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普遍以身為新加坡人為榮,比起馬來西亞人普遍以國陣政府為恥,這是非常值得慶幸的事。這是人民分享了獨立建國以來政府所創造的成就的結果,正如馬國人民被迫分攤了國家敗壞所種下的惡果。但自國喪以來,新加坡出現一種以「公民」為框架的話語權限,「外人」倘若來自「不如」新加坡的國家,就應該「先管好自己」而沒有資格評論。而這種以「感恩論」凝聚「正港」新加坡人的論述一直延續到SG50。縱觀歷史,我們可以說,新加坡的獨立是從挫敗開始的。因此SG50其實可以用更深刻的方式來回顧和慶賀。奈何建國五十周年的慶典跟大選綁在一起,在這種紅包大放送的氛圍里,國人只看到利多,也只能以這種歡慶我的成就和你的墮落來慶祝國慶。
(照片來源/Today Online/Wong Pei Ting)
【文/潘婉明】
2015年對新加坡而言是澎湃的一年。國喪的哀慟之後,適時迎來建國50周年的國慶盛事,全國浸淫在歡欣和懷念的氛圍里,度過沒有建國總理李光耀的SG50。8月23日的國慶群眾大會甫過二日,政府隨即宣布解散國會,並訂於9月11日舉行大選。
新加坡慶祝SG50,其盛大讓每一個居住在新加坡的人都無所遁逃。組屋旗海飄揚、戰機排練划過天空、地上處處可見紅衣穿梭;共有120萬戶公民及永久居民的家庭獲贈國慶禮包,內含小國旗、新雅玩具(Singa Lion)、遊戲紙牌、懷舊零食等;超市裡突然冒出許多增添50克、50毫升的產品和贈品、商店紛紛推出第二件50%的折扣優惠……SG50普天同慶,將近有一兩個月的時間,以這種形式介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獨立建國50 周年,SG50自然不免要回顧歷史。媒體祭出各種專題和特備節目,沿續了國喪期間「沒有李光耀就沒有今日新加坡」的主敘事,敘述半世紀一路行來的艱辛和突破、建設與成就,強推建國以來,新加坡人民見證了國家如何從一個「漁村」發展成現今的富庶、繁華和規模!
SG50也籠罩在濃厚的感恩氛圍和敘事中。除了對建國元勛和建國一代(pioneer generation)的感謝,還發展出一套「感激脫離馬來西亞」的論述。獨立後出生的一代沒有「星馬一家」的歷史包袱,觀照今夕鄰國境況,普遍認為脫離馬來西亞是明智之舉,感謝領袖英明,早在50年前就有先見之明,帶領百姓擺脫這個墮落腐敗的聯邦,建立自己的國家。
(照片來源/Channel News Asia)
官方詮釋鞏固集體心理
事實上,新加坡慶祝國慶,無疑也是慶祝脫離馬來西亞的一體兩面。許多人對李光耀當年宣布脫離馬來西亞時流淚的畫面印象深刻,對於「被驅逐」的屈辱,產生了某種共同承擔和分攤的集體心理。這種官方版的歷史詮釋,經過最近半年再三複習後得到進一步的鞏固,但它同時也是一個篩檢及濃縮版,建立在去脈絡、省略細節和過程的論述基礎之上。
回顧歷史,新加坡作為馬來亞的一部分在二戰結束後被英國殖民者強制分離,馬來亞在1957年獨立時,新加坡仍舊在殖民統治之下爭取自治,期間合併呼聲不斷,大部分人口都認同自己是馬來亞人,他日重回馬來亞懷抱乃「天經地義」之事。當時華文報章的評論亦以「破鏡重圓」、「骨肉團聚」來形容合併的目標。1961年當這個議題浮上檯面時,包括林清祥在內的人民行動黨人要求李光耀公開討論合併的可能形式和內容,卻被斥為反對和阻撓合併,遭驅逐出黨。這是人民行動黨分裂以及社會主義陣線成立的背景。
社陣主張合併應該經過充份而且公開的辯論後審慎進行,反對在不平等的條件下匆促合併。林清祥認為新加坡並沒有必須透過合併才得以生存下去的危機,因此合併可以在更從容、更開放和更民主的方式完成。但是李光耀執意早日實現合併,並宣布在1962年9月1日舉辦公投。
公投的三個方案基本上都是同意合併之不同形式。社陣發動投空白票力圖挽回,結果立法議會追加一項條款,讓所有「無法決定」的空白票視同為交由政府代為決定。在這樣的公投規則下,有超過七成的新加坡人口「支持」合併。1963 年,新加坡重返馬來亞,成為馬來西亞的一分子。
