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通了?李顯龍這次為何突然到訪中國|新加坡|李顯龍|馬來西亞_新浪新聞

Happysh ...| 2017-09-21| 檢舉

  原標題:李家坡,顯然認識到了,龍的價值

  突然造訪,勢比人強。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今天開始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消息是上周五外交部公布的。

  相信不少人和刀哥一樣,聽到這個消息時的第一反應多多少少有些吃驚,他貌似有日子沒來了,可不像他父親李光耀,37年來了33趟。

  刀哥查了一下,李顯龍自2004年擔任新加坡總理一職以來,總共對中國進行過4次正式訪問。儘管新加坡官方和媒體反覆強調「過去五年來,李總理幾乎每年都會到訪中國」,但李從2014年來北京參加APEC峰會後就未再赴京是不爭的事實。

  突然到訪

  那麼李顯龍為何突然毫無徵兆地此時訪華?是想給我們國慶獻禮嗎?如果是,歡迎他兩年後這個時間段再來,那會更有意義。當然,更大的可能性是,作為一國總理,他是為自己的國家利益而來。

  目前,中國正在籌備五年一次的黨代會,確定未來五年內政外交發展的大方向。李顯龍此前一段時間頻頻向中國示好,比如夸中國的移動支付,說新加坡人比起來就像鄉巴佬。現在他選擇此時訪華,不排除是想在大會前給中國留個好印象,進而在中國制定未來政策時予以考量。

  另外,刀哥覺得,他不來也不行了。因為正當中國這個「世界二哥」越來越壯的時候,新加坡已經感到「二哥」越來越看不上他,甚至有不帶他玩的趨勢。

  今年5月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多國政要和國際組織負責人云集北京。新加坡由於其特殊地理位置,本應在該倡議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李顯龍並未出席論壇,有媒體稱,這是因為中國未向其發出正式邀請。

  不僅如此,新加坡扼守馬六甲海峽,卻沒能在「一帶一路」中發揮這一優勢,反而不斷倒向美國,令中國感到不快。因此,中國出於自身安全需要,另闢蹊徑。隨著中巴經濟走廊等路上通道建設不斷推進,還有馬來西亞皇京港深水碼頭的開發,新加坡港的區位優勢被稀釋已是大勢所趨,危機感逐漸加碼。

  與此同時,中國還對新加坡還採取了經濟之外的行動。2016年11月下旬,中國香港海關扣押了新加坡「星光部隊」台灣訓練使用的9輛步兵戰車。此外,中方還在2016年11月決定向馬來西亞海軍出售4艘戰艦。

  在2017年8月中旬,有消息還稱馬方「將考慮中國建議」,在新馬邊界建立「雷達監控系統」,中國還將為馬國提供可覆蓋新加坡全境的飛彈系統。今年6月初,中國降低規格派出解放軍中將何雷參加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會。而去年參加香會的是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副參謀長孫建國海軍上將。

  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肯定不會無緣無故刁難彈珠小國新加坡。看看最近一兩年新加坡的所作所為,列位就會清楚原因何在。

  自吞苦果

  近兩年,在外界眼裡,新加坡與中國進行了幾番「爭鬥」,兩國關係遭遇挑戰、隔閡加劇。

  2016年7月,那場所謂的「菲律賓南海仲裁案」鬧劇弄出了一個「裁決」,中國對此表示堅決反對。除了當時仍由阿基諾三世領導的菲律賓外,其他東南亞國家並沒有對此作出更多的表態,因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個仲裁案是不公平的。

  彼時,就連菲律賓前教育部副部長安東尼奧·瓦爾德斯都表示,南海仲裁案臨時仲裁庭看似仲裁菲律賓與中國的爭端,實際整件事情由美國操控。菲律賓政治評論員赫爾曼·勞雷爾、前眾議員薩圖爾·奧坎波、政治分析人士塞爾索·凱因萊特也都認為「南海仲裁案」是美國陰謀。

