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魚肉吃出致命寄生蟲疾病,患腦膜炎甚至四肢細胞壞死截肢!引發全國恐慌!新加坡宣布禁攤檔售賣生魚肉!

張無忌| 2015-11-28| 檢舉

生魚肉吃出致命寄生蟲疾病,患腦膜炎甚至四肢細胞壞死截肢!引發全國恐慌!新加坡宣布禁攤檔售賣生魚肉!

新國技工陳惠文,7月時與友人一同吃生魚片後,引起腹瀉、嘔吐、發燒等症狀,期間遭病菌感染造成四肢發黑壞死,必須截肢保命。

(新加坡28日訊)新加坡政府調查證實,該國今年出現較多起B族鏈球菌(簡稱GBS)感染病例,與食用生魚肉有關聯,因此所有售賣松魚、多曼魚和羅非魚等中式料理生魚肉食品的超過70個小販、食閣和咖啡店等攤位,即日起必須停止售賣所有生魚肉。

為了公眾健康著想,新加坡環境局宣布上述新規定,停售令從即日起生效。只有當食肆確保所售賣的生魚肉,從養殖、捕獲、運送、儲藏到烹飪前處理等各階段都符合規定後,它們才能再次售賣這些食品。

新加坡政府醫院今年上半年呈報238起GBS感染病例,比過去四年平均每年只有150起多。衛生部的調查證實,吃下中式料理中可立即食用的生魚肉料理,與爆發第三型GBS,尤其是與283序列類型(SequenceType283,簡稱ST283)GBS感染事件有關聯。

20%樣本受污染

目前,新GBS病例已降至每週不超過五起的基線水平。

但是,當局檢驗了82名零售食肆、巴剎攤位和批發商的食物處理人員和魚販的糞便樣本後,確定他們全都不是ST283型GBS帶菌者,因此排除他們是造成公眾感染GBS的源頭。

農糧獸醫局與環境局今年8月至10月間,從零售食肆、濕巴剎、超級市場和漁港抽樣檢查近400份魚肉,當中20.1%帶有GBS病菌,4.1%(約16份)樣本帶有的是ST283型GBS。

換句話說,魚肉感染GBS的源頭可能發生在食物供應鏈的上游階段,包括養殖、捕獲、運送和儲藏等階段。

資料檔:

B族鏈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簡稱GBS)GBS是一種聚集在人體腸胃和泌尿系統中的常見細菌,它一般不會導致身體健康的人生病,但偶爾可能導致成人出現皮膚、關節、心臟和腦部感染的情況。

疑因食用生魚片感染B族鏈球菌的案例:

1)新加坡一名銷售員疑吃魚生粥後頭痛欲裂,夜裡上吐下瀉緊急送院,醫院診斷他遭B族鏈球菌感染,引發腦膜炎。

2)一名50歲技工陳惠文(Tan Whee Boon),7月時與友人一同吃生魚片後,引起腹瀉、嘔吐、發燒等症狀,病情嚴重送醫治療,期間遭病菌感染造成四肢壞死,必須截肢保命。

3)新加坡一名48歲精算師7月也曾聲稱吃了生魚片後發高燒,腳部更是腫痛到走不動,其後證實感染B族鏈球菌,入院13天仍未痊癒

今年7月,新加坡一名52歲商人發高燒39.9攝氏度,連右肩和膝蓋都腫脹,需動兩次手術抽膿水。經過抽血化驗,確認這名男子遭B組鏈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簡稱GBS)感染。

而當時在新加坡社交媒體上廣泛流傳的貼文指出,這名男子是在小販中心吃了疑受GBS感染的魚生後送院。 貼文還指過去幾周全島醫院有多名病患出現發燒、關節疼痛和腫脹病例,懷疑也是受GBS感染。

但這件事情仍未結束,上星期一位獅城公民也遭遇因為吃了生魚片,而感染了GBS。

GBS是一種聚集在人體腸胃和泌尿系統中的常見細菌,它一般並不會導致身體健康者生病。但這種細菌有可能偶爾導致成人的皮膚、關節、心臟和頭腦受感染,進而引起致命性的敗血症、腦膜炎與肺炎。

