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建國,這就是建立在沙子上面的美麗城堡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共和國成立,新加坡人民從此脫離英國殖民,走向了民主自由的經濟發展道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新加坡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是繼紐約、倫敦之後的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以花園城市花園國度的美麗環境,成為全世界著名的旅遊聖地。

新加坡概況

新加坡,全稱新加坡共和國,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之外,還包括周圍數島,總面積為714.3平方公里,比中國北上廣幾個大城市的建城區面積相比,都有不小差距,僅僅略大於成都繞城高速之內的城市面積。新加坡總人口540萬(2013年),不如成都市主城區常住人口多。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促進種族和諧是政府治國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新加坡是亞洲的已開發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根據2014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繼紐約、倫敦之後的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也是亞洲重要的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

新加坡的歷史

新加坡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中間有馬來西亞和我國官方和民間流浪人或旅遊家的一些零星記載,證明有這麼一個地方存在。然後到19世紀之間的一千多年歷史中,很少有記錄存世。我們唯一知道的是在14世紀,一名來自蘇門答臘東南部一個信奉大乘佛教的海上強國室利佛逝的王子,名叫拜里米蘇拉的人,在該區域建立了馬六甲蘇丹王朝,後來葡萄牙人在1613年焚毀了河口的據點。

19世紀初英國占領新加坡,將其占為殖民地。因為新加坡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處於亞洲連結非洲、歐洲最重要的海上通道的樞紐,是航行於歐亞之間船隻的重要停泊港口,再加上當地橡膠種植業發展蓬勃,新加坡在英國政府所有殖民地中的地位迅速提升。1824年,新加坡剛剛成為英殖民地,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1867年,新加坡便升格為海峽殖民地,受英國直接統治,成為了大英帝國皇冠上的一枚寶石。英國將其打造成為全球主要的橡膠出口及加工基地、海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港口。

不過,可惜,新加坡在戰略上的重要性,同樣被二戰中的日本關注到。1941年12月,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的隔天,日軍便在馬來西亞北部登陸,不到兩個月,日軍全面占領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在這中間,日軍經歷了南洋華僑的英勇抵抗,也給南洋華僑帶來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大約有2-5萬人死於非命。戰鬥中,英軍13萬民守軍全部淪為階下囚,成為英國軍史最大的浩劫(新加坡之戰)。

二戰結束,日本投降,英國回到了新加坡

 

 

 

戰後與戰前,新加坡人有了很大的區別。戰後的新加坡人民受印度、緬甸等國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立的影響,也有了獨立意識,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發言權。總督的權力被分散,一個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組成的顧問組成立。新加坡人民努力爭取自治,並獲得了成功。1959年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

1961年5月,馬來亞提出希望新加坡、馬來亞、汶萊、沙撈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聯邦政府,新加坡政府經全民投票後,同意。因此,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聯邦。但是,因為經濟預算、稅收、治國方針的不同看法,尤其還有南洋華僑在新加坡的地位日益提升引起了馬來西亞政府的高度警惕等綜合原因,1965年,馬來西亞政府緊急通過修改憲法,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以華人為主體的新加坡驅逐了出去。

由此,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正式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但是,因為其疆域、人口等絕對數值較低,成為了亞洲第二小國,僅比馬爾地夫298平方公里陸地疆域,約40萬人(2011年)多一些。

新加坡為什麼可以發展這麼好

新加坡在1965年立國,到今天不過50多年時間。這50多年裡,新加坡給了世界震驚,全世界的眼光都在關注這個蕞爾小國,全世界的經濟學家、政治家、政府首腦都在研究新加坡的發展模式。按2013年統計數據,新加坡位列全球人均GDP排名前十,遠超台灣、香港和日本。當年中國香港以38797美元排名第24位,台灣排名第38位,中國大陸排名第86位。當年新加坡人均收入21230美元,是中國1100美元的19.3倍,比韓國12020美元高出76.6%。

要知道,在新加坡剛剛立國的時候,全世界對於新加坡是否能繼續存在都有較大疑問,除了它與馬來西亞有糾纏不清的主權糾紛外,其它還有住宅短缺,缺乏土地與天然資源等重要的問題,當時國民失業率也高達12%(國際上失業率一般只5%左右,超過10%就是十分可怕的事情)。

 

 

那麼,新加坡是如何克服了這些困難,只用短短50年時間,就發展起來的呢?我以為主要有如下一些原因:

一是新加坡建國後的經濟政策制定的好,因地制宜,很符合新加坡發展的需要。1961年設立的經濟發展局致力於實行國家經濟發展方針,重視製造業,裕廊工業區正式成立,並在加冷、大巴窯等地建立輕工業基地。大力引進和合理利用外資,政府決定給予外國企業優惠。推行海外發展戰略。發展高科技,加速產品的更新換代,工業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製造業在十年內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重視教育,積極培養和招徠技術人才。

