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鳳凰衛視8月6日《鳳凰大視野》,以下為文字實錄:
杜平:如果有人留意李光耀對新加坡的評價,那麼就一定會發現一個有趣的地方,那就是李光耀總是強調新加坡是一個不正常的國家,這樣的說法會讓許多人感到不可思議,這樣一個社會安定,人民富裕的國家怎麼會不正常呢,而他的說法自有他的道理,李光耀認為新加坡時刻面臨著內憂外患,內憂是指新加坡內部產生的政治和經濟的阻力,外患則是鄰國等外部的威脅,李光耀曾經回憶說,在1991年的新加坡國慶日當天,馬來西亞和印尼在新加坡附近舉行了聯合軍事演習,在他看來這是兩個鄰國威懾和提醒新加坡,要讓新加坡乖乖的接受區域秩序,這也是李光耀反覆聲稱新加坡脆弱性的原因之一。於是這樣的心態和壓力也成為了新加坡發展的動力,因此才會成就「亞洲四小龍」的奇蹟。
1965年8月9日,時任總理的李光耀宣布新加坡獨立,並為此落淚,新馬分家也成了他一生的憾事
解說:繁榮、現代、高效,新加坡這座國際大都會的肌理脈絡間,似乎時刻流露著一種讓人艷羨的自豪感,在過去的五十年里,這個彈丸之地的人均GDP從400美元上升到了5.5萬美元,2015年初,憑藉良好的空氣品質,穩固的基建,世界級的醫療設施和低犯罪率,新加坡連續第16年在全球最適宜居住地區的調查中,蟬聯榜首,正是這些耀眼的光環成就了一個由李光耀一手打造的「新加坡模式」。但誰又能想到,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和馬來西亞「分家」之初新加坡國內失業嚴重,基本消費品奇缺,國際收支嚴重失衡,國庫只有50萬新元的家底,就連新加坡人最基本的生存要素水資源都難以自足,這也成為新加坡發展面臨的第一個生存逆境。
到過新加坡的人一定不會相信這樣一個處處水源分布,靠著充沛的水資源澆灌而出的花園國度會缺水,但事實卻是如此,因為四面環海,幾乎沒有地下水,面積狹小,地勢平坦,缺少山地河谷的蓄水作用,因此有統計顯示,新加坡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竟然位列世界倒數幾位,為了解決這一生存問題,新加坡自治之後,1961年和1962年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簽了兩個供水條約,內容是怎樣把馬來西亞柔佛州的水引入新加坡,1965年新加坡建國後,兩國延續了這兩個條約,當時新加坡全國80%的供水來自馬來西亞,不過,新馬兩國複雜的關係始終讓新加坡領導人的心裡不踏實。馬來西亞前總理東姑·阿都拉曼就曾說過,如果新加坡的對外政策危害了我們馬來西亞的國家利益,我們可以用停止供應新加坡用水為手段,讓他們就範。
伊拉克戰爭時,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案又怎樣?誰去拯救科威特?是美國為什麼?因為有石油,為什麼?因為下一個目標就是沙烏地阿拉伯。
誰會為了水而來搭救我們?美國?不會的,我們自己救自己。
缺水成了新加坡前進中要解決的第一要務,它對新加坡的威脅甚至超過許多戰爭武器,對這一問題的處理也顯示出了新加坡居安思危的意識,以及強大的創新能力。熱帶雨林氣候常年雨水充沛,新加坡首先利用自身的自然地理特點,在全島範圍內大量修建蓄水池,最終計劃將集水區的面積擴大到全島90%,以採集每一滴雨水,海水淡化也是新加坡淡水的一種獲得方法,但海水淡化技術昂貴的成本也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2003年新加坡國慶日那天,時任新加坡總理吳作棟和數萬名觀禮人手中都拿著一瓶包裝飲用水,這就是新加坡經過四十多年研發出的「新生水」,這種利用高科技將污水處理凈化生產出的水,質量純凈,而且超越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飲用水標準,這一技術成為新加坡淡水生產的突破,到2011年,新生水已占到新加坡淡水供給的三分之一。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我們水源團隊的努力,我們有了新生水,可以自給自足。那時時任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非常失望,他壓榨我們隨意開價的計劃泡湯了。