最新的這起案例發生在30歲的Howard Kuay身上。

從7月13日開始,Howard的左膝蓋突然腫脹了起來,一開始他認為是騎自行車而造成肌肉疼痛。但在不久後,除了讓他難以忍受的膝蓋疼痛外,他也開始發高燒,那時他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而去就醫。

Howard最終被診斷受GBS感染。他表示自己一年大概吃一、兩次生魚片。但在上個月,他曾在小販中心吃過生魚片,而一個星期後,自己的膝蓋就開始腫脹了起來。

Howard的就診醫生表示,他有99%可能性是因為吃了生魚片而受感染。Howard最終必須透過手術,把膝蓋韌帶切開後,再把膝蓋骨移位以便把感染膝蓋的膿水抽出。 之後,Howard還必須進行長達兩個月的物理治療,才能真正開始移動左腿。

這名醫生過後還告訴Howard說,幸運的是,他不必截肢。他表示,自己有一名病人在感染3天後就離世了。基於細菌感染可能發生在身體的任何一個位置,因此預防勝於治療,醫生建議人們不要吃未煮過的魚,如果吃了就趕緊看醫生檢查。

=======================

一周內吃兩次生魚片,52歲商人過後發高燒39.9攝氏度,連右肩和膝蓋都腫脹,需動兩次手術抽膿水,目前已住院兩周,至今還不能出院。

當時,商人的右肩和右膝蓋關節劇痛,甚至痛到無法起床,家人需叫救護車上門送他去醫院。經過抽血化驗,確認他被B族鏈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簡稱GBS)的細菌感染。

社交媒體上近日流傳一則貼文指出,網友指她友人的僱主在小販中心吃了疑受GBS感染的魚生後,右臂疼痛而送院。貼文還指過去幾周全島醫院有多名病患出現發燒、關節疼痛和腫脹病例,疑也是受GBS感染。該帖一天內獲6600人轉發分享。

本報透過各種管道,輾轉聯絡上一名感染GBS病患的妻子,她指丈夫在發高燒前一周吃了兩次魚生。

不願透露名字的林女士(43歲,活動策劃公司老闆)說,丈夫是上個月28日發高燒到39.9攝氏度。

她說,在生病的七天前,他們到牛車水吃過配粥的魚生;五天後也到餐館吃過刺身,跟著丈夫就病倒了。

「一開始丈夫只吃退燒藥丸,隔天他就感到右肩和膝蓋疼痛,第三天去看家庭醫生時,對方以為丈夫是健身拉傷,只給了止痛藥。」

不料到了第四天,丈夫已經痛到臥床不起,她過後馬上叫救護車上門。

她表示進院驗血後,丈夫確診右肩和膝蓋受GBS感染,當時他的膝蓋已腫大兩倍,醫生擔心細菌感染到骨頭,建議馬上動手術抽膿水。經過兩次手術,膝蓋膿水才抽乾淨,右肩感染較輕微,無需動刀。她指為了確保細菌沒有蔓延到其他器官,丈夫至今仍需留醫觀察。

「現在他的膝蓋黏膜因感染減少50%,痊癒後也需一段時間才能恢復行動如常。」

商人妻:暫時不敢吃魚生

林女士說:「魚生真的很好吃,可是接下來幾個月不敢吃了。」

她強調,至今沒有醫生跟他們確認,丈夫的病情是否因為吃了魚生。

不過,當丈夫進院數天後,她指有醫生詢問他們是不是吃了「生」的食物。

丈夫住院期間,她也有朋友的叔叔因感染GBS進了中央醫院;在私人醫院當醫生的朋友,也告訴她該醫院有患者頭腦感染GBS入住加護病房,但目前已轉到普通病房。

她表示,據她知道有四個感染GBS的病患,無獨有偶都是男生。她表示願意分享丈夫病情,是希望勸請公眾勿輕視發高燒和關節疼痛,一遇到類似症狀應入院檢查。

不過她強調,仍不敢說丈夫是吃了魚生才生病,但這幾個月還是先不吃為妙。

衛生部:沒證據顯示吃魚生與GBS有關聯

衛生部指目前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吃魚生和GBS病症之間有關聯,當局正在調查染病的原因。

