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和新加坡都是亞洲發達經濟體,但這兩個華人社會無論在政治或文化方面有著截然不同的發展。
應聯合早報、新躍大學與通商中國聯辦的「2015新躍文化中華講座」邀請,台灣著名作家、學者龍應台教授將於本月25日來新發表「從村落到都會——我的文化經驗」專題演講,
分享對大中華區方方面面的觀察。她特彆強調,文化的根非常重要,擁抱多元不等於沒有根,而是在「最深的文化的根」的基礎上去擁抱多元。
台灣著名作家、學者龍應台教授
「20年前我寫了一篇《幸好我不是新加坡人》,惹了眾怒。我相信從那個時候到現在的大概20年光陰里,新加坡其實變了很多。」
1994年,龍應台在《幸好我不是新加坡人》一文中寫道:「給我再高的經濟增長,再好的治安,再效率十足的政府,對不起,我也不願意放棄我那一點點個人自由和民主。」她以犀利的文字直接表達對新加坡政治體制的不認同,一度引起爭議。
重提這段往事,龍應台帶著笑容的,謙虛表示此前她加入台灣政府內閣的三年,因公務繁忙沒機會密切關注新加坡的發展,僅在「非常粗淺的印象裡頭」,留意到新加坡人比以前更寬容。她以新加坡政府開放賭場為例,說明那是「一種多元態度的呈現」,並透露自己通過新加坡友人得知,新加坡人對同性戀的態度也友善多了。
龍應台指出,過去十年,同為華人社會的香港和台灣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變化是社會內部的矛盾尖銳化。台灣除了社會出現問題,經濟也出現衰退現象。處在這個大環境下,新加坡的社會與經濟發展保持了穩健。
看到新加坡的優勢
剛過去的七個月里,新加坡經歷了建國總理李光耀逝世和人民行動黨在大選中大勝。對此,龍應台指出,大家都在關注後李光耀時代,新加坡人怎麼樣走出一條穩健新道路的問題。
「我不敢給新加坡建議,因為我了解得不夠深;我不敢,但是我看到新加坡的優勢。」
龍應台覺得新加坡的優勢,在於它跟北京的關係不同於港台,所以新加坡有相對從容的轉圜餘地與空間。第二個優勢是新加坡擁有真實的多元文化,所以新加坡人對於非華文文化,尤其是伊斯蘭文化,又相對於台灣人和香港人,有更好的條件與環境去深刻了解。
伊斯蘭世界的價值觀、政治、軍事跟經濟,在全世界的新秩序里已成為重大議題。「在這樣的大趨勢裡頭,我想像新加坡人要如何把心中原有的不安從負資本變成正資本,恐怕是很大的挑戰。」
港台的「北京糾結」
至於香港跟台灣,龍應台稱它們的繁榮與矛盾背後都有一個最重大因素——北京。有長達五六十年的時間,巨大的中國處於關閉的、沉睡的狀態,台灣跟香港得利於這個現實,實現經濟繁榮發展。但仿如在一夜之間,那關閉的、沉睡的獅子或猛獸突然醒過來,讓香港人、台灣人大吃一驚,因為它挑戰了他們過去60多年來習以為常的規律。
「因此,我覺得台灣人跟香港人現在最大的痛苦、震撼,是在於你原本平平靜靜、平平安安過日子,突然之間面對一個新的巨大的挑戰。」
她認為,新加坡與香港、台灣的處境類似,猶如一葉扁舟,剛好在一艘大航空母艦旁;那航空母艦隻要轉一度,就足以掀起大海嘯。只不過新加坡畢竟是個獨立的國家,所以它跟航空母艦的關係,沒有台灣跟香港這麼不清不楚地糾結。新加坡還可以很冷靜、理性地去處理這個國際關係,這方面對於台灣跟香港則非常艱難。
台灣即將在三個月後舉行總統和立委選舉,分崩離析的國民黨給民進黨製造了執政的大好機會,面對政黨輪替以及隨之而來的種種不確定,包括與對岸的關係,龍應台認為台灣人需要團結冷靜去尋找生存之道。
「台灣的問題在於台灣更是一葉扁舟,在一個航空母艦的旁邊,而且這個航空母艦還對你不是無所謂的,它是對你有目的的。這點跟新加坡很不一樣。」
她說,台灣人現在心裡充滿了焦慮,那不只是對於處在惡海怒濤的一種焦慮,更因為他們與中國大陸有歷史的情感糾結。這種糾結導致台灣人無法認清自己是「惡海上航空母艦旁的一葉扁舟」這個客觀現實,不但沒同舟共濟、冷靜思考如何面對現有環境,反而吵成一團。
「這是台灣最大的危機,它充滿了糾結的情感,在一個惡海怒濤上面對一艘航空母艦,我們最需要的是團結跟冷靜,然後我們最做不到的是團結跟冷靜。」
媒體是「台灣人無法團結跟冷靜」亂源
台灣自解嚴後,媒體百花齊放、競爭激烈,其特有的生態環境及生存方式,又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台灣人的「無法團結跟冷靜」?
