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作者就是在坡打拚的屌絲一枚,所以該文兒討論的範圍僅限於靠薪水為生或剛剛起步創業的自我奮鬥型屌絲層面,如果偏要用薪金水平來衡量的話,應該是個人月收入3000—5000SGD,家庭收入不超過10000SGD的範疇。
新加坡收入多少可以考慮買車?
(當時哥看上的是這款,趕腳跟自己的氣質很搭)
以個人擁車為例,大致粗算一下開銷:
(2013年購車貸款政策變動前購入初階德系車一枚,首付3萬,貸款期限10年)
新車貸款 1200/月
新手車險大概 3.5k-4k/年: 4000/y
新車路稅 1600cc 的大概不超過 1k/年 : 1000/y
需要每年2次保養: 600*2=1200/y
HDB停車費90: 90/m
ERP: 60/m
停車cash card100: 100/m
油費: 150-300/m
花銷:(4000+1000+1200)/12+60+90+100+300=1066
總開銷:1066+1200=2266
(以上只是基本開銷,不包括境外自駕游和意外事故的部分。)
2013年下半年開始,政府為限制車輛的增長,規定車主必須首付50%車款,貸款期限降為5年,這對首次購車的消費者設置了更高的門檻,讓年輕的屌絲一族逐漸打消擁車夢,尤其是未婚或已婚未孕的家庭沒有特別需要,選用公共運輸也非常方便,更沒必要將幾萬塊砸在一塊鐵皮上。
這幾年越來越多歐洲豪華車搶攻中小型汽車市場,2013年新註冊的這類汽車中,馬賽地、奧迪和寶馬等豪華車品牌就占超過三分之一,間接推高A組的成價。所以,2013年6月以後陸交局把奧迪、寶馬等歐洲豪華車的擁車證歸為B組類別,現在即便你要購買1600cc以下的德系車,也要去標B組的COE。
(賣場裡的這一款也吸引到哥的眼球。)
很多朋友說擁車的開銷不超過薪水的1/6或1/4比較安全,這個沒法具體衡量。不同階段個人和家庭的需要不同,其實大家都是根據自我需要,從短期、中期和長期來排列家庭開銷的優先級。
哪些特殊人群將家庭開銷中擁車的優先級前置?
工作需要
1、需要全島跑動的銷售人員、自由職業者,如保險、房屋經紀等
2、需要好車名牌加持的專業人士及生意人(據說在中國混中產階級圈子有這個需要,但在坡是否有必要有待商榷)
家庭需要
1、有年幼孩童和年邁老人,應急和周末出行都更方便。
2、家庭成員有在職讀書,可節省路上周折的時間。
3、以便宜價格購買市郊房屋,留有購車預算以應對家和公司間較長的車程。
個人需要
1、非常在意時間成本
2、需要享受自駕樂趣
3、對未來收入持增長的樂觀預期
擁車帶來的便利:
1、緊急時刻再不用因等不到計程車而撓頭(有了Uber後貌似也不需要撓頭了)
2、便利舒服,節省時間。
3、方便全家周末出行遊玩。
(對於兜比臉還乾淨的窮逼屌絲來說,做決策是一件相當痛苦的事。)
買車的檢驗模型:
之前有網友Yan ZiYang分享過一個是否需要買車的檢驗模型,檢驗過程可以分為三步。
1. 判斷每月收入是否大於擁車安全線。
2. 判斷擁車帶來的便利是否真的有用。
3. 判斷在完成優先家庭開銷之後,是否有足夠的余錢。
如果以上答案都是「yes」,就可以考慮是不是真的要買車了。
(用模型檢驗過後,哥做出了明智的決策。)
(後來?後來......你們都懂!)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57860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