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地鐵最近出的各種狀況,真是.....
地鐵列車延誤事故變得習以為常,連累不少人因遲到受僱主指責。為了應對情況,部分群眾已對出行習慣做出調整,例如提早出發、改搭其他地鐵路線,或甚至完全放棄使用地鐵、轉而乘搭巴士!

據《亞洲新聞台》報道,單在11月份,地鐵業者SMRT和新捷運(SBS)一共有超過10次,通知乘客行程時間增加介於10分鐘到40分鐘。其他備受關注的延誤事故包括東西線裕群站發生列車碰撞事故,導致38人受傷;以及南北線地鐵隧道淹水,搶修約20個小時後才恢復運作。
列車碰撞事故
地鐵隧道淹水
公眾改搭巴士
患有小兒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的公共運輸使用者Paul Lee表示他在過去九年都使用地鐵,從三巴旺站搭到烏節路站上班,但因為地鐵列車服務頻頻發生延誤事故,導致他在三年里上班遲到六次,結果接到僱主發出警告。
Paul Lee起初嘗試搭乘不同的地鐵路線,但卻於事無補。八個月前,他在乘搭東北線時發生了延誤事故,而當服務恢復時,其他乘客因為要趕上列車而不顧他人安全,將Paul Lee給推入列車裡。
他說:「我的手差點被夾在車門之間,而且車門也差點夾到我的身體。我的身體一半站在列車裡,一半站在列車外。」
Paul Lee忍無可忍,認為地鐵服務實在太不可預測了,因此決定完全放棄乘搭地鐵轉而乘搭巴士,結果發現搭巴士的體驗更為輕鬆。
「搭巴士時,我覺得好像比較可以控制情況。我可以選擇搭優質巴士(Premium Buses)、或搭直達的巴士,或是中途轉車。」
公眾提早出發
不過也有受訪公眾申訴,他們無法完全不搭地鐵,所以為了避免遲到,決定每天提早出發。
在濱海灣賭場工作的Ramesh Rajendran(30歲)表示他曾三次因為地鐵服務延誤而嚴重遲到,必須向地鐵公司要求證明書,來證明自己是因為地鐵問題才無法準時上班。
地鐵延誤證明書
儘管他的僱主在這方面相當體恤員工,但Ramesh為了避免被困在延誤事故中,必須擔心焦慮,還要趕著找其他的交通工具,所以目前提早半小時出發。
Ramesh說:「地鐵故障和列車行駛緩慢的事故都不可預測,不是很方便,但搭地鐵還是比較便宜。」
公眾調整搭乘的地鐵路線
另一名19歲的公共運輸使用者Yong Jian Rong表示,他每天必須從湖畔站(Lakeside)搭到巴耶利峇站上班,而他的調整方式就是避免使用搭客量較高的東西線。
「我每天還是要搭地鐵,因為德士太貴了。但我現在的地鐵路線不一樣:會使用濱海市區線、轉搭東北線、最後使用東西線。目的就是儘量避免使用東西線。」
公眾不做出任何調整
儘管近期發生了多起延誤事故,但有公眾表示自己幸運地不曾遇到類似事故,所以並沒有調整出行習慣。
23歲的大學生Goh Wei Hao就不曾受延誤事故影響,因此認為地鐵還是出行的最佳方式。
「等待地鐵列車時感覺不會那麼焦慮,因為他們會告訴你確切的等待時間、下一趟列車幾時會來。」
再納:僱主應該體恤員工因地鐵延誤而遲到
不少員工因為地鐵事故而上班遲到,結果遭僱主指責。對此,國會人力部委員會副主席再納呼籲僱主應該更加體恤員工。
「在任何僱主和雇員的關係中,信任是很重要的。多數的僱主都不會怪員工,因為可以查證他們確實是因為地鐵故障才遲到。」
再納也說改變出行習慣並非簡單的事。
旗下有120名員工的本地物流公司Logwin Air and Ocean營運經理Jimmy Ler表示他一般上對因此遲到的員工,都持寬容的態度。
「這是雇員偶爾會面對的問題。我們會告訴他們不要趕著上班,因為在那種情況下也是很難召車的,而且也會很貴。」
他也指出叫員工每天提早出發,是不切實際的做法,因為他們可能還有其他的責任,例如在上班之前要先送孩子上學。員工如果遲到,一般上也會自動加班來完成工作。
「這是沒有人可以控制的情況,他們也沒有選擇,所以僱主真的要更加體恤員工。」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