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第一家族內鬥的另一面

2017年6月,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的子女陷入了家族矛盾醜聞。李光耀的子女們在公共媒體上唇槍舌戰,互相指責。任何一個家族的內鬥,通常來講都不能說是好事情,然而,筆者從新加坡第一家族的這場內鬥中,卻看到了另一面,感覺到了其中有一股難得的清風。

誰在內鬥

李光耀與妻子柯玉芝十分恩愛,育有2子1女:李顯龍、李顯揚、李瑋玲。李光耀的長子李顯龍1952年出生,2004年出任新加坡第三任總理。女兒李瑋玲1955年出生,她是新加坡國立腦神經醫學院的院長,至今單身。李瑋玲21歲時和一名醫生進行人生第一次約會,當時他們共赴一個宴會,李瑋玲對參加者全是富人名流不滿,於是很快與這名醫生分開。在李光耀晚年,李瑋玲是實際的照顧者。1957年出生的李顯揚是李光耀的小兒子,1995年至2007年擔任新加坡電信總裁兼執行長,後擔任新加坡民航局主席。李顯揚留學於美國名校,曾公開表態對政治並無興趣。

新加坡第一家族的內鬥,以李光耀的長子、現任總理李顯龍為一方,以李顯龍的妹妹李瑋玲、弟弟李顯揚為另一方。6月14日,李顯龍弟弟妹妹聯名發公開信指責兄長李顯龍。同一天晚些時候,李顯揚的兒子李繩武也加入論戰,他站在父親和姑姑一方,公開指責擔任總理的大伯。他在臉書上發文稱,我家人對缺乏制衡的濫權越來越擔憂,這使我父母已計劃搬到其他國家,這是一個不得不做出的痛苦決定。

新加坡是李顯揚夫婦的祖國,是李顯揚夫婦和父母李光耀夫婦一起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李光耀一家的光環同新加坡無法分開。如今,作為開國總理的子女,李顯揚夫婦與兄長李顯龍分道揚鑣,要離開父母的長眠之地,離開生活、工作了幾十年的地方,遷往別的國家去過日子,這充分說明,李顯龍、李顯揚兄弟之間的矛盾有多深,旁人真難以理解。

台灣《聯合報》6月14日報道,新加坡李家衝突時稱「新仇舊恨釀家變」。李光耀子女內鬥並不是突然發生的,早在2016年3月,李瑋玲在臉書上發文批評新加坡精心準備李光耀去世一周年紀念活動,稱如果父親活著,會反對這樣的活動,因為任何崇拜都可能帶來反面效果,讓新加坡未來的人認為李光耀的所作所為是為了名聲和建立一個王朝。接下來,李瑋玲於2016年4月10日公布郵件,其中將李顯龍總理稱為「不光彩的兒子」,李顯龍對此表示「深深的悲傷」。

除了在公共媒體上打口水仗,李光耀的子女們還對簿公堂,就李光耀的版權問題打起了官司。新加坡高等法院裁定,李瑋玲和李顯揚暫時擁有引起爭議的李光耀訪談抄本版權,但抄本含有政治敏感的內容則繼續由政府保管。李瑋玲及李顯揚則提出上訴。2017年4月,新加坡上訴法庭維持原判。

為什麼內鬥

新加坡第一家族為什麼會發生內鬥呢?從現有公開的材料來看,主要是圍繞四個問題,李光耀子女之間產生了尖銳的矛盾。

一是承不承認李光耀遺囑的真實性。根據李顯揚6月15日公布的部分遺囑,領導新加坡30年的李光耀表示希望拆除他那處簡樸的故居而不是改建為博物館。李顯龍同一天在詳述遺囑時間表的文件中表示,拆除故居的條款在第五個和第六個版本的遺囑中已被刪除。他質疑李光耀是否知道在第七版也就是最後一版遺囑中重新加入了拆除故居的條款,並稱沒有證據表明李光耀知道這一改動。李顯龍還質疑李顯揚的妻子林學芬可能直接參與了李光耀最終遺囑的擬定。李顯龍表示,他本人不參與政府關於父親故居的所有決定,他也希望尊重李光耀的遺願。弟弟李顯揚17日說,李光耀的最後遺囑是根據李光耀恢復第一份遺囑的「清楚指示」擬定的,「李光耀的最後遺囑就是根據他的指示回到2011年8月20日的最初版本遺囑。」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6月17日報道,李顯揚17日再髮長文,逐點反駁兄長李顯龍提出的質疑,並指李顯龍若要挑戰李光耀的最終版本遺囑,他應通過法律途徑。李顯龍在日前的公開聲明中說,他沒有通過法律程序挑戰遺囑有效性,是因為他認為此事應私下解決,公開審訊只會損壞李光耀與家族的聲譽。針對哥哥的說法,李顯揚指出,審理遺囑的真實性可以以閉門審理的方式進行,「挑戰(遺囑)的適當渠道是上法庭」。

