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聖淘沙島鮮為人知的秘密

HKChann ...| 2015-08-27| 檢舉

編者按:如今的聖淘沙島是新加坡的象徵,是每一個來新加坡的人必去遊玩的小島。環球影城、蠟像館、水族館、水上樂園、度假酒店都紛紛扎堆在這個五彩斑斕的小島上。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它的過去。你以為新加坡只是那麼單純地把這個原本不起眼的小島打造成國際度假天堂嗎?其實不是的。聖淘沙的原名不是聖淘沙,在馬來語中它的原名是死亡島,是二戰時期日軍大規模屠殺新加坡華人的地方。那條我們所熟悉的海灣,連接著聖淘沙島和新加坡本島,在過去卻是被鮮血染紅。日軍把屠殺後的屍體扔在這條海灣里,又或是拿槍指著華人讓他們一步步跳海「自殺」。。。

「我和我的同事都屬於那一代人中的年輕一輩,親身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日本人統治新加坡的黑暗日子。我們的經歷告訴我們,無論是日本人還是英國人都無權任意地擺布我們,我們堅信自己有能力管理好這塊土地,培育我們的下一代,並建立起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自強不息的國家。」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

1929年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使日本經濟、民生受到嚴重影響,激化了日本的社會矛盾。主張對外擴張侵略、對內實行獨裁的法西斯主義的產生,恰恰適應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的需要。

1931 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1936年8月,廣田內閣正式將「北進」和「南侵」戰略列入了國策。

「北進」第一步是侵華,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不過,在中國戰場的進程並沒有如預想的那樣速戰速決,日本反而深陷其中。為「以戰養戰」,東南亞的資源對日本具有極大的誘惑力。

1939 年 2 月日軍進攻海南島,3 月占領西沙群島,日本邁出「南侵」的第一步。

1940年,日本侵占了越南與泰國。隨後視線轉向菲律賓、馬來亞(包括新加坡)、荷屬東印度群島、中國香港和印度支那。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軍從馬來亞北部南下發動新馬侵略戰,同時空襲美國駐夏威夷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接著向英美宣戰。不過半年,新馬、荷屬印尼、美屬菲律賓與太平洋一帶島嶼都先後被攻陷。

在席捲整個亞洲的戰火之中,無數華人華僑一面在日寇的鐵蹄之下輾轉流離,奮勇抗爭;一面以各種方式籌款捐物,支持中國的抗日事業。

令人遺憾的是,與歐洲戰場相比,長久以來亞洲戰場的歷史記錄和研究都相形見絀。有鑒於此,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我們特派多路記者走訪二戰中的亞洲各國,尋找新加坡、馬尼拉大屠殺的倖存者,追訪旅緬遠征軍、駐印新一軍的老兵,披露日本在亞洲掠奪的未知數據,記錄今日日本人對戰爭的真實反思,專訪默默挖掘歷史真容的世界頂尖專家。

對這場戰爭進行回憶、分析、反思,我們的目的始終是——認識到和平發展之美好,時刻防止戰爭再次禍亂亞洲。

一場戰爭永遠改變

一個國家的命運

20世紀30年代,新加坡曾被武裝成一個堅固的城市堡壘。在今日的聖淘沙島上,仍可見到「一戰」時未派上用場卻領先世界的海軍基地,當時駐島英軍在這裡布防了大批的重型火炮。

1939年9月1日黎明,德國軍隊攻入並占領波蘭。兩天後,英國和法國向德國宣戰,英軍派出一部分正規軍前往法國,而英國海軍則在蒼茫的北海執行任務。英軍當時認為日本正忙於在中國的戰事,不會對馬來亞和新加坡造成威脅,故忽略了兩地的防衛。

1940年的新加坡,是繁榮的貿易中心、知名的東南亞港口,大英帝國至為重要的屬地。在這一年之前,一般輿論都認為日軍入侵馬來亞的可能性不大。這是因為馬來亞北方隔著中立的暹羅,南面則有重炮防守的新加坡。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軍在新加坡投下第一顆炸彈,新加坡戰役爆發。

