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評論:李光耀故居爭奪戰~~演變成新加坡國家危機 (唉~獅城美好形象都毀在這3兄妹手上了……)
新加坡前任總理李光耀故居。他不希望在自己死後讓這裡變成一座紀念館。
去世兩年來,新加坡沒有為李光耀立紀念碑、雕塑,也不曾以他的名字命名街道。正是這個人將這個城市國家確立為現代國家,將它建成了一個能展現其觀念的繁榮的窗口,這個觀念就是有限的政治自由最適合亞洲的價值觀。
現在,就他那樸素的住宅發生的一起充滿怨恨的公開家庭糾紛,破壞了新加坡作為有序的威權主義典範的形象,同時也暗示出這個國家的政治未來存在著更深層的分歧。
李光耀三個子女中的弟妹指控他們的兄長、現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濫用職權,違背父親的意願,執意保存故居。他們表示,他的目的是以此支撐自己的政治合法性,並培養自己的兒子,最終建立起一個王朝。
表面看來,這是一場不堪的財產爭奪戰,但因為這些指控演變成了一場國家危機,令外界質疑這個島國的治理情況,質疑執政黨連續58年統治的基礎,以及這個國家選擇領導人的方式。
在一個博客作者會因批評政府而入獄的地方,公開傳播來自備受尊敬的建國家族內部的怨憤情緒完全是非同尋常的舉動。
「這些是關於濫用權力、不按程序辦事、任人唯親和裙帶關係的指控,」活動人士及新聞工作者韓俐穎(Kirsten Han)在一個很有人氣的博客上寫到。「如果是真的,它們肯定會顛覆新加坡精心塑造的純潔無暇、不存在腐敗的形象。
「此外,對新加坡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她繼續寫道,「它們會揭開『A隊』的真實面目,A隊成員數十年一直讓民眾覺得他們是治理這個國家的最佳人選,實際上卻正利用選民賦予他們的權力達成自己的個人目的。」
現年65歲的李顯龍(Lee Hsien Loong)總理稱這些指控「毫無根據」,並於周一在國會的一場特別會議上加以駁斥,上演了一出利害攸關的大戲。
「待這起不愉快的事件塵埃落定後,人們必定知道政府的運作是透明、公正和得當的,」他說。「知道在新加坡,就連李先生的故居和他的願望都是接受法律管轄的。」
儘管李顯龍希望此事儘快平息,但危機並沒有任何緩解的跡象。
身為新加坡民航局(Civil Aviation Authority of Singapore)董事會主席、曾任國際電信公司新電信(Singtel)執行長的李顯龍之弟李顯楊(Lee Hsien Yang)說,他將無限期離開這個國家,因為害怕遭到政府的報復。
上周六,他在Facebook上發表了一份聲明,指責長兄「大動干戈地協調各方力量」對付他和他姐姐、知名神經科醫生李瑋玲(Lee Wei Ling)。
新加坡之所以能從一個偏僻閉塞的英屬殖民地,不可思議地崛起為熠熠生輝的金融之都——其銀行如今正在挑戰瑞士銀行作為全球秘密資金目的地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個國家毫不遲疑地按照李光耀制定的願景行事。他推行一黨制,主張嚴格執法以維持治安,出台有利於商業發展的政策,所有這些讓新加坡在經濟上蓬勃發展,並被中國等各國政府視為楷模。
雖然他領導下的國家傾向於威權主義——異見人士受到打壓,政府控制著媒體,批評者遭遇懲罰性的誹謗官司,選舉從未讓當權者發生改變——但大多數新加坡人樂於接受對自由的限制,以換取繁榮。
自1959年以來,李光耀的人民行動黨(People's Action Party)從未喪失執政黨地位,目前國會的89個民選席位當中有83個為其所控制。
李光耀的一個遺願是,他住了將近70年的房子在他死後必須拆除。他說,他不想讓自己的故居變成一座博物館,供遊客穿行其中,弄得「亂七八糟」。
這棟位於歐思禮路38號、共有五個臥室的房子本身不算太起眼。這是一座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老宅,沒有地基,濕氣沿著牆壁向上升騰。年久失修之下,牆面斑駁,有的還有裂縫。家具也是多年前置辦的。