二是應不應該拆除李光耀故居。美國「石英」網站認為,李光耀故居其實就是李光耀遺產的象徵。李瑋玲、李顯揚認為,李光耀留下遺囑,要求拆除自己的故居,以防止把故居變成一個讓人們頂禮膜拜的地方。李顯揚17日強調,他們的父親李光耀清楚地指示了最後一份遺囑的起草,要求拆除作為家族標誌的故居。這是在李顯龍與其弟妹矛盾公開後李顯揚的最新發難。李顯龍對拆除李光耀故居一事採取了與弟妹不同的態度。早在2015年4月,李顯龍在國會表示,他身為兒子,自然希望執行父親遺願,但故居最終須由「屆時的政府決定如何處理」。李顯龍6月15日表示,父親李光耀起草最後一版遺囑的情形「存在嚴重問題」,「是在極度令人不安的情況下」擬定的。在被質疑試圖保留父親李光耀的故居囤積政治資本、培養自己兒子接班搞「王朝政治」後,李顯龍發表聲明提出「九大疑問」,手撕弟媳,質疑其修改父親遺囑,第一家族內鬥由此升溫。目前,李光耀遺囑成子女內鬥焦點,李顯龍稱遺囑嚴重存疑,李顯龍的弟妹則要求按遺囑辦事,早日拆除李光耀故居。

三是如何紀念李光耀去世一周年。2016年3月,李瑋玲在臉書上發文批評新加坡精心準備李光耀去世一周年紀念活動,稱如果父親活著會反對這樣做,她說任何崇拜都可能帶來反面效果,讓新加坡未來的人認為李光耀的所作所為是為了名聲和建立一個王朝。在李瑋玲看來,紀念李光耀去世一周年的活動過頭了,李顯龍在紀念李光耀逝世一周年活動中,一方面因為過了頭,實際上對李光耀帶來了反面的效果;另一方面,李瑋玲指責李顯龍這麼做是別有用心,以此撈取政治資本,企圖為李家第三代接班人、也就是李顯龍的兒子李鴻毅接班打基礎。

四是李瑋玲、李顯揚的嫂子,也就是李顯龍總理的夫人何晶應不應該干政。李瑋玲、李顯揚認為李顯龍的妻子手伸得太長了,不應該干政。對這一公開指責,李顯龍予以公開否認。

這四個矛盾的核心是什麼呢?核心就是李瑋玲、李顯揚姐弟倆認為李顯龍企圖讓自己的兒子李鴻毅接班。李鴻毅目前在新加坡政府機關擔任顧問職務。這不是李瑋玲首次公開就此表達對長兄的不滿。2016年3月李光耀逝世一周年之際,李瑋玲在網上發帖指認李顯龍「濫用權力建立王朝」。她在媒體上公開說,新加坡有可能進入「第三代接班」。據《金融時報》報道,李顯龍弟弟妹妹指控兄長李顯龍,說他一心培植兒子李鴻毅的政治野心。有些外媒預言:新加坡或成為下一個朝鮮。朝鮮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恩祖孫三代接連執政,新加坡也可能出現李光耀、李顯龍和李鴻毅祖孫三代世襲。當然,李顯龍對此也作出了回應,對妹妹的言論深感難過,並強調李瑋玲所說完全不實。

如何看待這場內鬥

毫無疑問,新加坡第一家族的內鬥,損害了李光耀的聲譽,損害了新加坡的聲譽,特別是有損於李顯龍的形象和他的領導地位。本來,特殊的戰略位置、治國理政的方式以及意識形態使新加坡在亞洲有著特殊的影響力,但現在,它多年來苦心打造的國際形象標籤——政治穩定、現代、開放、清廉、任人唯賢等都出現裂紋。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6月19日報道,新加坡總理李顯龍19日晚7時30分發表聲明,就李家糾紛一事,向新加坡全體國人道歉。李顯龍在聲明中稱,不斷曝光的糾紛,對民眾造成困擾,也損害了國家的聲譽,打擊國人對新加坡政府的信心,他對此深感內疚,並就此向國人道歉。李顯龍稱,身為李家長子,與弟妹爭執不休,如果父母還健在,必定十分傷心。

然而,新加坡第一家族的這場內鬥,同世界上其他許多達官權貴的家庭糾紛相比,卻有很大的不同。正是這些不同,引發了筆者系列的思考:

