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彈丸之地能在國際舞台上贏得尊重 是因從不以「小國」思維自認卑微

7月3號,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社論《新加坡應對南海問題是否考慮周全?前外長與資深外交官罕見隔空大論戰》,文章稱,新加坡必須清楚並巧妙推進自己的外交利益,但過程中不應向他國「屈膝磕頭」。他國如果認為新加坡在外交上可輕易低頭或捨棄原則,日後會指望新加坡同樣有妥協的餘地。

新加坡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於7月2日針對新加坡兩名資深外交官罕見地隔空掀起論戰發表看法時強調,新加坡這個彈丸之地之所以能在國際舞台上贏得尊重,就是因為從不以「小國」思維自認卑微。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與新加坡巡迴大使比拉哈里(Bilahari Kausikan)7月1號就新加坡作為小國應在大國面前有什麼樣的外交姿態意見分歧。馬凱碩在《海峽時報》前天刊登的一篇評論上,指新加坡應以中東國家與卡達斷交為前車之鑑,牢記「小國應有小國的作為」。

馬凱碩在文中說,卡達因為坐擁雄厚財力而「自以為可以充當中等強國,干涉境外事務」,並以為它和美國的密切關係會讓它無需承擔一切後果。他未對中東國家與卡達斷交所給出的原因置評,但強調卡達正是因為沒有遵守現實政治的叢林法則而招致惡果。

比拉哈里:馬凱碩觀點嚴重具誤導性

馬凱碩藉此評點新加坡外交團隊在南海課題上的言論不夠克制,並強調立場一致性和遵守原則固然重要,但新加坡外交不應只以這些見長。他說:「凡事都有正確的時機。大國爭得面紅耳赤之際並不一定是強調自己原則的最佳時間點。」

這個看法隨即遭比拉哈里指為「糊塗、虛假和著實危險」。他7月1號深夜通過臉書回應說,馬凱碩的觀點「嚴重具誤導性」,因此「即便是得罪老朋友也必須強烈反駁」。

比拉哈里說,馬凱碩說這是現實主義的考量,「但現實主義並不意味低聲下氣,冀望獲得大國的認可和垂青」。他對馬凱碩「主張附屬關係作為國家關係常態」感到失望和慚愧。

馬凱碩在文中也提到,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之所以敢於公開議論大國事務,沒有以小國領袖自居,是因為他在國際上獲得尊重。但隨著新加坡進入後李光耀時代,新加坡的外交行為也應顯著改變。

比拉哈里認為這不但是錯誤的觀點,也冒犯了李光耀的接班人和在李光耀團隊領導下獲益的新加坡人。

他指出,李光耀之所以贏得尊重,正是因為他和他的團隊並沒有對大國唯唯是諾。他們就事論事,也明確知道新加坡是彈丸之地,但他們從不受他人恐嚇,他們的外交作為有不被國家面積和地理條件局限。

曾在2011年到2015年間擔任外交部長的尚穆根昨天下午也指馬凱碩的言論「學識上有疏漏」。他說,李光耀並沒有提倡怯懦或「小國思維」的外交政策,新加坡因此在國際上贏得尊重。

尚穆根說,自己任內從沒有忘記新加坡是小國,能做的東西有限。「但我同樣知道,一旦你允許別人欺負你,你就會一直受欺負。」

「有些其他國家的外長在我們不答允他們的要求時用不同方式威脅我們,或語氣嚴厲。但就如我們所有外長所做的,我直視他們,告訴他們我們的立場不動搖。他們的態度過後就改變了。」

新加坡會廣結善緣,但友誼應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比拉哈里說:「我們當然認識到國家大小和權力不對稱的情況……但這不代表我們須向他國屈膝或接受附屬關係是國家關係的常態。」

葉光榮王景榮分別支持不同觀點

新加坡兩名前外交官的爭論引起學者和外交界廣泛關注,一些人認為馬凱碩製造了「小國應服從大國」的錯誤觀念,另一些則認為馬凱碩只是提醒小國應在外交上慎之又慎,無可厚非。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中南半島區域事務顧問葉光榮7月2日晚在個人臉書上貼文為馬凱碩辯解,並指巡迴大使比拉哈里的回應「誇大其詞、全無必要」。

葉光榮說,馬凱碩的論點不過是說小國不應以大國心態自恃,以及新加坡短期內不會再有一個像建國總理李光耀那樣的領導人。「他的主要觀點是,作為一個小國,我們應當心不要超荷。這樣的思路並沒有什麼錯誤或不敬的。」

不過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係研究院執行副主席及新加坡巡迴大使王景榮則指出,馬凱碩的文章仍製造了「小國應安分守己,如果阻礙到大國政治就不應該維護自身利益」的印象。

原標題:新加坡應對南中國海問題是否考慮周全?前外長與資深外交官罕見隔空大論戰

來源:聯合早報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55500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