現在,馬來西亞用水源要挾新加坡的效果已大不如前,反倒是新加坡利用技術優勢低價引入馬來西亞的淡水,經過凈化之後再高價賣回馬來西亞,有了充足的淡水供應,新加坡的發展也更加如魚得水。新加坡開始獨立發展時,除了水之外的另一大隱憂就是許多新加坡人的居住條件,那時新加坡像樣點的住宅不多,很多人還住在由木皮、鐵皮簡易搭建的亞答屋之中,也有人居無定所,住房問題對於國家穩定所帶來的影響也被新加坡執政者敏銳地捕捉到。
我們創造了人民擁有房產的民主制度,因此新加坡才能享有穩定,你要人民捍衛國家,就要使國家興衰與他們利害相關,這個家你也有份,你才會為了自己的家人而保衛它。
人民行動黨提出的住房解決辦法就是如今享譽世界的組屋制度,組屋全稱組合房屋,是由新加坡政府承擔建築的公共房屋,也是現在大部分新加坡人的住所,這種組屋制度於建國之初有李光耀提出並主導推行,早期只有月收入在1500新元以下者才可申請及隨後逐步放寬到3500新元,截止到2010年,85%的新加坡公民住進了政府建造的組屋,其中93%的居民擁有其房屋的產權。
HDB
嚴孟達(新加坡《聯合早報》評論員前副總編輯):政府有大量的津貼,確保不同收入階層的人都能夠擁有自己的屋子。
陳企業(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競爭力研究所所長):居者有其屋是一個很重要的政策,所以說經濟的增長商人能夠賺錢獲利,享受經濟增長的好處,普通老百姓他就必須隨著經濟增長在房屋的價格提升裡面,享受到好處,如果你買三萬,二十年以後它值到30萬,所以這個財富就好了。
解說:於是組屋制度成為新加坡最具象徵性的利民政策之一,國民從這一制度之中獲得好處,國家也獲得認可,這也正是李光耀在任總理期間孜孜不倦追求的,一個穩定、公平、公正的新加坡社會。不過,對於新加坡政府在經濟方面的不斷「插手」,爭議也從未停息,甚至有人將新加坡戲稱為「保姆國家」,在這之後新加坡所代言的發展模式又引發了一場世界範圍的討論。
儘管新加坡擁有了穩定的社會環境,良好的制度,迅速的發展同樣獲得經濟上豐厚的回饋和積累,但是新加坡政府從來都拒絕建設一個高福利的社會。
政府的角色是確保社會的團結,不會如美國那樣出現對現實不滿,滿腹怨言和叛逆的低下層,英國和歐洲採取的應對方法是實施社會福利制度,我們不能走那條路,因為我們會失去進取心。
新加坡的執政者認為,太多的福利容易讓人懈怠,從而不再「剛強勇猛力爭上遊」,而這正是新加坡賴以生存的基礎。
嚴孟達:李光耀當年很早的時候就有一個想法,就是說新加坡必須永遠保持領先,在本區域,而且要遠遠的領先,至少要領先15年。
解說:我們不可以使人們失去進取心,一旦他們失去進取心,又認為坐享其成是理所當然,社會會照顧我,我來到世上,你是政府,你必須照顧我,我們就會有麻煩。
雖然新加坡嚴格控制社會福利,但是政府也絕不吝嗇,而是從每個新加坡人的實際需要「與民分利」,讓人民享受到國家發展帶來的好處,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政府出資開展大規模公共事業建設,大到地鐵,公路的建設,小到天橋人行道防雨頂棚,社區電梯等便民設施的完善,再到城市綠化,清潔方面的投入,努力提高新加坡人的生活舒適度,同時大力提高教育和醫療的保障,從這些方面為公民提供補貼。
陳企業:每一個想工作的新加坡人都會找到一份工作,而且工資是不錯的,我們要做到每個想讀書的新加坡人不會說因為學費太高而沒有辦法上大學受教育,我們現在還要做到每一個生病的新加坡人就有一個能夠付得起的醫療服務。
解說:新加坡依靠這樣的方法不斷與人民分享經濟騰飛的紅利,又拿捏有度,持續保持本國人民的進取心和競爭力,效果顯著。而這一模式的形成則是與李光耀時刻提醒的新加坡的脆弱性息息相關。
新加坡的模式是無法輕易複製的,我認為這是我作出的最大貢獻,也是最有價值的事情。
陳企業:當時(建國初期)資源有限,我們急於跟全球化掛鉤,有限的資源那我們要做一個非常難的決定,要把錢放在蓋港口機場,還是蓋大學,公立學院,李光耀作為建國的第一代,他說把錢放在機場和港口。
