,以及倫敦告羅士大酒店、香港日航大酒店、吉隆坡麗晶大酒店等多家酒店「收編」旗下。

1995年正式出任集團主席後,郭令明又聯合阿拉伯王子以25億元購入美國紐約廣場大酒店。並且創立千禧國敦酒店有限公司,打造豐隆專屬的五星級酒店品牌。

▲豐隆旗下酒店

如果說,這些投資都是郭令明在家族資本基礎上合乎情理的發揮,那他隨後的舉措則應證了「虎父無犬子」。這之後,預判區域經濟將出現大波瀾的郭令明一反前態,採取穩健的收縮策略,開始在內部管理上做文章。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採取防守姿態的豐隆並未受到太大波及,仍舊維持了不菲的盈利。

浪潮褪去後,保存實力的郭令明立即出手抄底,1999年,他拋出近50億元,一舉收購了28家美國富豪酒店,使豐隆旗下的國際豪華酒店數量逾百家,被譽為以低價出擊的「商界獵人」。

如今,豐隆旗下千禧國敦已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酒店集團之一,轄下的酒店數量超過150家,遍布亞洲、大洋洲、歐洲以及美國,總客房數目達3萬間,是亞洲範圍內屈指可數的問鼎全球版圖的酒店帝國。在中國大陸,知名的千禧和M酒店,都是集團的下屬品牌。

▲上海千禧海鷗大酒店

除此之外,郭令明還在貿易、工業等領域更進一步。以中國大陸為例,豐隆先後控股及併購了包括新飛電器、廣西玉柴、杭州利士在內的多家知名企業。

聲名不及父親顯赫的郭令明,在資產上卻達到了父親也沒有過的成就——問鼎新加坡首富。多年來,儘管東南亞老家族歷久彌新,新強人層出不窮,但郭令明從未缺席新加坡富豪榜的前三甲。

一筆買賣凈掙29億美元

相較堂兄郭令明,小兩歲的郭令燦更神秘,也更具傳奇性。

郭令燦是郭家一代中大哥郭芳來的長子,他被稱為「神秘富豪」,很少在公眾面前拋頭露面,輿論對其知之甚少。有評論認為:出身南洋豪門的郭令燦,獲得成功是理所當然之事。但實際上,自郭令燦崛起後,整個家族才躍升至新的高度。

1963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郭家四兄弟在經營上出現分歧,決定分家。郭芳來去了馬來西亞發展,沿用了「豐隆」的品牌。

當時的豐隆已經是新加坡著名企業,但是郭芳來分得的產業並不多。郭令燦進入家族企業時,所謂的馬來西亞豐隆集團,上下一共一家貿易公司和3家小工廠。

郭令燦很早便接班,從英國深造回來後沒幾年,29歲的他就全權接管豐隆的業務。

從1972到1982,郭令燦在10年間讓馬來西亞豐隆脫胎換骨。他先是將3家小工廠做大,後增設、併購了一系列小型工廠,迅速規模化,進入80年代初期,其子公司豐隆工業、馬太平洋、謙工業等均成長為馬來西亞獨當一面的大規模工業製造集團。

期 間,郭令燦樹立了幾項獨特的標識:一、特別重視人才,一直強調「無形資本」的理念,每年都花費大價錢延攬專才。二、將生產資料延伸到商標、技術、信譽等資 本,要求直屬企業強調企業文化和品牌,營造出「大馬國民得知是豐隆的產業,下意識便覺得有質量保障」的效果。三、只收購瀕臨破產、資本嚴重不足的企業,行 業不限,製造業、休閒業等領域,他的投資令人眼花繚亂,但是所有納入旗下的企業都扭虧為盈。

在當年的馬來西亞,將人才戰略、品牌戰略上升到如此高度的企業家,只郭令燦一人。

少年揚名的郭令燦,很快「暴露」了更大的野心。他學的是金融,熱衷的事業也是金融,做實業,只是其縱橫資本的跳板。馬來西亞的金融管制很嚴格,1966年後再沒有發放銀行牌照,郭令燦便將精力放在了環境寬鬆的香港。

多年間,他一直利用實業掙來的錢投資金融產業,不斷試水。1982年,資本日益雄厚的郭令燦開始放開手腳。是年,他收購了當時名不見經傳的道亨銀行,1989年,他又收購恆隆銀行,將兩家銀行合併。

1993年,道亨銀行在香港聯交所上市,6年後,道亨成為恒生指數成分股之一,晉身恆指四大銀行。

2001 年,郭令燦做了一筆熱議至今的買賣。4月11日,香港各大傳媒收到緊急通知,新加坡發展銀行(DBS)與豐隆就收購道亨銀行一事舉辦聯合發布會。當天有超 過100名記者蜂擁入金鐘萬豪酒店,發布會上,雙方宣布:新加坡發展銀行以3.3倍帳面資產凈值作價,約合53億美金的價格,收購道亨銀行。

引爆各大媒體的主人公卻沒有現身,弟弟郭令海是當天的豐隆方代表,郭令燦沒有出席。但幾個小時後,這個名字就霸占了各大傳媒的頭版頭條。隔天,郭令燦被媒體評為香港十大財閥之一,與李嘉誠、李兆基、郭鶴年並列。

去除在道亨銀行中的投資總額,他在這筆交易中獲利超過29億美元。這筆震驚香江的買賣令郭令燦坐實了資本大鱷的身份。

這 之後,他成了香港投資者追逐的目標,但是郭令燦本人極為神秘,對外從不開口。而政策規定,占股超過5%才予以強制披露,因此,外界並不清楚郭令燦的資本流 向了哪些企業。從超過5%予以公告的信息看來,他相繼投資了澳門銀河娛樂和東亞銀行,消息出來後,這兩家企業的股票一度受到熱捧。

進入新世紀後,豐隆金融、地產、港口和實業四大版圖的霸業成型,在東南亞和香港共擁有12家上市企業,郭令燦的資產一度超越了堂哥郭令明。為了做區分,他將馬來西亞豐隆更名為國浩集團。

更名劃界限,顯示郭令燦仍未「吃飽」。2008年1月,他購入了英國朗克集團股權,後在2010年逐漸增持至74.5%股權,成為該博彩集團最大股東。

英國賭業市場的領頭人是同為馬來西亞籍華商的林國泰,他的雲頂集團全面收購了英國史丹利賭場,後者是英國最大的賭場業者。

屈居人下不是郭令燦的風格,掌控朗克集團後,郭令燦以2億500萬英鎊的價格收購另一家博彩企業Gala Coral集團,並計劃在交易完成後新建23家英國賭場。這也意味著,他在進入行業之初便做到最大,成為英國最大賭場業主。

郭 令燦同樣斥巨資投資中國,目前,其旗下子公司在中國地產界的累積投資額逾30億美元,在北京、上海、南京和天津擁有200萬平方米且持續增長的土地儲量, 開發了北京國盛中心東直門、上海國盛中心長風等地標性建築。郭令燦透露稱,未來還將再投資330億元,用於土地儲備與項目開發。

在兩代人的經營下,當年的小門店豐隆,已經成長為產業遍布五大洲的「日不落企業」,而郭家,也變身為在東南亞政經界有著深遠影響力的龐然大物。這一切的起點,是郭芳楓當年的全部身家——一卷草蓆、一張8塊大洋的兒童船票,以及一個少年「出人頭地」的決心。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79013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