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員打比方說,如果我們進了一家商店,店主不喜歡賣東西給我們,我們不能勉強店主賣,我們只能離開。我覺得從邏輯上講,德士也算公共運輸系統,與私人商店不一樣。另外,德士司機說趕時間只去車程五分種的地方,不去二十分鐘的我的住家地址,但最終花了超過三十分鐘趕我們下車。
新加坡無良德士拒載客~
我多年來習慣自己開車,很少使用公共運輸系統,比如地鐵、巴士和德士。但我 常聽到很多同事抱怨等不到德士,或者繁忙時段等德士大排長龍,有時等上一個小時也不奇怪。
朋友分享,在一次下大雨的夜晚,在室內體育館看完演唱會出來,等德士的隊伍已經排到看不到尾,這個時候不管什麼叫車軟體都不起作用,都是沒有車或者等車時間超過1小時,車資也是極高,因為需求太大,這個時候就知道什麼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再有錢也找不到計程車。

本地幾大常用的德士公司都有自己的APP,電召也很方便,加上Grab,Gojek等,其實應算是有很多找計程車的選擇,只有居住在本地的人才熟悉使用這些工具,但在一些特殊地點例如烏節路,金融區和很多熱門景點,特別是在上下班高峰期時還是碰到找不到車的情況。 本地人尚且如此,外來遊客的情況就更加糟糕了。

遊客只是來新加坡遊玩幾天,沒有這些電召APP的帳號,只能到指定地點排隊等車,即使遇上任何不好的等車經歷或者被拒載,也是投訴無門,或者玩幾天就離開這裡,時過境遷也許淡忘了這種不高興的經歷,但 這肯定對新加坡會留下負面印象。

外來朋友通常也不太懂得坐巴士與地鐵,所以他們非常依賴德士。雖然遊客沒有投訴,但畢竟有不好的經歷,這 對我國打造高效率智慧國以及以吸引遊客為目的的宗旨相違背。

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原因何在?是德士太少嗎?還是因為Grab等私人計程車的出現對傳統德士造成了衝擊,從而打擊了傳統德士的士氣,影響了他們的生意,導致德士司機情緒化,所以 會挑線路以圖增加收入導致容易拒載。

4月30號,我招待從香港和德國來新加坡旅遊的朋友,我因喝酒所以不開車,在晚上11點前,我想找代駕但要等四十分鐘,Grab 也多次叫不到,只好在濱海舫的德士站排隊等德士。

我們排在第二位,等了二十分鐘才輪到我們,結果上了紅色車身的德士,司機詢問我們去哪裡,他說 因他趕時間只去牛車水,而拒絕載我們回家。

我的朋友都覺得不可思議,拒絕下車,就這樣僵持不下。司機警告會報警並且真的報警了, 十五分鐘後,警車來了。兩個員警把我們當犯人一樣,登記我們的身份證與護照號碼以及電話號碼,並告訴我們司機有權不載我們,這是真的嗎?

警員打比方說,如果我們進了一家商店,店主不喜歡賣東西給我們,我們不能勉強店主賣,我們只能離開。我覺得從邏輯上講, 德士也算公共運輸系統,與私人商店不一樣。另外,德士司機說趕時間只去車程五分種的地方,不去二十分鐘的我的住家地址,但最終花了超過三十分鐘趕我們下車。

我上車前確認車頂接客的燈是亮的,擋風玻璃前也無放「牛車水」,是我們四個人上了車後他才問我去哪裡,但警員說有什麼不滿可去LTA投訴。
最終我們妥協了,又多花了十五分種才電召到藍色車身的德士。我們上車後把不愉快的經歷告訴司機,他說這是不應該的,但 常發生在紅色車身的德士上。

因 藍色德士公司對德士司機要求有高低之分,這是我等一次聽聞!老實說,我也很忙,根本無時間去投訴。怪不得新加坡人真的很喜歡投訴,因為不投訴就解決不了問題。

由此可見,雖然本地公共運輸系統發達,但還是不夠完善,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亦因不能滿足國人的出行需求,所以即使新加坡擁車證價格與供車費用居高不下,但買車的人還是趨之若鶩,即使價錢再高也願意買一輛車,以減少出行的不便。
在香港,德士牌照費很高,大部分都是自僱人士,服務態度與質素都很好,我也從未試過打不到德士,所以在香港 Grab 或 Uber 都不能佔據市場或得到生存。

我常進出新加坡機場,德士大哥常常都說排隊一個多小時才能載到顧客,但Grab 不用排隊就能用收費更便宜去搶傳統德士的生意,這公平嗎?另我也建議政府應立法規定德士公司與電召APP 的公司在繁忙時間要照顧公共利益, 規定特定的車隊數目不能用電召形式接客,要照顧排隊的乘客。

也盼望交通警察或有便衣執法人員加強對拒載司機的執法,不要讓一小部份乘客不愉快的經歷影響了新加坡整體計程車的形象,留下管理不到位的印象。 但願日後新加坡地鐵與德士的問題都能一併解決,那到時我可能也可以放棄擁車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207120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