解說:在這個時期,為了扭轉大量失業單純依賴轉口貿易的局面,新加坡政府根據自己作為一個城市國家的特點,重點建設中心市區,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引進國外資本,走工業化道路。
陳企業:我們當時就是要把跨國公司引進來,製造就業機會,然後學一些國際公司的管理方法,外資在新加坡經濟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據了解,目前有來自歐美日等地7000多家跨國企業在新加坡設立了分支機構,其中60%的投資者在新加坡設立了其區域總部。而儘管如今新加坡私有和外資的大中小型企業林立,但新加坡卻並不是以私有制為主導的經濟市場。有研究表明,政府所擁有或控制的企業稱之為「政聯公司」,在經濟中占到的份額達到60%以上,涵蓋製造業、金融、貿易、造船、能源、電信諸多領域。不過新加坡的國有企業和其他地方的國有企業有著很大的不同,它們在商言商,效率至上,而且不會得到政府任何的特殊支持,因此在純商業競爭環境下,它們唯有靠法律、人才、制度來保持公司競爭力,同時杜絕腐敗的滋生。
有人認為新加坡模式在經濟上的另一大特點就是,既有前瞻性的長遠規劃,又能不失時機靈活應變,而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至關重要。隨著近十幾年間服務業需求的增強,一向被世人看做保守的新加坡政府,也變得越來越包容開放,相繼引入了兩家賭場落戶新加坡。
嘉賓:新一代的領袖起來,他們就覺得說很多傳統的看法是不是可以用新的角度來理解來切入來看,就是說把賭業融入一個更大的構想裡面,就是說所謂的綜合度假村,他們的(賭博)設施只能夠占整個綜合度假村多少百分比,那麼綜合度假村主要還是提供酒店會議場所,那麼賭業也是吸引外國一些大機構來新加坡辦國際會議的一個點子。
解說:新加坡搭上博彩業發展的快車,吸引到更多的世界目光,政府同時又試圖通過對賭場的限制,掌握它對新加坡人的影響。
嘉賓:你必須承認新加坡人也有很多到外面賭的,也有一些賭也是在公海上面,新加坡有了這個賭業之後有了這個五星級的酒店度假村之後,附近的那些小賭業反而關門了。
解說:不過不同聲音同樣存在,有人質疑這種為了發展而引進賭場的做法將會在新加坡產生不良的社會效應,甚至會對下一代起到不好的示範,新加坡是否應該為了經濟而犧牲一些堅持?但這並非新鮮的話題,因為從新加坡一路發展以來,已經有不少人開始關注發展背後新加坡所付出的代價。
吳新迪(新加坡《聯合早報》總編輯):我覺得更好的來形容的話,可能是中間的一種取捨吧,幾乎所有的資源可能都放在經濟建設這方面,當然可能就忽略了人文這方面的發展。
解說:由此展開的思考也正在新加坡的社會中慢慢發酵。
陳子謙短片《薄餅》片段:你好,今晚出去啊,去哪裡?是嗎?
阿傑。
哦,應該不可以,要幫我爸做東西。
新加坡青年導演陳子謙
解說:這是新加坡青年導演陳子謙拍攝的一部短片《薄餅》,故事中一位新加坡少年因為不滿父親用傳統方法,手工製作薄餅,年年祭祖「勞師動眾」與父親發生爭執。
陳子謙短片《薄餅》片段:為什麼要麻煩全家人來跟你瞎忙受罪。
嫌麻煩就不要做啦。
不要做就不要做,這樣厲害你自己做,真是多此一舉。
解說:在陳子謙的許多電影里,充滿了懷舊的味道,他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新加坡傳統文化的珍視和擔憂。
陳子謙(新加坡青年導演):我們有很多新加坡的一些華人的一些文化,我覺得需要保留,尤其是現在整個大環境在變,而且新加坡變化也是非常非常大的,我希望用我的眼睛來把這些全部記載下來,因為我很擔心說最後就會輪到我的時候就是全部都沒有了。
解說:在經濟發展和傳統文化的保護之間做好平衡,是如今很多國家都在面臨的難題,新加坡也不例外,在許多華人看來,一些傳統正在消失。
陳子謙:在我生命中兩個很重要的地方的東西已經不見了,第一就是東亞咖啡店,那是我19歲基本上就是每個星期去一兩次的一個地方,第二個就是新賽鳳,新加坡最久的戲班子,就是閩南戲班,大概有130年的歷史。
解說:新加坡擁有悠久的華人移民史,保留和傳承了許多華人的傳統文化,甚至有一些在其他華人社會早已消失,傳統戲曲就承載了幾代新加坡人的回憶。