根據李瑋玲、李顯揚的說法,李光耀在遺囑中表示希望拆除他位於歐思禮路38號的簡樸的故居而不是改建為紀念館。李光耀是新加坡的開國總理,領導新加坡30年,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傑出的政治家,深得新加坡人民擁戴。但是,李光耀自己提出來不要把他的故居搞成一個讓人們頂禮膜拜的地方,這恰恰顯示了李光耀的智慧之處、偉大之處和難得之處。

達官權貴的後人,利用父輩,甚至祖輩的影響,沽名釣譽、撈取實惠的例子不勝枚舉。一些要人名人之後,沒有故居的要建一個故居,沒有紀念館的要建一個紀念館。而李瑋玲、李顯揚姐弟訴求的目的,就是反對把李光耀故居變成一個搞個人崇拜的地方。

許多要人名人的家庭糾紛是為了爭權奪利,而李光耀子女之間的內鬥卻不是這樣。李瑋玲、李顯揚所訴求的是要求警惕產生個人崇拜,警惕利用紀念李光耀達到別的目的,警惕政要的家人干政,警惕在新加坡產生朝鮮那種三代世襲的現象。毫無疑問,他們的這種訴求和努力,對於維持和鞏固新加坡健康的政治生態是有利的。

李顯龍對妹妹、弟弟的指責顯示了冷靜、大度和理性。李顯龍在公開聲明中表示:「國會在7月3日復會時,我將以總理的身份發表一份聲明,回應這種種的指責,讓全體議員自由提問和發言,也代表選民這麼做。人民行動黨將解除黨鞭。我籲請議員,包括非行動黨議員,仔細研究相關的爭議,在國會毫不保留地向我和我的部長提問。我希望這個徹底和公開的辯論和問責,能夠消除事件所帶來的疑問,並且加強公眾對體制和政府體系的信心。我向全體國民保證,我絕對不會讓這起事件影響我和內閣部長對國家要務的重視,同時處理更重要的國家問題,包括當前的經濟挑戰和恐怖威脅。身為人民的公僕,我們誓言永遠維護我們的體制和政府的信譽,嚴守治國原則,務必做到公私分明。我們決心彌補這起事件對新加坡所造成的損害。一如既往,我們將繼續力盡所能為國家為人民服務。」

新加坡社會面對第一家族內鬥,顯示了成熟、團結和淡定。連日來,新加坡副總理以及多名部長已被捲入這場衝突,衝突直指新加坡的政治制度、發展模式。6月14日凌晨,李瑋玲和李顯揚發出聯合聲明,公開指責大哥李顯龍「利用父親的光環鞏固自己的政治資本,濫用國家機器阻擾故居的拆除」,在新加坡人民看來,這無異於拋出了一顆震撼彈。新加坡《聯合早報》6月18日載文稱,新加坡人經歷了「震驚、難過,甚至是憤怒的一周」。有記者說:「在我從事新聞工作這20年里,除了開國總理去世全國舉喪那幾天以及之前兩場空難,沒什麼新聞讓那麼多新加坡人感到難過和關注。」

香港《東方日報》稱,第一家族陷入內訌,家事連著國事,新加坡的國運似乎開始出現頹勢。政壇大佬紛紛行動起來。新加坡前總理、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出手試圖聚攏人心、驅散這場政治風暴。吳作棟是新加坡為數不多有資格介入的協調者。16日他在臉書發文稱:新加坡發展至今,戰勝過重重危機和困境,李光耀孩子間的事情正在公之於眾,但這些不代表我們;我們也不會允許這些事情定義我們是誰……我們不會被一個家庭的瑣碎糾紛拖垮。17日,他再度發聲,表示支持副總理張志賢以及政府謹慎處理李光耀故居的方式,還表示「這些分歧再怎麼嚴重,也不值得為了它們而毀了花一生時間建立的家庭聯繫。這不是他們的父親想留下的家庭精神。新加坡人可促請他們私下友善解決紛爭,或進行閉門磋商」。新加坡副總理張志賢也在努力調解。他17日發聲明稱,已就事件與李家3位兄弟姐妹溝通,表明不會支持任何一個極端決定,既不應違背李光耀的遺願、保留故居開放讓公眾參觀,亦不認同把房子拆掉的建議。

新加坡是法治社會,因此,第一家族的內鬥不會發展到使國家治理失控的地步。第一家族的內鬥還處在進行時態,什麼時候能進入完成時態還難說。但我們不妨更多地關注內鬥的另一面,在警惕產生個人崇拜現象、警惕權力失衡、警惕家人干政等方面,儘可能多地獲取各種有益的啟示。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58081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