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新加坡每家公司都有不同的企業文化,但卻有幾個是比較一致的職場文化,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當然職場文化是這個國家的經濟政策與文化交互所產生的結果,無法一語概括,所以在這裡分享一些入職場時的所見所聞。(說的雖好聽,但其實就是當年剛來吃了很多虧還不懂的事啦~)
講規矩的新加坡
當旅人或是海外工作人士相聚一堂,十之八九都會來這一問。乾淨、守法、安全是多數人對新加坡所貼上的標籤。
從中不難了解,在新加坡工作,很講究「規矩」這回事;而規矩來自於公司訂下詳細的內部規範,這些限制使得新加坡人做事有一板一眼的感覺,尤其當碰上需要文書證明處理的事項,絕對是按步就班;另外像是生病請假,公司及本人都需要遵守醫生所建議的休息天數,即使你工作狂上身,也是不允許在病假天去上班的。如此嚴明紀律。
與來自不同國籍的組員工作
除了服務來自世界各地的乘客,有時也會與來自日本、韓國以及中國的外籍組員一同工作。不同國籍的組員,在工作態度或是人事相處上,可以說是各有各的「風格」。像是我們都懂日本人的禮貌至上、表達含蓄,而韓國人通常較為直接;然而,往往可見日本與韓國在職場上有階級制度分明的共通點,有著明顯的輩分關係。在這文化背景的差異下,需要大家慢慢的學習與了解,這樣也能更懂得尊重與包容。
過程真的沒人理,結果才重要
在新加坡剛擔任業務時,有些新加坡主管不太會告訴你過程該怎麼做,只會一直強調業績需要達成多少,雖然基本的產品與公司簡介,主管會大概解釋給員工聽,也會為新同事提供兩到三天的教育訓練;但除此之外,並沒有太多的「細節教學」。
Ali 在經歷了整整一周的「試水溫」期後,隔周開始,每天下班前老闆會非常嚴格地去檢視她今天拜訪了多少客戶,以及隔天約到了多少客戶可以見面,沒達成目標就會被罵,只是因為老闆認為Ali沒有打算幫他賺到錢。新加坡老闆對員工的期望與管理方式可能會讓新員工很不適應,他們會去過問你為什麼做不到或聽你的藉口說你多麼需要學習時間,因為他認為你來這裡就是要想辦法幫公司賺錢,可不是來學習的,也不是來浪費他的金錢與時間。
同工不同酬,跳槽升遷快
在新加坡有可能兩個人是同一個職位,卻是不同的表薪水待遇,曾經發生的中國巴士司機罷工事件就是這種情況的極端案例:171名在SMRT的中國籍巴士司機是因為不滿公司的薪資待遇舉行集體罷工,馬來西亞司機的月薪在10月份調整後為新幣1450元,並且還有額外一個月的年終獎金。新加坡司機的薪酬則更多。但中國籍司機只得到了75新元的加薪並且沒有任何獎金。中國司機的月薪至今仍為1075新元,另加220元住宿補貼和水電費。
這些最主要差別是因為新加坡的本地人保護政策;另外就是因為一個公司常常有太多不同種族的人,而不同種族的人所持有的准證會有不同稅收,這稅是僱主自行負擔的,所以有些僱主會把這份成本也算進去該工作者的薪資中,造成薪資的差別,因為僱主需要負擔更多他們的准證人頭稅。
除了因為不同種族與類型准證外,年資也有差別,因為一樣的職位也有可能因為待在公司久一點而有不同。再加上新加坡有跳槽文化,當地人都會開玩笑的說:「努力做工未必拿到最好的pay(薪水),但是努力跳槽一定可以拿到更好的薪水。」
在新加坡以有能力且有把握的的跳槽法來評估,保守估計平均也有20%左右,不過對於年輕人(尤其是外地工作者)來說,每跳一次,整體職涯的風險與對該產業的專業度累積都有很大的挑戰,需要很完善的思考與評估,不要只局限於眼前的薪水,眼光與格局才能決定你在職場得真正價值。
禮拜天不談公事
個人認為中國並沒有如此明顯的「家庭日文化」,甚至某些老闆或主管幾乎是365天全年無休,天天都在工作。但在新加坡可不是這樣,所以有些新到新加坡的員工,就常常會忘記周日是個不能打擾同事與老闆的日子,每次都會」不知好歹「地詢問對方可否在周日聚餐或是在周日問老闆關於工作的問題。
但是其實周日是陪伴家人的日子,大家都不約而同的不談工作,所以大家都要注意哦。工作的事情,還是留到下周一吧

關注Facebook 新加坡新聞,工作頻道 每天更新新加坡大小事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