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可以就如何應對棘手的人口問題辯論政策的利弊,還有背後的邏輯和代價,但政府在這個攸關新加坡人長遠利益的挑戰上責無旁貸,有責任為國人做出引進外來人口這個極為艱難的決定。
與此同時,政府近年控制外來人口增長的舉措並非在使用民粹手段,而是正視真實存在的問題,加以應對並調節外來人口的增速。
李顯龍總理是在名為《與總理對話》的訪談節目中,接受巡迴大使陳慶珠教授的訪問時,談到處理人口課題的難度。這個節目昨晚在新傳媒5頻道播出。陳慶珠也是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李光耀創新型城市中心主席。
李總理說:「如果我們不是政府,我們可以提出建議、可以撰寫報告書、可以發表演講,而我們也可以激起爭辯、不快,並指出當下所有的問題。但做為一個政府,我們必須處理這個課題,也必須坦率地說,其中沒有簡單的選擇。 "
「這其中存在取捨。如果沒有外籍工人,我國的經濟會受到衝擊,進而影響生活。如果我們有很多外籍工人,經濟將表現不俗,但卻會有其他社會壓力,這些非常真實卻無法被接受的社會問題必須嚴肅看待。」
另一方面,政府其實也可力求在身份認同、經濟發展和各種需求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每隔幾年檢討並調整政策,但是李總理強調,政府不能逃避決策的責任。
總理:
若不全力以赴將辜負國人
他說:「你可能同意,又可能不同意這個決定,但是我可以至誠無昧地告訴你,我正為了你的利益全力以赴。我不能迴避這麼做,否則那將是辜負你們。」
政府在2013年公布《人口白皮書》,預測我國人口可能在2030年達到690萬,引發廣泛爭議。李總理之後在國會上強調,690萬這個數字只是為了便於規劃,不是目標,最終數字要視地理局限和未來情況而定,並明確指出政府會在接近2020年時,再對人口政策展開中期檢討,然而民間仍然對這個數字高度敏感。
有必要放緩吸納外來人口
根據總理公署國家人口及人才署《2014年人口簡報》,由於外來人口增長放緩,新加坡總人口增長率為1.3%,增幅10年來最小。《人口白皮書》預期2010年至2020年的總人口年增長率介於1.3%至1.6%,這個人口增長率是白皮書預期範圍的下限。
李總理指出,顯著放緩吸納外來人口的速度是「有必要的」,在社會空間和基礎設施與我國的承載能力之間存在一套取捨,政府必須做出判斷,決定新加坡在外來人口方面的開放程度。
對於政府至今在人口問題上所做的工作,李總理說:「我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有一部分依靠邏輯論述,嘗試加以說服,但很多時候我們最終仰賴的,還是一種情感的聯繫,即我真誠地為你著想。如果我不認為這對你有好處,我為什麼要這麼做?我無須向來自全球、數以億計可能成為外籍工人的人口負責。我必須向新加坡人負責。」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