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經濟面臨低潮,企業面臨困境,許多行業緊縮外國人的工作名額,外國員工面臨失業壓力,在這樣的環境下,能夠存留下來的,必定都是不簡單的。
一,在「不穩定」中追求「穩定」的新加坡ico
一早進辦公室,桌上已經放了一張新加坡國內稅務局(IRAS)的繳稅單,換算一下年收入與繳稅的比例大約就是收入之 10%左右,以這樣的數字,相對於台灣或者曾經待過的中國確實是低了很多。
回首闖蕩的來時路,在新加坡生活的最大的感受是節奏很快,這裡很容易感受到世界的衝擊,不到 2年的光陰,彷佛經歷了許多人事。
世界經濟放緩,連新加坡都不好過,尤其最近一年,新加坡經濟有明顯起落變化,一下子感覺變蕭條了,可是過段時間,街上的消費人潮回籠,又彷佛沒發生什麼事一樣。
其實目前,新加坡正值產業的轉型之際,不少公司準備用裁員、減薪來凍結人事預算。但是多數新加坡人,才不會乖乖等著自己被裁掉,知道公司前景堪憂、就紛紛跳槽到更好的機會去了!所以,儘管景氣不好,可是卻依舊有人事業高升。
另外,貧富差距甚大的新加坡,窮人固然不少,但還是有一大票願意花大把大把鈔票買房置產的人。其中最熱門的,無非就是從中國、馬來西亞開過來新加坡裕廊西地區的高鐵經濟區,帶動了新加坡欲發展的,第二大的中央商業圈(CBD)。
二,起跑點不同,新加坡公民無懼不景氣ico
以我家旁邊的正在蓋的私人公寓(condo)為例,在房市開盤當天,我驚呼怎麼大家抽籤喊價搶購千萬的豪宅公寓,誇張得就像搶購大白菜一樣,不仔細看還以為自己是在菜市場!
當天開發商見買氣如此的好,還順勢小漲一番!雖然,當下有那麼 1秒鐘,我認真思考自己是不是也乾脆來抓兩把白菜好了,但「外國人微收高額房屋稅」(15 % + 3 %的印花稅)的理智告訴我,最好不要隨便付這個冤枉錢。
尤其,當天在深入了解後發現,以新加坡人(公民)為例,他們若是買房需要 2成的現金首付,就有 1.5成可以用公積金來支付,連永久地契的私人公寓也不例外。天啊!光是這一點,就讓我覺得自己根本不是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
這也難怪即使在經濟低潮的時候,新加坡人依舊可以老神在在,大家似乎滿習慣這樣的高高低低、上上下下的壓力,習慣所有的日常在一種「不穩定」的狀態中牢牢抓住「穩定」的機會,繼續飛快前進。這就是常態、這就是日常,也是我在新加坡所經歷的生活節奏。
三,高薪資、高物價,花園城市變成壓力鍋?ico
國際資本造就房產榮景,卻無助於新加坡產業面臨的挑戰。
例如去年,國際油價大跌之後,全球的前 3大石油公司已約裁掉了 5萬多人,因為產能嚴重過剩,聽聞光是庫存就可以用到 2018年,現在就連在新加坡的石油公司總部、研發與生產中心,都裁掉部分人員。
繼而,再受中國經濟大幅放緩的衝擊,新加坡在骨牌效應下,一樣形成內憂外患,波及當地產業和外商公司。
好比說當地過高的物價,提高的營運、人事成本,都讓新加坡面臨無法抵擋,此外眼前崛起的東協各國(諸如經濟日益正成長的泰國、越南等)低成本、低物價的競爭,開始瓜分新加坡原本的優勢。
若再加上中國製造產業用低廉價格大量傾銷倒貨東南亞,銷售渠道被大量價廉的商品占據,新加坡製造業更面臨岌岌可危的困境。
當然,製造業向來不是新加坡的強項,它約只占新加坡 GDP的 20%左右(它的強項主要是在財務金融、跨國貿易、觀光服務、雙語教育等服務型的產業),但是,製造、出口的衰退,一樣會衝擊新加坡的就業和景氣。
這一點更能夠給中國很好的啟示:調漲勞工的基本薪資固然是好事,但是整體的投資環境沒有增強,市場行銷的渠道層面不夠寬廣。
又或轉型的腳步沒有跟上速度,即使強迫企業加薪也是無用,最有可能帶來的惡果就是把製造業逼向困境,帶來更多的失業。新加坡即是前車之鑑。
不過在新加坡,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政府官員在經濟議題上,並不會因為自己是執政黨而愛好顏面、粉飾太平,避諱談論國家經濟困境的事,反而更理性的「直視問題」所在。
當事情尚未發生前,往往已經精準的掌握市場的分析數據,甚至數次在公開演講、媒體場合直接向人民提出「柔性警示」要人民有充分的準備(不論在經濟轉型的低潮期、IS恐攻或者茲卡病毒上)。
所以,以今年來講,許多行業已經緊縮外國人的工作名額,對外招聘的名額明顯不如過去幾年(但是,熱門的 IT、金融科技、創新創業或者前瞻性技術則例外)。
如果我們還聽見有誰誰誰能擠上其中的名額來到新加坡工作,那真的是幸運中的幸運了!
四,當經濟低潮來臨之際,世界人才怎麼思考怎麼做?ico
在中國老一輩的人最常碎碎念的一句話是:「年輕人,一份工作要做久一點,不要動不動就換工作!」以前我對這句話深信不疑,但是在我離開中國後漸漸動搖了。
除非我們是公務員,否則以現在全球化的產業急速變遷的情況下,我們真的可以守著一份無法滿足生活開支、又沒有未來前景的職缺很久嗎?應該很難吧!
進入海外職場後,發現許多有能力的人,他們這樣做:他們守的不是一個位置,而是一份專業,在同一個領域中持續的累積、耕耘經驗,然後把「專業」變成「同心圓」一樣擴大、擴散出去,強化自我競爭力。
現在多數的公司發展,有它的壽命盛衰與周期,如果公司好的話,那當然很好;可是全球競爭,若是不好,難道要繼續守著那個「位置」一直到年老嗎?這樣做很危險,容易賠掉自己的職場生涯,因為不用等到老,早就被裁掉了。
一個地方再美好,都會有該說再見的時候。不要因為抗拒改變,而選擇逃進另一個安逸。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53604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