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一生就打一次工是神馬趕腳?

新加坡藝人莊米雪在面簿上透過貼文,感嘆許多人對自己的工作沒有自豪感,引起不少網民熱議。

莊米雪在貼文中說,多數新加坡人和其他國家人民相比有許多優勢,如識字率較高、見識較廣和大致上通曉雙語。加上新加坡人無須擔憂內戰、自然災害、槍擊等,許多資訊與資源也唾手可得,有潛能在工作上表現得更好。因此她無法理解一些人對待工作得過且過的態度,不明白他們如何從工作上得到金錢以外的滿足感。

短短几天內,這則貼文就被網民轉載超過2700次,也引來8600多人按贊。當然也有網民迅速回應說,不是每個人都如莊米雪所形容的識字、見識廣和通曉雙語,或是把工作上的滿足感看得比金錢重要;現實中的許多人遊走在兩者之間。

這兩種說法其實並不相違,相信莊米雪只是從一個比較理想化的角度認同「職業不分貴賤」;另一個說法則是從較現實的觀點出發。莊米雪所指的應該是一種理想的工作狀態,一種既能從工作上得到足夠金錢回報,又能達到心靈追求的完美境界。現實中確實存在著這樣的幸運兒,但隨著科技進步,像這樣的人有可能會越來越少見。

以今天的科技發展速度來看,有許多工作如社交媒體經理、手機應用設計師等在10年前是不存在的。科技不斷進步,人們也必須自我更新,避免在不久的將來被科技和人工智慧淘汰。因此很難擔保你今天所熱愛、所引以為豪的工作,不會在明天消失或是被機器人取代。

曾幾何時,年齡大略可作為一個人工作經驗的指標;而今年齡與經驗卻已不再掛鉤。以色列歷史學者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未來簡史》中,就提出社會上湧現「無用階層」(useless class)的概念。

「正如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得城市無產階級出現,人工智慧的出現會造就一個新的階層,那就是『無用階層』。數以億計的人將找不到工作,沒有辦法和計算機人工智慧競爭。對這些人來說,他們已經喪失了經濟的價值,沒有經濟價值也就沒有政治權力。這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政治、經濟方面的問題。」

赫拉利將這個概念簡化為:沒有人知道上大學應該念什麼,因為不知道20歲時所學習的知識技能,到了40歲是否依然會管用。

上述這番話或許危言聳聽,畢竟18、19世紀的工業革命雖以機器大量取代了人力勞作,但在鐵路工程、採煤、工廠生產等方面也造就了許多新職業。人工智慧所掀起的新一波革命,對人們的工作方式、性質和經驗會帶來多大的衝擊,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答案就會揭曉。

為避免落入「無用階層」,人們必須不斷更新技能、重塑自我,以迎合新興行業的工作需求。在這樣的時代,只有那些機器難以取代的行業,才能抵擋得住人工智慧的洪水猛獸;在這樣的時代,未來的人們或許逃脫不了每五年十年轉換工作跑道的命運,必須適應不斷的變遷。

至於那些有幸在同一個工作崗位上留守三四十年的人,他們所累積的經驗將更為寶貴。尤其是若能一踏出社會就找到一份稱心、又不被時代洪流沖走的職業,一輩子在同個崗位上鞠躬盡瘁,那將會是人生中多大的確幸!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58556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