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9日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社論《小國大外交是生存之道》,文章稱,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多個中東與北非國家,上個月與卡達斷絕外交關係,並對後者實施海陸空封鎖。過後,它們向卡達開出13條條款。除了要求賠償之外,其中一條是要卡達在軍事、政治、社會與經濟政策上,與其他阿拉伯國家站在同一條陣線。卡達這個中東小國的獨立自主性,受到嚴峻的考驗。
卡達的命運,在新加坡掀起了一場小國外交政策的辯論。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在一篇評論中以卡達為鑑指出,小國應有小國的作為,在外交上應該謹慎行事。在評論大國之間的事務時,小國應該儘量克制。這名前資深外交官表示,在後李光耀時代,我們很可能再也不會有另一個像李光耀一樣獲得全球敬重的政治家。因此,我們的外交行為,應該做出重大的改變。
馬凱碩的言論,引發巡迴大使比拉哈里的嚴厲批評。比拉哈里指出,國家的權力不對稱,不表示我們須向他國屈膝或接受附屬關係是外交關係的常態。他表示,第一代領袖贏得大國的尊重,以及新加坡的生存與繁榮,並非是靠搖尾乞憐而取得。
在地緣政治急速改變的環境,新加坡應該堅守建國五十多年來引領我們邁向成功的外交理念與政策,抑或放棄小國大外交的雄略,接受小國無外交的命運?在裝甲車遭扣留事件後,這個課題引起不少國人的關切。有些人將最近的外交風波,歸咎於新加坡的外交姿態不夠靈活。
文章稱,其實,任何國家的外交政策,都是致力於廣交朋友,新加坡這個小國更是如此。然而,當國家利益受損時,我們是逆來順受,以維持與他國的「友好」關係,或是站穩腳步,堅守我們的立場?顯然的,在涉及國家利益時,新加坡向來都是堅持原則,擺事實,講道理,也因此在國際舞台上,享有一定的地位。因此,了解新加坡外交政策的原則,有助於解釋新加坡的外交姿態。

7月17日,新加坡外交部長維文在闡述新加坡外交政策的原則時指出,新加坡雖然是一個小國,但我們絕不成為大國的附庸國。我們不被收買,也不受欺負。其次,我們促進法治和國際規範的全球秩序,包括維護多邊的全球貿易體系,並在這些課題上堅定不移地表態,讓人們清楚我們的立場。第三,我們必須是個有信譽且立場一致的夥伴,並在國際事務上,扮演建設性的角色。我們扮演誠實中間人的角色,公平與公開地與各方打交道。
換句話說,新加坡這個小紅點,將繼續推行小國大外交的戰略,以捍衛我們的獨立與主權,並突破地理的局限,在全球尋找機會。維文指出,正因為我們是個小國,在必要時更得站起來捍衛自身的利益。
要有效推行小國大外交的戰略,維文提出了兩個先決條件。一是新加坡必須有一個成功與蓬勃發展的經濟,並對其他國家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二是凝聚內部的共識,讓國人對新加坡核心利益及外交政策的重心,有共同的認知。
實際上,新加坡這個小紅點的發展經驗,對不少國家還有借鑑的意義。我們在國際舞台上,也為區域及國際組織 出謀獻策,發揮了我們的價值。這個優勢,相信會持續下去。相對上,在社交媒體普及化及資訊碎片化的時代,凝聚內部的共識,面對的挑戰會比較大。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我們須確保國人能超越族群、宗教、文化認同及狹隘的商業利益,以新加坡的國家利益為先,捍衛我們的獨立與主權。在地緣政治瞬息萬變的當下,我們當然要審時度勢,拓展外交與經濟空間。但對於大是大非的問題,我們應一如既往地據理力爭,才能受到應有的尊重。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57479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