1941年以前新加坡沒有人預想到會有戰爭,儘管其時日本人已經侵占了大半個中國,但新加坡人絲毫沒有料到日本人會真的打過來。

「1941年,當危機降臨時,由於指揮缺乏領導能力和經驗,軍隊士兵未受過訓練或訓練不足……同時,我們又在西方陷入生死戰,原本用來拯救新加坡的軍用物資都被送到蘇聯和中東。既然決策如此,只好由新加坡承受苦難。」70多年前把新加坡拱手讓於日軍之時,曾被寄予厚望的馬來亞英國陸軍總司令白思華坦言。

作為中國抗戰籌款和物資大後方的新加坡,就這樣滑進了淪陷的深淵。從1942年2月15日至1945年9月12日,三年零八個月的日占時期是新加坡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刻。新加坡人家破人亡、失去親友,人生遭遇巨變。僥倖生存者既目睹了人性的邪惡與殘酷,但也看到了英勇果斷、堅韌不拔和無私互助的優良精神。更重要的是,戰爭讓新加坡得到一個教訓:「你要有忠於保衛自己家園的人民。」

沉重的苦難讓這片土地萌生了去殖民化的潛在推動力,間接促成戰後新加坡脫離英國的統治走上新興的獨立之路。淪陷時僅19歲的新加坡共和國第一任總理李光耀曾說:「日治時期讓我學到的東西,比任何大學所教的來得多。」

對於這場徹底改變命運的戰爭,新加坡人走過了複雜的記憶路程。上世紀八十年代可作為分水嶺——此前的新加坡人期望能儘快忘記傷痛專心發展自強;經濟騰飛至「四小龍」之一開始正視歷史遺產。

8月15日,新加坡舉辦了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盛大活動,本報特派記者遍訪散落於新加坡各地的二戰遺址和記憶,尋找到目前僅有的親歷倖存者,以求掀開塵封歷史檔案的一角,並展現今日新加坡人的真實思考。

罪惡的「大檢證」

持續半個月 數萬人遇害

酷暑八月,昭南福特車廠紀念館。通道上栽著的卓錦萬代蘭由檔案館的職員親手種植,共44株——象徵著新加坡被日軍統治的月數。

1942年2月15日,當英軍揚著一面白旗駛向日軍司令部時,這片土地便進入了長達44個月的日本統治期。惡名昭彰的「大檢證」,更讓新加坡華人歷盡劫難。

1942年2月16日清晨,日本坦克駛過新加坡市鎮,以殘暴出名的參謀軍官辻政信已攥有一份華人秘密黑名單——陳嘉庚等南洋籌賑機關人員赫然高居榜首。

「實際上是一場針對平民的大屠殺,按照計劃大約5萬名華僑在被屠殺之列,這是根據《華僑抗日名冊》決定的。」原《聯合早報》執行編輯、新加坡二戰歷史研究會副會長韓山元說,「檢證」對象實際包括華僑籌賑會的富人、陳嘉庚的追隨者、學校校長、教員和律師、海南人、抗戰期間來新的華人、義勇軍戰士、親英人士、擁有武器者。

很快,憲兵隊司令大石正行將市區劃分為5個檢證區進行封鎖。2月18日,第2憲兵隊接到了命令,行動計劃是3天。而實際上,檢證一直延續到三月初。

無意擦掉記號撿回一條命

每條大街上擴音器大作,年齡介於18到50歲的華人男子被勒令帶上一周的乾糧前往就近的檢證中心報到。就連陳嘉庚的侄兒陳共存,都乖乖去了。「日本兵擺好一張桌子,有些手持步槍,有的則拿著機關槍,我們一個一個走過去,接受檢查。」一個日本兵拿著一個印,上面刻著一個「檢」字。

在年輕的華人們眼裡,這個過程開始甚至有點像「開玩笑」。「檢查後沒事的人,日本兵會在手或衣服上蓋個有四方框的『檢』字,便可以走了。」另一些人則被押在一旁,蓋一個三角形記號。誰留誰走,全憑日本兵匆匆判斷。