衛生部昨日受詢時說,本地醫院已通知該部門有關近期GBS細菌感染的病例,衛生部正與醫院傳染病專家、國家環境局和農糧獸醫局聯合調查此事。

衛生部發言人透露,過去五年,本地一家大型醫院每年平均有53起GBS感染病例,但這家醫院今年已治療了約76起相同病例,其中10名病患曾吃過魚生。衛生部指出,GBS細菌是一種聚集在人體腸胃和泌尿系統中的常見細菌,它一般不會導致身體健康者生病。

但這種細菌有可能偶爾導致成人出現皮膚、關節、心臟和頭腦感染的情況,潛在的慢性疾病或併發症是導致GBS感染的風險因素。

孩童、孕婦和年長者屬於易受感染的群體,因此應避免吃生蚝和生魚片等生食。

有攤主生意跌5

吃魚生吃出病的消息傳開後,有攤主的生意量因此下滑50%!

在麥士威熟食中心經營粥檔40年的曾巧真(63歲)表示,七名農糧局職員昨天下午到她的粥檔調查後,帶走兩片生魚。

她無奈地表示:「我們向來講究衛生,從沒接獲食客吃生魚住院的投訴。昨天顧客看到執法人員,沒點餐就被嚇跑了!」她透露,吃魚生染病的消息傳開後,她的生意猛降50%。

「我們原本每天訂購七公斤的生魚片,但現在只敢訂四公斤!」

中峇魯熟食中心的攤主吳兆基(55歲)也申訴:「食客都不敢吃魚生,我們的生意下降10%。」但是,也有一些攤位不受影響。和記粥主管黃女士說:「我們半小時賣出10盤生魚片,一切如常。」但她還是希望當局能儘快查出消息來源,以免情況惡化,生意受影響。

專家建議吃煮熟魚片

專家建議食客考慮吃煮熟的魚片,但若堅持想吃魚生,就應留意攤主是否有在準備食物時戴手套。

國大理學院副教授陸鉉均今早受詢時表示,GBS細菌可從受感染的攤販手中散播到生魚片,然後再傳給食客。

他因此建議食客留意攤主是否有戴手套,並同時勸請腸胃弱或患有胃部問題的公眾,考慮吃煮熟的魚片。

另外,處理生魚的環境是否衛生,以及生魚儲藏的溫度等都會影響生魚片的新鮮度,若溫度過高,可造成食物污染和病菌滋生。

和記粥的主管黃女士解釋,他們在處理生魚片時都會格外注意衛生,把所有的生魚片放進冰箱裡,等到顧客要食用時才端出去。

「我們也會告訴打包魚生的顧客,要儘快食用,不然就必須放入冰箱內。」

80%食客不怕照吃

80%受訪食客坦言不害怕,會邊吃魚生邊等待官方證實消息。

本報昨晚走訪麥士威熟食中心時,不少食客正在吃魚生,對傳言並不感到擔心。

食客戴丹琳(25歲)說,母親千叮嚀萬囑咐,交代她別吃生魚,但她嘴饞,昨晚和朋友前來用餐,就順便叫了魚生吃。

朋友管嘉敏(25歲)則笑著說:「這是我第一次吃生魚,感覺很不錯!」

記者問兩人若網上瘋傳的消息屬實,她們有何打算,兩人不約而同地回答:「應該不會有事,這裡是新加坡,食物有品質保證!」

然而,也有食客表示會暫時不吃生魚,「還是小心為上!我不想拿自己的健康開玩笑,更不想因一時嘴饞而住院啊!」

從新加坡衛生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在公立醫院已有238宗GBS感染病例。過去四年里,GBS病例只有150宗,但今年病例增加的幅度大大提升。

新加坡衛生部過後對一些受感染的食客進行調查後發現,食用魚生確實與感染GBS有一定關聯,儘管還需要一些研究來得出最終結果,但新加坡國家環境局已經建議食肆和攤販,暫時停售未煮熟的松魚和生魚片。

==========================

生吃魚片味美 胃內捉蟲56條

在宴席上,生魚片通常是人們喜愛的菜肴之一。然而,人們並不知道,生吃魚片隱藏著罹患異尖線蟲病的危險……

從胃中取出56條蟲

一位58歲的婦女,參加宴會時吃了生魚片,八個多小時後突感上腹疼痛、噯氣等不適,自行服了些治胃病的藥物。第二天,症狀依舊,因尚能少量進食而未去就 診,至第三天病情仍不見好轉,這才來到醫院。醫生檢查發現,她血壓、脈搏、體溫等都正常,全腹扁平、柔軟,未觸摸到硬塊或腫瘤,只是輕壓上腹部時,她感到 壓痛,同時她上腹部有間歇發作的中度絞痛。結合檢查結果,以及病人吃過生魚片,醫生懷疑她患的是異尖線蟲病,決定立即給她作內窺鏡檢查,以查明真相。