堂屋內的一個小架子上並排擺著兩個骨灰瓮,裡面裝著李光耀及其妻子的骨灰。
李光耀在1959年至1990年擔任總理期間,帶領新加坡創造了大量財富,而這棟房子既是他的簡樸生活方式的寫照,也是政府為政清廉的象徵。
它還有著無可否認的歷史意義。擺有一張長桌和若干椅子的地下室,是最終掌權的獨立運動領導人在1950年代開會的地方,是人民行動黨的誕生地。
但李光耀在遺囑中明確表示,這棟房子必須拆除——儘管它具有歷史價值。這位很少感情用事的領導人不覺得有誰會在意,哪怕是他的子女。
「他們有老照片(專題)用來緬懷過去,」他在2011年的一次採訪中略帶嘲弄地說道。
他規定,照顧他晚年生活的女兒如果願意可以一直在那裡住下去。她目前還住在裡面。她只有62歲,因此對這處房產的最終處置或許要再過數十年才見分曉。
但6月中旬,李顯楊和李瑋玲以《李光耀的價值觀哪裡去了?》為題,發表了一份憤怒的聲明,讓這一問題猛然進入公眾視野。他們質疑了兄長李顯龍的「人品、行為、動機以及領導力」。
他們指責他為自己的政治利益計,設立了一個秘密的政府委員會,妨礙父親遺願的執行,還說他濫用職權去「達到個人目的」。
新加坡人對此各執己見。一些人認為,保留這棟承載著新加坡一段歷史的建築自有其意義;另一些人則認為,李光耀的遺囑應該受到尊重。還有人認為,整件事應該在私下裡解決。
「這是家事,不應該上升到國家層面,因為可能給世界各地的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現年19歲的信息科技專業學生譚傳金(音,Tan Chuan Jin)說。
不過,正如很難把李光耀和他締造的這個國家區分開,這處故居的政治色彩也很難被抹去。分析人士稱,保留故居不僅是對李光耀的紀念,還可以實實在在地提醒人們現任總理和他的關係。
「對執政黨來說,這棟房子是他們的遺產的象徵,」李顯揚之子、哈佛大學經濟學者李繩武說。「它是一個與他們有著獨特聯繫的象徵,給他們以合法性。」
但對合法性以及濫用權力的質疑,直指一黨制國家的核心弊端。
「民眾愈發意識到,關鍵問題在於李顯龍總理和人民行動黨濫用政治權力,但甚少有防止權力濫用的制衡措施,」新加坡非營利性政策研究中心思考中心(Think Center)的東協事務總監西納潘·薩米多拉伊(Sinapan Samydorai)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
「政府的信用和合法性正受到侵蝕,民眾對這一制度的信心會慢慢瓦解,」他補充道。
因此,當李顯龍周一前往國會作證時,押上的不只是他個人的聲譽。
談及關於建立王朝的質疑,李顯龍說他兒子李鴻毅(Li Hongyi)對政治不感興趣,他還否認自己意圖通過保存故居來利用父親的「光環」。
「如果我在做了你們13年總理之後,還需要用這種魔法宅子來鞏固我的權威,我的處境一定很可悲,」他說。
至於那個不再秘密的秘密委員會,他堅稱與自己無關,還說自己迴避了任何同故居有關的政府決定。他說該委員的職責只是列出處置房子的選項,以便日後需要做出決定時有這些選項可供政府考慮。
但他弟弟李顯揚周一表示,現任總理正利用該委員會「攻擊父親遺囑的有效性」。他說,任何此類問題都應由法院決定。
分析人士稱,總理必須平息此事,並讓公眾相信:新加坡政府公平持正、光明正大。
周一當天還看不出總理的演講——允許提一些預設的問題,但沒有討論或辯論——是否實現了這種效果。
「截至目前一切嚴格按腳本進行,旨在表明政府的流程和管控都是正當的,因此不可能存在所謂的濫用權力,」新加坡管理大學(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法學副教授陳慶文(Eugene Tan)說。「但尚不清楚其說服力是否足夠大。」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