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新加坡獨立後的歷屆大選,國會議席的數目不斷增加,參選政黨除了獨立初期的人民行動黨與工人黨以外,也逐年多元化。
執政黨人民行動黨在過去兩屆選舉中的得票率雖有逐步下滑的趨勢,依然維持在60%以上。自1972年起,工人黨以外的反對黨開始參選,如新加坡民主黨、國民團結黨、新加坡人民黨、新加坡民主聯盟與革新黨等紛紛加入選戰。
選舉模式過去40多年來也有所改變。1968年至1984年原本只有單議席選區,1988年起首次出現三人集選區,確保少數種族在國會中有所代表。
集選區的人數後來從三人增至四人,並從1997年起擴大到五至六人的集選區。從過去四屆和本屆大選情況來看,五人集選區依然占據最多數。
國會裡的女議員人數自1992年來也有不斷增加的趨勢。早在1965年第一屆大選形成的國會當中,原有三名女議員,然而在下一屆選舉中減至一人,1972年至1984年更是有12年沒有任何女議員在國會。1985年之後才再度有女候選人當選,人數也逐年增加。
目前,執政黨資歷最深的男議員為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他在1976年代表行動黨首次當選馬林百列區議員,至今總共參選九次。反對黨最資深的男議員則是工人黨秘書長劉程強,1988年首次參選,1991年當選後港區國會議員,參選次數為六次。
女議員方面,最資深的執政黨女議員為梁莉莉醫生,自1996年當選牛車水—東陵集選區議員進入國會以來,競選次數達四次。反對黨政治經驗最豐富的女議員則為工人黨主席林瑞蓮,她在2006年出任國會中第一位女性非選區議員,至今有兩次競選經驗。
一分鐘講解選舉流程
(來源:聯合早報)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