  但是,當年8月,李顯龍訪美宣稱,海牙仲裁庭的裁決對各國的主權聲索做出了「強而有力的定義」。作為小國,新加坡打著「希望各國都能尊重國際法,接受仲裁結果」的旗號,緊抱美國大腿,就此與中國的關係開始鬧僵。

  除了在南海問題上緊抱美國「大腿」之外,在經貿上,新加坡還想抱住美國另一個「大腿」——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

  TPP的7個亞太簽署國(日本、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汶萊和紐西蘭)2015年與美國的雙邊貿易總額為4000億美元,大致相當於美國與歐盟貿易總額的60%。其他亞洲國家(如韓國、泰國和印度尼西亞)也表示有意加入該協定。

  但是,這個「踢屁屁」在美國國內卻充滿爭議。一方面,美國國會更多的人認為這個機制對美國的利益考慮太少,共和黨精英們也極力反對;另一方面,美國很多企業也不滿意,就貿易自由化而言,進口商品所帶來的激烈競爭會使部分企業和職工遭受損失。

  新加坡如此熱衷,並在美國國內發出質疑時還不斷喊話稱,美國應該留在TPP內作為領導者,主要原因是新加坡是TPP發起國之一,而且受全球經濟的疲軟,新加坡的經濟這兩年也持續低迷。新加坡領導人希望能借該協定有助於提振日益下滑的經濟。

  在這一大背景下,中新關係進入冷淡期。而且,2016年11月下旬,還發生了中國香港海關扣押新加坡裝甲車一事,引發中、新關係緊張。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2016年12月17日,菲律賓新上任總統杜特爾特表示,他將擱置南海仲裁裁決,不會向中方強加任何東西,菲不準備對抗中國。於是,新加坡失去了一個抓手。

  一個多月後,剛剛上任的美國新總統特朗普簽署的第一個行政命令,就是決定退出TPP,從而實現了他在競選期間所做的這項承諾。而一心把寶押在TPP上的新加坡,再一次不得不吞下「苦果」。

  小國外交

  面對國內經濟的不景氣,李家又頻頻爆出「家務事爭吵」,再加上外交上連連受挫,新加坡內部開始反思,作為一個東南亞的小國,是否還應該延續之前「小國大外交」的做法,在眾多國際事件上表現「出位」。

  於是,新加坡掀起了一場有關「小國外交」的論戰。新加坡資深外交官、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刊文稱,「小國的行為就該像小國」。他的言論遭到新加坡巡迴大使比拉哈里和新加坡前外長尚穆根等人批駁。

  馬凱碩認為,卡達遭遇斷交危機,很大程度上是不遵守權力政治的叢林法則所致。他指出,小國必須真正做到務實。保持外交政策的連續性、堅持國家一貫的原則固然重要,但不是外交的全部。

  比拉哈里認為馬凱碩的觀點極具誤導性,「小國應有小國的作為」的想法「糊塗、虛假、非常危險」,「後李光耀時代」新加坡必須調整外交政策的觀點是錯誤的。

  但刀哥認為,馬凱碩先生其實提出了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新加坡要正視「可能不再出現李光耀這樣受他國領導人尊重的政治家」的殘酷現實。這是一句大實話。

  凡事講究時機,大國為利益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不一定是強調自身原則的最佳時機。馬凱碩認為,新加坡在處理外交事務時應「更加審慎」。

  中國是第二大經濟體,對外貿易規模龐大,降低新加坡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對這個嚴重依賴港口貿易經濟的小城邦而言,是噩耗。正是在外部壓力和內部輿論反對的情況下,李顯龍做出了調整。

  7月份,李顯龍公開表示,新加坡希望加強與中國的合作,推動兩國雙邊自貿協定「升級版」、新中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希望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能夠帶動亞洲的發展;支持中國「一帶一路」倡議。

  很顯然,面對中國逐漸改變被新加坡限制海上要道的現狀,以及美國回歸本土主義,新加坡越來越顯得「不安」。善於把握時局的新加坡在今天轉變對華態度,說明它已經想通了。李顯龍的北京之行,就是他在危機感下的調轉船頭的一個舉動。

  其實這一切很簡單,一個字:勢比人強!

 

責任編輯:張建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64576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