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講英語、華語的人都多了!方言卻逐漸走向衰敗...

新加坡有所謂的「方言」嗎?這真是有點一言難盡。

很多人說Singlish最多算是帶口音的英文,「新加坡普通話」也就是不太精準的中文。但,新加坡的的確確有方言的存在,只是現在已經越來越少聽見了......

新加坡的方言就是「大雜燴」,早期移民到新加坡的廣東人、潮汕人、福建人、客家人都是講著自己的方言,久而久之,客家人學了點廣東話,潮汕人也能和福建人講上兩句,這也算是方言在新加坡最鼎盛的時候了。

然而,這一切隨著新加坡在1979推出的「講華語運動」戛然而止。「講華語運動」 的口號就是「多講華語,少說方言」,目的是要扭轉新加坡華人因籍貫不同而使用方言的習慣,改用華語(中文)為共同語言。

在建國初期,新加坡政府希望通過這一政策,凝聚華人族群,建立新加坡人的國民認同感。當年,在政府宣布推廣「講華語運動」後不久,原本以廣東話原音播出的香港電視連續劇,很快就變成是華語配音播出。

在學校里也是禁止學生講方言的。

有人回憶說,有一次,同學A讓要到食堂買食物的同學B幫他也買一些,B問A要買什麼,A說:「qingcai」(福建話「隨便」的意思)。A講了方言,班長要懲罰他,A說:「我哪裡有講方言?我是用華語講『青菜』。」

到了九十年代,「講華語運動」的重心才逐漸轉變成今天的模樣,鼓勵更習慣以英語交流的華人接觸華文,不再針對方言,而此時,方言已不再是華族的主要用語了。那政府對於使用方言的態度會不會稍微軟化了一點呢?其實並沒有......

2009年,時任李光耀資政首席私人秘書的徐芳達,在一封公開信中批評了一名南洋理工大學學者有關語言學習的看法。他說:「許多新加坡人現在都能很流利地講華語和英語。任何一個新加坡機構或是南大提倡學習方言是愚蠢的做法,這必然會損害對華文和英文的學習。」

另外,李顯龍總理在2014年的「講華語運動」開幕式上,以鼓勵方言學習會影響雙語教育的成功推行為理由,暗示放寬方言政策不可行。方言在新加坡走向了窮途末路,只有在一些傳統場合如中元節慈善投標、歌台表演,宗鄉會館活動等,才能見其蹤影。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這兩三年來,新加坡掀起了方言的浪潮,許多電視劇、電影都加入了方言元素。比如新傳媒從去年開播的電視劇《吃飽沒》,目的是向老一輩的人傳達政府政策、福利等的內容,劇中大量使用方言,以老人們所熟悉的語言更有效地傳遞信息。

這類影視劇的出現,難道是方言迎來了第二春?不,這更像是對走入末路的方言最後一點緬懷。畢竟,方言的沒落似乎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用同一種通用的語言,會讓溝通更有效率,避免了雞同鴨講的情況。

其實,不光是新加坡,中國也面臨同樣的問題,90後、00後的年輕一代,會說方言的少之又少,即便會說,也不怎麼純正了。媒體、學校都推廣普通話,甚至是來自不同地方,說著不同方言的父母,面對孩子時,選擇講普通話,而不是讓孩子學兩種方言。

當然,「過些年只能在博物館裡聽到方言」這種話有點誇張,畢竟還有不少人致力於方言和傳統文化的傳承。但,方言逐漸走向衰敗似乎是不可逆的趨勢,大家且說且珍惜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55839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