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段沒那麼老,其實比我還年輕。
作為我的老表,他就是那種招人恨的,所謂「鄰居家的孩子」。小學,中學,大學成績一路碾壓我,鬱悶了十幾年!
大學畢業後,我直接參加了工作,他卻考到了新加坡留學,十幾年過去了,身處兩地的我們卻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孩子教育。
1
國內外都避免不了的教育問題
人到中年,事業穩定,生活幸福,下一步操心就該是孩子的教育了。
在過年的家庭聚會裡,老段問我孩子上小學是怎麼考慮的?
「沒什麼好辦法,鄭州我認識的人不多,只能下手學區房。」新加坡呢?不會沒有學區房吧?」我疑惑的問到。
「要是這麼簡單就好了「老段抱怨道。
聽過老段這段時間的心路歷程,我才明白,新加坡兒童入學不僅僅靠房子,更重要的居然是血緣,實力,甚至是運氣!
簡單說來!這是一條比國內更坑爹的道路!
2
「公平」的報名流程
新加坡小學報名採用【校友原則】+【學區制原則】+【國民優先原則】。
大方向就是就近讀書,以一公里、兩公里為標準,住家越靠近學校,進入的機會越大,也就是想進熱門的學校必須要在一公里範圍內。
另外,在小學報名時,公民第一,永久居民第二,外國人第三。
新加坡小學新學期是從1月2日開始,報名基本上提前半年開始。
從這種報名圖表中,可以看出很多很有意思的信息。
1、凌駕一切的「血緣親情」
有兄姐就讀該校的學童,百分之百能獲得學位。
這意味著想在名校讀書,不用考慮學區房,財富,關係等等。千好萬好,不如有個好哥哥。
2、2A(1)階段
a、家長曾就讀於該校,並在2016年6月30日或之前加入校友會;
b、家長是該校的諮詢委員會或董事會成員。
這就是現實版的老子英雄,兒好漢了。
在國內如果絕對會讓人罵死,哪還有半點公平可言。但我要說的是所有大英國協體系教育的國家和地區都是如此,包括澳大利亞和香港地區。
3、2A(2)階段
a、家長或兄姐曾就讀於該校;
b、家長是該校的教職員。
在這個階段,熟悉的味道回來了。教師子弟這個詞看來也不是咱們國家獨有。
4、2B階段
a、家長在2016年7月1日或以前,曾參與該校的志願工作,並在2017年6月30日之前,志願工作時間達40小時或以上;
b、家長是該校所屬教會或會館的成員;
c、家長獲確認為活躍的社區領袖。
著重說一下這個學校志願工作,也就是國內俗稱的義工。大家都想進知名學校,2A之前的階段,實在是人力無法改變,所以2B階段的義工就是目前比較容易實現的途徑。
想取巧的家長多了,義工名額的管理也是異常的嚴格。甚至出現了做義工也要拼資質的情況,你能想像得到,一個小學偶爾兼職的校醫,竟然是大型公立醫院的主任級醫生呢!