在內窺鏡下,醫生髮現病人胃體上部有一條白色蟲體,頭端已鑽入胃粘膜,該處粘膜呈現輕度瀰漫性腫脹。在胃體中部,又發現六條蟲體鑽入胃後壁,導致胃粘膜明 顯腫脹,肥厚、腫脹的粘膜皺襞已延伸至胃幽門部,且有少量出血點。隨後,在胃體下部等部位先後又發現40多條蟲體,蟲體鑽入處粘膜腫脹更甚,導致粘膜皺襞 彎曲似蛇行狀、胃腔狹窄,有的蟲體頭部鑽入胃壁,尾部還在活潑地扭動著。醫生通過內窺鏡共摘取出56條蟲體,經鑑定都是異尖線蟲幼蟲。取出蟲體後不久,病 人症狀緩解了。

海魚的感染

這位病人是因為生吃魚片而感染了異尖線蟲。生魚片一般用海魚加工而成的,那麼日常食用的海魚中是否有異尖線蟲幼蟲的寄生呢?對此,筆者從80年代初開始對 我國各大海域的常見魚種作了全面調查,結果發現各大海域的魚種都有異尖線蟲幼蟲寄生,最低的感染率為30%,即每檢查3條魚約有1條魚感染;較高的感染率 達70%,即檢查10條魚有7條檢出蟲體;最高時,一條魚中曾檢出437條異尖線蟲。

由此可見,海魚中異尖線蟲感染情況嚴重,避免因吃生魚片而罹患異尖線蟲病迫在眉睫。

認識異尖線蟲

異尖線蟲主要寄生在海魚魚體內,有時也可寄生在魚子或某些河魚體內。這種蟲的頭端有一個尖銳的鑽刺,當隨食物進入人體食管、胃、腸等處時,躲藏在魚肉或魚 子內的蟲體就會鑽出來,並鑽入人的胃壁、腸壁等,引發病變。有時蟲體可穿過消化道壁進入胸腔或腹腔,造成更嚴重的病變。我們曾碰到過這樣一位病人,因胸部 燒灼感就診,經內窺鏡檢查後被診斷為胃癌,作了胃次全切除和部分肝切除。術後對部分肝組織進行病理檢查時,並未發現腫瘤細胞,卻見到一個充滿壞死組織的囊 性包塊,在其中央見到一條不明來源的線蟲,後經鑑定為異尖線蟲幼蟲。進一步追查方知,病人曾吃過生魚片,結果感染異尖線蟲,而且蟲體穿透消化管壁,進入腹 腔再鑽入肝臟,引起消化管外異尖線蟲病。

對異尖線蟲病,一般人尚不太了解,我國的醫學教科書上尚未記載,需要對它有個全面的認識。現在認為,異尖線蟲病可分為胃異尖線蟲病、腸異尖線蟲病和消化管外異尖線蟲病三大類,由於蟲體侵犯部位的不同,病人症狀也有所不同,但他們的經歷是相同的,那就是曾經吃過生魚片。

異尖線蟲病的治療,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患病後一般是通過內窺鏡取蟲,而在內窺鏡不能到達的部位必要時需通過手術治療。

不要吃生魚片

預防異尖線蟲病的最好辦法是把魚煮熟後吃,或者把魚低溫冷凍一段時間再吃。對習慣吃新鮮生魚的人來說,這樣處理往往做不到。最理想的方法是在蟲體進入人體 前,把它殺死而又不影響魚的美味,為此世界各國用各種調味品、藥物做了大量實驗,但尚未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近年來,筆者發現幾種藥物可使異尖線蟲喪失致 病力,而且對人體無毒性作用。如果能夠將這些藥物放入調料,生魚片蘸後再食,既可防病又不破壞其原有的美味。如果沒有這樣的保護措施,最好還是不要吃生魚 片。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75724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