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新加坡人該換個視角看中國

春暖花開| 2015-02-08| 檢舉

在我從中國來新加坡留學之前,新加坡「花園城市」、「高效政府」和「文明社會」的美譽早已耳熟能詳;初到之時,我驚訝於在這個離中國千里之遙的南洋島國卻有著絕大多數「似曾相識」的華人面孔和華語鄉音;然而,定居多年之後,我卻漸漸感覺,在「若即若離」的中新民眾之間,其實缺少著一種成熟的共鳴與深入的互解……

大部分外國人基本都是通過新聞媒體的報道來窺視中國,那大體上應該是一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雖然經濟高速發展,但是國內社會問題頻發,且與他國矛盾日益漸多的發展中的東方巨龍形象。

不過,絕大多數新加坡人應該是通過直接接觸與結識在新加坡學習、工作或生活的中國人來認知中國,他們對中國人的總體印象應該不是那麼良好,抱怨中國僑民普遍「不文明、不守規矩、不誠信」的情緒很容易從日常新聞報道或者民情聯繫組(REACH)的公眾留言中感受到。

2012年2月,一名中國大陸籍留學生罵「新加坡狗比人多」,引起新加坡網民炮轟,指他花新加坡納稅人的錢來讀書,卻「忘恩負義」;不過,同時也有新加坡教授表示,如果作出評論的是來自其他國家如蒙古的學生,或許民眾不會有如此強烈的反應。

2012年3月,一名在新加坡工作的中國籍勞工開著一輛劫持來的計程車,撞死一名在樟宜機場工作的馬來西亞人;4月,另一名同樣是來自中國的巴士司機疑因沒有注意交通燈放慢車速,在盛港撞死一名過馬路的婦女。以上兩起事件也均引起眾怒,並引發大家對中國籍外勞素質的進一步質疑。

2012年5月,「法拉利撞人事件」則引發了新加坡網民大規模的抗議浪潮和「排華」情緒,他們更將矛頭直指那些中國富人移民,並罵他們是「暴發戶式的大國蝗蟲」。

嶄『新』眼光看中國

作為一名中國人,我並不想替自己的同胞辯護太多,因為,我感到絕大部分新加坡人對我們的批評還算是客觀的,即使有一些極端言論,我們也應該抱著一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平常心來看待。

同時,作為一名外國人,我又非常希望能夠提醒新加坡人,特別是年輕一代,也許應該換個角度,以嶄新而更全面的眼光來看中國和中國人,可能風景將大不同……

第一:發展中的中國,一直在進步,雖仍有很大不足,但需要時間。

雖然中國有著長達五千年的歷史,但是它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至今真正經歷現代化的發展不過才三十餘年。當代中國就像一位經過近三十年持續快速成長的年輕人,雖然已經看起來又高又壯,不過身上難免仍有這樣或那樣的毛病,因為最終全面成熟畢竟是需要時間的。

正像當今新加坡文明、整潔的社會環境一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一系列的民眾教育運動進而日積月累的成果,其中就包括1963年的「植樹綠化運動、1968年的「保持新加坡清潔運動」、1969年的「滅蚊運動」、1979年的「全國禮貌運動」、以及2003年的「新加坡人人OK運動」等等。

第二:古老而年輕的龐大中國,其實一直在謙虛地向新加坡學習。

三十多年前,正是鄧小平先生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大幕,而且鄧小平先生更是明確指示要向新加坡學習。自此,中國官員就一直把新加坡當作學習治國理政的楷模。二十多年來,已有近萬名中國官員奔赴新加坡學習,其中南大「市長班」14年來就培育超過1000名中高級官員,同時,成立於2003年的國大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也一直把中國大陸作為重點生源地。

由此可見,中國一直視新加坡為自己未來發展的理想目標,並努力去縮小與新加坡在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方面的差距,因此,作為「老師」的新加坡應該有氣度和耐心去等待和鼓勵中國這位「後進生」的繼續發展。

第三:中國未來的發展潛力和影響力仍將巨大,絕對不容忽視。

中國13億的人口和960萬平方公里的疆域註定了它在國際舞台不容小覷的地位。2010年,中國的GDP(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而且有學者預測,中國可能將於2020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新加坡與中國的經貿聯繫一直就十分緊密,而且新加坡企業對於中國市場的依存度更高。據新加坡貿工部統計,中國目前是新加坡企業排名首位的海外投資目的地,同時也是新加坡的第三大貿易夥伴。

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截至2012年4月,新加坡在華直接投資設立企業近2萬家,累計實際投資超過554億美元;中國在新直接投資設立企業超過400家,累計直接投資74億美元。

中國是華人文化的發源地,而新加坡則是一個華人為主導的社會,兩國之間有著天然的「血濃於水」的淵源。在當今這樣一個強調合作與共贏的全球化大時代背景下,兩國人民更應該著眼於求同存異、相互借鑑、取長補短、攜手進步,兩國的明天一定都會更加美好!

[原文來自天涯網]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27059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