陳共存幸運地被准走了。當時還無人知道,大檢證到底意味著什麼。

新加坡物流巨頭之一傅長春儲運有限公司的創辦人傅新春,其時僅18歲。老人清晰記得他遭遇「大檢證」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元宵節。

早上天還沒有亮,「我們就聽到很響的日本兵腳步聲進村,後來看到他們捉了很多男丁,用繩子串成一串。」傅新春家對門的鄰居被捉走了,從此他再也沒有回來。

就在離村半英里的空地上,日本人對捉來的華人集中檢證,隨便問一兩個問題,便把人分成兩撥。「名義上他們是想要捉共產黨人、抗日分子,但明明胡亂捉的是農民,其實捉人殺頭只是為了恐嚇其他人。」

最具戲劇化的一個村民叫胡顯財,大概三四十歲,是村裡一個工廠的工頭,平時老實巴交只知做工。當天被問話後,他臉上已經被做了三角形記號。但新加坡氣溫高,他人又很胖,加上緊張,汗水止不住地在臉上奔流。雙手被綁住的胡顯財癢得不行,掙扎著用肩膀蹭掉臉上的汗水,不知不覺中記號被蹭掉了。

有個軍官走過來,一看他臉上沒有記號,便立即把他踢到另一個隊伍里去。「他後來告訴我,那一隊有記號的人被日本軍車帶走,全部被殺掉了;沒有記號的人可以回家,他就這樣撿回了一條命。」胡顯財回村後講述的經歷,讓全村人不寒而慄——這看起來兒戲的檢證,不啻是生命的賭注。

手掌軟的都被列為知識分子

要在短短三天時間裡,從新加坡七八十萬華僑中甄別出五六萬名「抗日分子」,幾乎是不可能的。屠殺範圍太廣,執檢日兵太多,這場所謂的檢證呈現著越來越大的隨意性。檢證的提問五花八門,「其中有一次問的是,受過中文教育的舉手,人群中不少人舉手,結果都被押走,從此再也沒見到他們,後來聽說他們被帶到實乞納山遭機關槍射殺。」新加坡人黃成容說。

在惹蘭勿剎,日軍認定戴眼鏡的人就是知識分子;一些日兵觸摸受檢人的手,凡是手掌軟綿綿的,就被列為知識分子;有時甚至只要蓄短髮,就被認為是義勇軍;有的乾脆按年齡組別分批釋放群眾,最後只留下年輕人。

雖然檢證對象明確是青年男子,但很多女性和孩子也遭到了厄運。1942年僅10歲的韓錦光回憶他親眼看到的「檢證」——「凌晨四五點,日本兵突然到村裡搜人,我嚇得躲到廁所里,廁所門被日本兵一腳踹開,我被拉到美芝路憲兵部集合,後來又稀里糊塗被放走,僥倖逃得一命。」而在維多利亞街的檢證中心,一些女性也挑選出來留下。「日本兵經常進村捉女人做慰安婦,女孩子只好把頭髮剪短,著男裝扮成男人。」

到底多少華人殞命於這場屠殺之中,至今仍是一個謎。

由於整個大檢證都在武斷而混亂的情形下進行,日本憲兵和士兵並沒有特意去計算被殺害的人數。韓山元說,日本隨軍記者高瀨在戰後新加坡軍事法庭審訊戰犯時供證,日軍預計要屠殺五萬華人,但最後是殺了25000餘人。日本憲兵部定的記錄也是預定目標為5萬人,但在法庭上日本軍方只承認殺了5000餘人。戰後中華總商會向日本索取戰爭賠償時呈報的是四萬餘人,而戰後歷史教科書記述的是兩萬人被殺。

從1962年2月15日至今日,高聳入雲的日占時期死難人民紀念碑一直樹在新加坡市中心的美芝路上。碑高70米,在市區幾乎每一個方向都能看到。中心石台上供奉著一個黑色的骨灰罈,每年2月15日,新加坡人都會來到這裡焚香燒燭,祭奠亡靈。紀念碑下埋著裝滿605壇能收集到的無辜骸骨。但這只不過是遇難者的1%。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55086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