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海峽是新加坡、印尼和大馬三國共管,為什麼只繁榮了新加坡

從地圖我們可以知道,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巴拿馬運河溝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馬六甲海峽了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然而,最致命的是進出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的通道就只有馬六甲海峽。也許很多人會說那馬六甲海峽沿岸的國家豈不是賺的盆滿缽滿了?事實是只有新加坡靠著馬六甲海峽發展起來了,而印尼和馬來西亞並沒有從中獲益多少。為什麼呢?

馬六甲海峽是位於馬來半島與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的漫長海峽,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三國共同管轄。許多已開發國家從外國進口的石油和戰略物資,都要經過這裡運出。由於海運繁忙以及獨特的地理位置,馬六甲海峽被譽為「海上十字路口」。

新加坡的地理位置

在殖民時代早期,英國在馬六甲海峽搶建了3個港口,檳城、馬六甲、新加坡,合併稱為海峽殖民地。而在這三個之中,地理位置最優的當屬新加坡了。因為新加坡港位於海峽東側,而主要深水航道偏于海峽東側,可通航吃水20米的巨輪,新加坡更適宜建立港口。而在西岸(印尼一側)則大多數是沼澤和淺灘,大船不易靠岸,從而造就了西岸沒有大港口的現狀。儘管印度尼西亞在馬六甲海峽苦心經營,可惜其在這一帶最大的棉蘭港,貨物吞吐量並不大。

新加坡的廉潔高效

1965年,新加坡被馬來亞聯邦「踢」出來,被迫獨立。獨立以後的新加坡小心翼翼與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大國打好交道。同時,獨立後的新加坡政府非常高效而又不乏遠見,最終使得新加坡政府在廉潔和效率方面聲名遠播。正是這種行政上的高效和廉潔,使得新加坡在處理港口等諸多事務時能獲得最大利益。

李光耀的深謀遠慮

李光耀知道馬六甲對日本的重要性,因此他不厭其煩的提醒日本各任首相,新加坡有可能加入印馬聯盟,對海峽開徵通行費。在看準了馬六甲是日本的軟肋的情況下,李光耀從日本交換了大量實質性的好處,迅速的提高了工業化水平。

新加坡之所以從去殖民地化後一舉超越其他前殖民地領國,所有的所有,都離不開李光耀這個人。他從一開始就深刻的明白自己手裡攥著什麼牌,也很清楚自己的打法其實很有限。這是他非常值得大家學習的優點。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59315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