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徐李穎
又到榴槤季,想想就會流口水。
聽聞今年馬來西亞榴槤收成不好,大批的榴槤又出口到了中國和其他地區,新加坡人怕是吃不到好吃又便宜的榴槤了。這真是個舉國哀傷的消息,畢竟吃榴槤是一年兩度的大事。
南洋人痴迷榴槤到何種程度?不惜傾家蕩產、砸鍋賣鐵,聽聽這馬來俗諺「當了紗籠換榴槤」,紗籠是馬來人穿的下裝。也就是說,寧可裸著也得吃榴槤!
榴槤之於南洋人是檢驗外來移民的可靠度和忠誠度的首要標杆:能吃榴槤的就能留下來,愛吃榴槤的就是自己人。就是這麼簡單粗暴、理直氣壯!
榴槤樹
榴槤一般成熟兩季,新加坡沒有土地種植,榴槤都來自於鄰國大馬。每到榴槤成熟的季節,真是舉國狂歡。一貫乾淨冷清的街道,立刻就多出了很多臨時的榴槤攤,燈火輝煌。立起的榴槤架上整整齊齊擺著知名品種,個頭都比較大,有種名門貴族的氣派感;桌子下面則是一框框不知名的或者賣相沒那麼好的小榴槤,價廉物美,管吃夠飽。管你是名門望族還是無名小種,一概不分貴賤、沒有歧視,怎麼吃都行。
吃榴槤最好的吃法就是在榴槤攤坐下,甭管桌椅有多簡陋,讓攤主現開現吃。對於榴槤老饕們來說,「新鮮」是第一追求。現摘現開現吃,才是榴槤的正確吃法。無法現摘,至少保證現開現吃。此外,任何榴槤副產品,比如榴槤糕、榴槤糖、榴槤麻薯、榴槤冰激凌……在他們心中都是次等品。
榴槤打開後,顧客稍有不滿,攤主二話不說立刻給換個新的。新加坡治理太嚴,犯罪率低下的代價就是人規矩、沉悶,缺了活潑浪漫,也少了血性。每次光顧榴槤攤,真是懷疑新加坡人所有的江湖義氣、血氣方剛、豪氣沖天都濃縮到了榴槤攤上。
榴槤攤主一般是一兩個青壯年男子,胳膊上有紋身,脖子上掛粗鏈,一隻手帶著厚厚的手套握著渾身是刺的榴槤,另一手持刀。只見手起刀落,寒光閃閃,榴槤就被劈開一條縫,再補一刀,榴槤頭頂就開了花。放到桌上,用刀沿著縫隙稍一用力,剛才還堅不可摧怒目金剛的榴槤殼立刻就分成了兩半,露出金黃肥嫩、人見人愛的榴槤肉來。
吃貨與榴槤
此刻該吃貨們出場了,他們目睹了刀光劍影,口中早已蓄滿口水,恨不得兩手並用,掏出榴槤肉狼吞虎咽起來。吃完這一層,還可以把半個榴槤再撥開,那裡通常還有一房果肉。這個過程簡直比看攤主砍榴槤還令人期待。如果打開來,又是兩大塊黃黃胖胖的果肉,那比中彩票還開心。要是運氣不好,裡面竟是空的,那顆失落的心啊,只有再買一顆榴槤才能彌補。
如果新加坡要拍一部《深夜食堂》,最好的地點就是榴槤攤。克拉碼頭的燈紅酒綠,芽籠的燈燭曖昧,濱海灣的現代摩登,儘管餐館林立,卻都不是那麼純粹地服務於舌尖上的享受。唯有一個個散落在社區、街邊、小販中心的榴槤攤,以它的簡陋、粗糙、野性,檢驗著人們對榴槤的真愛。
清末中國派駐新加坡的第一任駐新總領事黃遵憲(1848-1905)留下過「絕好留連地,留連味細嘗」的詩句。
「留連」二字真好。吃過榴槤,方知留連!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59956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