沈煒竣(新加坡戲曲演員):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的祖母常抱著我去看潮州大戲,當時我的志向就想長大後成為一名武生,因為武生穿上戲服非常的威猛,我就不曉得為什麼,就非常熱愛這門藝術,而且可能我發言到很多的年輕人喜歡,我就覺得更加應該盡一份綿力。
解說:沈煒竣是現在新加坡青年戲曲演員的代表,他自小與戲結緣,這一華人的傳統藝術深深吸引了他,儘管曾經遭到家人的反對,但他依然投入到潮州戲的演繹當中。不過傳統戲曲在新加坡的境遇讓他不得不面對,他不斷利用新的媒介和方式希望在年輕人當中推廣這些文化的嘗試從未停止,可是,現實卻總是讓他感覺到些許無奈。
沈煒竣:現在新加坡的戲班是越來越少,台上的演員越來越老,台下的觀眾是幾乎沒有了,已經慢慢走下坡了,非常的可惜。
視頻片段:祝福新加坡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解說:這些文化的衰落,記憶的消失,伴隨著一座座寫字樓商場的拔地而起,似乎不被人們察覺,但卻在一些人的心中形成難以撫平的落差。
吳新迪:作為一個政府它就要先決定哪一個是它的優先,哪一些可能要先擱置,以後再來做,一種這樣子的取捨,肯定的在這個取捨當中,就有些取有些舍。
解說:這是新加坡作為小國的尷尬,因為國土面積小,面對經濟建設一些老建築必須要被拆除,因為多元的人口結構為了種族的平等和國家的發展,就必定要有另外一些取捨,例如語言。
在新加坡舉目望去,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等各種族的人們生活在這裡,儘管膚色與人種各不相同,但他們卻擁有著同一種語言,那就是英語,新加坡獨立之後李光耀觀察到新加坡種族與發展的問題,決定將新加坡的第一工作語言定為英語,而各族群自己的語言成為第二或第三語言。
吳新迪:英語作為新加坡的共同語言,還有作為它的工作語言,有兩方面的考量,一個是政治考量,如果在當時建國的時候把華文當成是一個官方的語言,肯定周邊的國家會不太自在,另外也要考慮到新加坡如果當時要在國際上,要能夠跟整個國際接軌的話,最好的選擇是什麼?
解說:不過隨著新加坡的發展儘管政府一再強調學習各自「母語」的重要,但是人們發現,掌握熟練的英語更能在這個社會當中立足,於是,本族語言相較於英語逐漸式微,這一現象在新一代新加坡人當中尤為突出。
李炯才(新加坡開國元勛外交部前高級政務部長):我是感覺最可惜的就是我們年輕人太洋化,我們不要忘根,樹都有根,我們不能夠變成一個完全不懂華語的華人了。
解說:這樣的變化也讓許多人擔心,新加坡的文化的根,國人的民族自信是否將會隨之崩塌、消失?
吳新迪:你說新加坡的華文的根完全被失去了嗎,我覺得這麼說吧,很多中國的朋友這麼告訴我的,他說在中國過春節,他的年味可能要比新加坡還來的更淡一點,他們說來到新加坡過春節感覺到那個春節真的是非常熱鬧的,為什麼?因為我們珍惜這樣子的東西。
解說:有不少人也對文化消失一說不以為然,他們認為新加坡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珍視已經深入骨髓,不易改變,並且政府也開始採取一些措施,來彌合年輕一代與傳統新加坡之間的間隙。
嚴孟達:李光耀在1980年代的時候也開始看到新加坡過分注重英文,也會出現一種那時候就提出一個偽西化的課題,因為新加坡都是受英文教育的,怕價值觀什麼都朝向西方的價值觀,那麼會帶來很多新加坡社會的問題。
解說:新加坡已不再是建國之初單純的樣貌,經過了50年的發展,一個新的新加坡正在出現和形成,而多年前提出的政策也開始經受越來越多的考驗,這些變化也同樣正在考驗著新加坡。
杜平:我們接觸的很多新加坡人都認同,儘管政府已經開始重視,開始保護,但是一些新加坡的傳統文化正在逐漸消失,這或許是發展的必然,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一個小國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對於民族的根的重視,並努力在經濟發展當中尋找平衡,已經實屬難得了。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