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社論《社論:區域發展中的新加坡角色》稱,在日前舉行的第三屆「新加坡暨區域商務論壇」上,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指出,在硬體建設方面,新加坡看起來好像已經發展到極致,其實不然。我國接下來十年,還將在基礎設施方面做巨大的投入,這包括樟宜機場將建設第五搭客大廈,大士日後也會成為巨型碼頭。到時,新加坡有能力應付比目前多一倍的乘客量和貨櫃吞吐量。
文章稱,除了上述兩大基礎建設外,新加坡—吉隆坡高速鐵路項目,以及連接兀蘭與柔佛新山的地鐵系統也在緊鑼密鼓籌劃中。 裕廊將發展成為第二個中央商業區,位於北部的兀蘭也會有區域中心,榜鵝則會成為創意產業組合園區。 這些都是新加坡迎向未來的發展項目。
這些基礎建設上的投入,並不是為擴充而擴充,而是新加坡面對未來的發展戰略的一部分。這方面的投入,當然不是為了應付國內的需求,而是旨在鞏固新加坡既有的區域和世界主要交通、運輸等樞紐地位,進一步加強新加坡與世界的連通性,保持我國未來的競爭優勢。這些基礎建設上的巨大投入,顯示我國對未來發展深具信心,也說明我國仍然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文章指出,目前,亞洲的經濟巨人中國發展速度驚人,中國的好些大港口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已經趕超了世界的其他港口,大大改變整個區域經濟格局,新加坡當然也面對一些競爭的壓力。但是,應該說,新加坡的獨特地理位置和樞紐地位,並不是中國的港口可以完全取代的。反之,隨著中國港務能力的提升,新中兩國在港務運輸方面,可以起到更好的相輔相成的作用。
此外,新加坡也可以在中國的「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一帶一路」的發展首先必須讓沿線國家看到互惠互利的合作前景,其次,它的很多發展項目,尤其是基礎建設,更需要像新加坡這樣的國際金融中心的支持與合作。雖然中國已經設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但它不可能包攬所有的基礎建設項目。尤其是在東協的範圍內,新加坡可扮演的角色是難以取代的。
據估計,從現在到2030年,亞洲在基礎建設方面每年需要高達1.7萬億元的投入。黃偱財指出,這個缺口是非常大的,亞洲雖然已取得長足發展,但目前仍然有4億人缺乏電力供應,3億人無法享有安全食水。另據滙豐銀行估計,單單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越南和泰國這六個東協成員國的基礎建設,所需的投入就達到2.1萬億美元,而照目前的開支趨勢看,只能填補約9.1億美元缺口。所以,新加坡和中國在這方面的合作空間是巨大的。
當然,在融資方面,新加坡會面對香港等其他金融中心的競爭,但新加坡和東協成員國的緊密關係和熟悉度,是域外中心無法比擬的。目前,東協國家基建項目的融資安排,已有約三分之二出自新加坡,這得力於新加坡具備銀行和其他專業領域的專才。
綜合上述,可以說,雖然新加坡如今同時面對國內經濟重組以及區域經濟結構性重組兩大挑戰,但只要我們能夠抓緊發展契機,做必要的戰略調整,鞏固我國作為本地區的金融、運輸和交通中樞的地位,同時加速與區域及世界的連通性(包括數碼連通),新加坡在東協和整個亞洲未來的發展中,仍然大有可為。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60873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