二是新加坡先後幾任國家領導人的優秀執政,保持了有效的經濟政策的長期性、延續性。李光耀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共和國成立到1990年11月,一直擔任新加坡總理,並在卸任後留在內閣擔任內閣資政,繼續為新加坡的建設和發展發揮餘熱至今。上述新加坡的經濟政策,基本上都是在他的推動下制定和出台的。實際上,經過他25年的治理,推動開發裕廊工業園區、創立公積金制度、成立貪污調查局,並進行教育改革等多項政策,已成功使得新加坡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發展成為最富裕繁榮的國家之一。然後是吳作棟接任總理,1990年11月到2004年8月期間,他積極推動「區域化政策」,動用國營企業,鼓勵民營企業,投資亞洲區域,擴大新加坡經濟版圖,在李光耀的基礎上,又有了一定的發展。然後是李顯龍,李光耀的兒子接任總理。他任總理期間,開展了涵蓋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的諸多改善措施,更加贏得了民心。當然,這裡面最關鍵的還有:總統和總理之間權利制衡策略得當,權利與義務對等。總統給了總理充分的經濟建設的自主權,總理專心國事,沒有資格,也沒有機會發展野心,考慮其他事情。

三是新加坡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前面已經講過,新加坡位於亞洲向非洲、歐洲的海上通道的重要樞紐位置,太平洋和印度洋相交的關鍵點位,有著國際海洋航務上天然的便利和發展空間。再加上其國內的橡膠產業發展基礎良好,使得今天新加坡已經成為東南亞最大修造船基地之一,以及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新加坡目前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和亞洲主要轉口樞紐之一,有200多條航線連接世界600多個港口,新加坡港貨櫃吞吐量名列世界第二位(2014年)。新加坡還是世界最大燃油供應港口,是世界第一的加油港。新加坡樟宜機場在2015年連續第三年獲評選為世界最佳機場,這也是該機場第六次登上Skytrax世界機場排名冠軍。

四是人口基本上來源於移民,文化層次普遍相對較高。新加坡人主要是由近一百多年來從歐亞地區遷移而來的移民及其後裔組成的,其中華人(漢族)占74.2%,馬來族13.3%、印度裔9.1%和歐亞裔/混血3.4%等。其移民社會的特性加上殖民統治的歷史和地理位置的影響,使得新加坡呈現出多元文化的社會特色。這些移民經過地域的變遷、文化的融合,其智商和財商均處於人類平均線以上,對於新加坡的經濟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人才儲備作用。

五是最近幾十年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給了其充分發展的空間。國內政局長期穩定,國際上暫時也沒有多少激烈的矛盾衝突,使得新加坡這個小國,可以在紛繁複雜的國際矛盾的狹縫中,騰挪得當。和中國以同種同源的理由搞好關係,也可以讓美國在新加坡設立軍事基地,還可以和俄羅斯、日本做生意,這樣在國際大家庭中如魚得水,左右逢源,如何能夠不發展?

六是人口基數小,船小很方便調頭和加速。國家小,利用好自身的資源優勢,加速度可以很快上來,形成良性的發展態勢後,便能很容易的在各項指標中占領國際社會的前列。由此,再經過錦上添花式的各個名目設立,自然而然的就可以成為全球最為吸引人關注的國家之一。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新加坡本身其實還是有極大的發展風險的。一是體量太小,很容易受國際環境影響,極易被傳染外來的傷風感冒,一旦應付不當,便可能會出現傷筋動骨的大事;二是受國家資源的制約,新加坡經濟發展的構成極不合理,以批發零售、商務服務、交通通訊、金融服務為主體的服務業是新加坡經濟發展的大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5%左右,以製造業和建築業為主的工業,占25%,為全國人民提供基本溫飽的農業不足0.1%,基本上沒有國家發展所必須考慮的重工業和國防工業,這就相當於是一艘裝潢精美的遊船,在大海中航行,碰到駕駛著一兩個小舢板的海盜,就會遭遇懷璧之禍;三是國家基本是屬於移民國家,與美國建國初期類似,但是沒有美國那麼地大物博的資源,沒有幾百年形成的國家文化和凝聚力,所以一旦新加坡出現大的動盪,這些移民第一考慮的可能就是移民出去。

所以,今天的新加坡,剛剛迎來52歲的生日,在國際社會中比較起來,不過是一個剛剛蹣跚步行的小娃娃,禁不得一丁點的風雨侵襲。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比喻,它就是一座裝潢得十分精美的城堡,只可惜城堡的地基不夠堅固,是搭在沙子上面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62311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