1964年,人民行動黨打著「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口號空降到半島參加大選,結果鎩羽而歸,幾乎全軍覆沒。但此舉已招徠巫統政府的猜忌和敵意,在隔年的黨代表大會上揚言要逮捕李光耀。為了避免緊張升溫,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決定放棄新加坡。論者普遍認為,李光耀沒有成為階下囚,是東姑放他一馬。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被迫獨立。
(照片來源/Business Times)
半世紀後新馬強烈對比
新加坡的確是被逐出馬來西亞的,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民行動黨錯估政治形勢所造成。倉促獨立的新加坡,在建國之初經歷過各種徬徨和艱辛,但小紅點在強鄰環伺下生存下來,而且成就耀眼。經過五十年的發展演進,馬來西亞則每下愈況,兩國境況殊異,成為強烈的對比。
儘管如此,我們卻不能以此後見之明,妄顧歷史的背景,強說新馬分家是國之幸事,還「歸功」於領袖,感激其果斷與機智,率領國人揚長而去,脫離馬來西亞這個負資產。
新加坡人普遍以身為新加坡人為榮,比起馬來西亞人普遍以國陣政府為恥,這是非常值得慶幸的事。這是人民分享了獨立建國以來政府所創造的成就的結果,正如馬國人民被迫分攤了國家敗壞所種下的惡果。但自國喪以來,新加坡出現一種以「公民」為框架的話語權限,「外人」倘若來自「不如」新加坡的國家,就應該「先管好自己」而沒有資格評論。而這種以「感恩論」凝聚「正港」新加坡人的論述一直延續到SG50。
這個八月令長堤兩岸感慨不已。當新加坡的天空綻放璀璨煙火,馬來西亞人民面對吉令疲軟、首相納吉醜聞纏身、政府貪污腐敗、民生困頓、治安不靖,終導致Bersih 再起,4.0即日上街。兩相映照,我國境況真的差到令人既憂心又痛心。然而這不是應由個人肩負的責任,即使吉令跌成廢紙、納吉吃相再難看、國家可能走向破產,都不能構成旅外公民在居留地噤聲的理由。
(照片來源/The Washington Post/Suhaimi Abdullah/Getty Images)
感恩論以馬國自我警惕
然而習慣於自律的新加坡人將政府的規範內化成認同,要求「外人」也務必遵守。SG50期間,網絡上充斥兩國比較的言論。新加坡人以鄰國境況自我警惕,心懷感恩之餘,卻以地主之姿促「外人」也要懂得感恩,因為新加坡得來不易的成就也無差異惠及我國旅新人口,你們不應該得了便宜又賣乖。
許多新加坡人自我感覺良好,在很膚淺的基礎上取笑鄰國,妄顧他人感受,也忘了「先管好自己」的原則。SG50讓我們再一次見識新加坡人踐踏他者表達的愛國心。他們批評馬來西亞種族主義、政府無能、治安敗壞影響了他們的旅遊平安。他們也自認為在方方面面都更勝一籌,即使政府鉗制言論、壓制媒體和限制民主,也是出於穩定國家和社會所需。相較於馬國的亂,這些普世價值大可以讓步。他們恣意調侃,以資本的高低和匯率的強弱來決定姿態,深信消費就是王道,內心卻鄙夷這個他們塞車去玩樂的國家和人民。不過弔詭的是,龐大向新幣看齊的馬國勞動力,確實對有幸居此繁華樂土感到很滿意,跟新加坡人的感恩論兩相呼應。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說,新加坡的獨立是從挫敗開始的。因此SG50其實可以用更深刻的方式來回顧和慶賀。奈何建國五十周年的慶典跟大選綁在一起,在這種紅包大放送的氛圍里,國人只看到利多,也只能以這種歡慶我的成就和你的墮落來慶祝國慶。
此文轉載自:http://www.pfirereview.com/20150831b/
潘婉明 自由撰稿人、專欄作者。政治大學歷史系、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研究興趣包括馬共歷史、華人新村、左翼文藝與性別關係。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