龍應台坦承:「大家都已經公認,台灣媒體本身已經變成亂源。在專業的認知裡頭,大家都說媒體應該是一個最冷靜的力量,但是在台灣那一葉扁舟上,媒體已經變成打架的其中一部分。」
她指台灣媒體的墮落是公認的事實,當一名記者受質疑為何要處理某則「不是新聞的新聞」時,他會推說是聽命於其採訪主任,採訪主任卻說是媒體老闆下的命令,媒體老闆則說是為了收視率或報份才如此。她認為,追根究底是國民素質出了問題。
「如果人人都在說,這樣的媒體我受不了了,那為什麼沒有拒看、拒聽、拒閱的公民運動呢?全民的抵制並沒有發生,所以到最後,根源又回到國民本身的素質了。」
自由與紀律拿捏展現公民素質
龍應台接著以新加坡跟台灣作為對比,說兩者之間的自由指數相差很大,新加坡的自由大家都公認太少,台灣的自由大家都公認太多。「我覺得所謂公民素質的成熟……它不是自由多或少的比較,而在於誰對於自由跟紀律之間的拿捏是最好的,叫做成熟。」
美國《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最近發出一項聲明,表態今後將不再把特朗普(Donald Trump,美國共和黨總統競選人,言行頗具爭議)的新聞刊在政治版,而是放到娛樂版去。
龍應台表示,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決定,代表特朗普已經不值得一個嚴肅的公民社會去關注他在總統競選中的言行,因為他在製造笑話,並且很有意識地在占據新聞版面。
「赫芬頓郵報說,我們拒絕跟你玩你要的這個遊戲,從今天開始你就是我們的娛樂版。這是一種態度啊!」反觀台灣媒體一直欠缺這種專業態度。
新加坡的多元可打破華文中心主義
從新加坡變得更具包容性這個話題,龍應台談到了「真正的包容」的重要性。她認為:「有(真正的)包容,你才可能有真正的思想產生;有真正的思想和自由,才可能有個人創造;有個人創造才可能有你的文學、你的音樂、你的藝術」。
她進一步解釋,一個國家如果非常富有,當然可以建造全世界硬體最好的美術館;不過在美術館建成後,裡頭要展覽些什麼?所展覽的東西是不是本土的創作?
從這裡再擴大到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長大後,他會擁有怎樣的思想、美學、藝術語言,在創造力方面是不是具國際競爭力?她覺得這些問題都是值得一步步去思考。
恐懼不利文化發展與提升
龍應台認為,一個地方的文化要得到發展與提升,就不能讓人民心中存在恐懼。當一個人感到恐懼時,他會把自己包裹起來,把恐懼的人、事情或思想排除在外。
「我們台灣人有恐懼,我們恐懼共產黨;香港人也有恐懼,恐懼一樣的東西;新加坡人也一定有恐懼,他恐懼很多別的東西。」
她說,當一個人面對恐懼,把恐懼的東西看得非常清楚後再把恐懼放下,才能創造更大可能性。
在龍應台看來,新加坡有台灣與香港都沒有的優勢,它跟伊斯蘭世界很靠近,有機會成為全世界吸收伊斯蘭文化、華文文化、印度文化最透徹和最豐滿的地方。
因為土壤多元,從新加坡走出來的藝術家、音樂家、作家,會不會跟全世界都不同?有沒有可能獨特到一個程度?這是龍應台的疑問。此外,她相信由於新加坡的多元,它更可以打破一種觀念,即華文世界的人太過度地華文中心主義。
「事實上,一個文化真正要生猛、煥發,它一定是最開放的、最流通的,也最能夠吸收外來的文化。新加坡因為特殊的位置跟地點,它是不是可能比香港、比台灣,尤其是比台灣更有優勢,成為那個不是華人中心主義的地方?(這)對創作是好的。」
擁抱多元不等於沒有根
龍應台特彆強調,文化的根非常重要,擁抱多元不等於沒有根,而是在一個最深的「文化的根」的基礎上去擁抱多元。
她說,若以1949年為切斷點,即台灣跟中國大陸的割裂,在那之後大陸走的路是把自己跟自己的傳統試圖一刀切斷,台灣走的路是去擁抱自己的傳統的根。有鑒於此,台灣的文化影響了整個華文世界,包括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
由於擁抱自己的語言、文化、傳統,台灣的根扎得比較深,以至產生出台灣的文學創作、音樂寫作,這些文學跟音樂的創作,其實都是一種語言的表達。
她指語言是很深的根,因為夠深,所以能變成香港的營養、馬來西亞華人的營養、新加坡華人的營養。「我們台灣面臨很大的挑戰,在於你那個根如何更深?長長遠遠地深?」
此外,以什麼態度看待自己的根,也會呈現不同結果。龍應台以馬來西亞華人說明,「因為(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政治處境是如此地惡劣,所以馬來西亞華人對於華文的根這件事情,是把它當做一種天地之間必須擁抱以安身立命的東西(來對待),所以他是全心、全神、全身地投入」。
正因他們「用語言跟文化的根去處理馬來西亞的題材」,馬來西亞華人創造出朝氣蓬勃、深受華人世界重視的馬華文學;這是台灣跟大陸都做不到的。
新加坡的矛盾和兩難
在對待「華文的根」這方面,龍應台認為新加坡有一點矛盾和兩難。
新加坡人出於實用主義,即在世界的經濟競爭中賺錢而去掌握英語跟華語,這種態度有別於馬來西亞華人想抓住自己的根的渴望。
她提出一個或許是塞翁失馬的問題:「你把語言不管是英語或者華語,當做工具使用,所以你在經濟的競爭上勝人一籌,但是你失去的是那個用靈魂去擁抱而得到的文學、文化上的深刻。」
龍應台表示,這是新加坡人在建國50年後之後,面對下一個50年或者100年,值得去思考的問題。
李總理:龍應台的觀點有參考價值
李顯龍總理在面簿上轉貼了本報和台灣著名作家、學者龍應台教授所做的專訪時,作出了上述評語。本報日前也在面簿上載了專訪的部分英文譯文。
李總理說,我們往往能從他人的觀點中學習,包括批評我們的人。
他說:「往往其他人眼裡看到的新加坡,跟我們的觀點有所不同,值得我們參考。」
李總理也指出,龍應台在訪問中提到了一些有趣的觀察,包括新加坡這些年來的改變。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65976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