新加坡的管理制度下,知名人士也不能倖免。影星張柏芝為了兩個孩子入讀好學校同樣也要去做義工。
老段不想去湊這個熱鬧。熱門的小學做義工需要審核,他自認不具有專業資質。而且2B階段,義工人數太多還是需要抽籤。
5、2C階段
所有不符合上述階段的適齡兒童。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申請者無需與學校有直接「關係」,因此大多數的家長(按照家庭地址就近入學),就是在這個階段為孩子報名。
學校會在2C階段保留一定名額,優先權是臨近的新加坡公民剩下的才是永久居民。對於普通小學由於名額有限一般到了永久居民階段都需要抽籤。
對於名校一公里內的公民也要抽籤,永久居民想都不要想。本著公平公開的原則,每個需要抽籤的學校,都會在教育部的安排下統一時間在大禮堂進行此儀式,歡迎家長到場監督。
此抽籤像體彩搖號,台下的家長兩眼通紅,場外的急救車蓄勢待發,每年狂喜或狂悲需要救助的家長都不在少數。
老段的孩子就是屬於2C這個階段的公民。
6、非新加坡公民或者永久居民的學童
最悲催就是外國人了,居然最後才能報名。那個時候只剩誰都不想去的倒數的學校了,所以很多外籍學校應運而生。
這和咱們國內大城市,對待沒有戶籍的外來人員子女上學如出一轍啊,本國人或本市人利益優先。不過新加坡是一致對外。咱們的政策是對內不對外,在各個方面包括上學,對外籍人士都相對寬容。
3
鄰里小學的開放日
先解釋一下,鄰里小學就是建在住宅區的社區小學,名字感覺非常貼切,並不一定代表學校不好。
背景樓房就是新加坡的組屋
老段所居住的Jurong West (裕廊西)區域,位於新加坡西部。根據1公里原則,他附近的小學有三所:Jurong west primary school,Rulang primary school,Xingnan Primary School。
新加坡共有190家政府小學,官方當然不會進行學校優劣的排名,但民間的排名顯示,這3個學校都在於60-70名左右,絕對的中流水平。
小學開放日,老段親身體驗,新加坡的小學的整體環境,自己孩子更適合哪所學校。
一年級教室
通常每班30人,教室環境比較寬鬆,接近歐美體系。
學校體育館
學校圖書館
藝術角
攀岩牆
新加坡很多小學都會設置攀岩牆,通過社團活動,來加強孩子們的團隊精神和鍛鍊意志品質。
操場
教學樓
這所算是附近最普通的小學了,建校時間較長,稍顯破舊。
這是附近的第二所學校,環境更好一些。
大禮堂
教學樓
圖書館
體育館
攀岩牆
政府統一書店
另外還有單獨的舞蹈室,社團活動室,醫務室,政府運營書店(保證學校內部沒有書商,保證校園一方凈土)等等確實眼花繚亂。
值得一提的是單獨設立的校內牙科診所,對公民全部免費從一年級開始定期檢查清理,所以有機會看看新加坡土生土長的孩子們牙齒都很漂亮。
雖然由於政府的投入,新加坡小學的硬體環境差別不算大,但和國內一樣,名校的師資力量和長期的校風建設才是最令人嚮往的!
同時也是老段最發愁的地方!
4
該怎麼辦
老段目前面臨兩種選擇:
1、維持現狀,幾年後按照2C資格,就近上一個中等檔次的小學。
2、提前購買學區房,拼運氣去爭取那20個保留名額。
以排名較高的南華小學為例。其所在的金文泰地區,5房,120平的套內面積,大概價格80萬新元(約400萬人民幣)房齡大概有2.30年歷史。社區環境一般。由於附近祖屋區域較多,2C階段抽籤比例大概在20%左右。完全是看人品拼運氣。
而目前老段的房子,也是5房,110平套內面積,價格大概50萬新元(約250萬人民幣)房子大概在2008年左右建成,距今約10年。
目前居住的小區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花30萬新元(150萬人民幣)去博那27%的機率到底值不值呢?就算是老段這樣的高知學霸也不免陷入了困境。
或許有人會說,學校不代表什麼,即使進入不了排名能靠前的小學,通過孩子的自我努力,未來肯定也能進入不錯的中學的。
但我想說的是,小學階段的孩子,大多數都處於被動學習階段,周圍的學習氛圍和學校的校風建設就更為重要了。否則的話就只有靠家長親自上陣輔導。試問一下,那個孩子的父母有信心和能力說自己做一個名副其實的虎媽虎爸呢?經驗,精力,耐心無一不在考驗自己。
目前國內戶籍+房子=學位,所以說,國內一路上漲的學區房價格,對於我們來說,不知道是幸運還是的不幸!終究有錢才是硬道理!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