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6月13日報道 美媒稱,中國網際網路巨頭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暗示,該公司正考慮全面收購新加坡電子商務公司Lazada Group。
阿里巴巴去年以10億美元收購了這家公司的控股股權,目前持有Lazada的51%股權。
在杭州舉行的阿里巴巴投資者日第二天會議上,蔡崇信在談及併購策略時表示,公司青睞先持有某家公司的部分股權,以確保有能力將其全面整合進來。
他舉例稱,先觀察Lazada的管理團隊如何與阿里巴巴合作,然後再考慮採取下一步舉措從而進行全面收購。
資料圖:阿里巴巴標識
十二個月里,Michael多次飛往杭州,實地體驗學習,用一張張機票消弭和「阿里人」的距離。據說,孵化四年之久的項目成功被阿里巴巴接盤後,幾個創始人,平常嚴格苛刻的[大.B]oss們喜極而泣。之後,團隊中有人離開,也有人像Michael一樣選擇或被選擇留下。自然,留下不意味著固守不變。
去年美國東部夏令時4月12日01:55,即北京時間同日13:55,Business Wire(美國商業資訊網)刊出由杭州和新加坡發出的消息:阿里巴巴10億美金控股電商平台Lazada,將幫助阿里巴巴平台上的來自全世界的品牌商和經銷商,以及本土賣家觸達東南亞消費者。
該交易額創下當時中國電商海外投資的單筆記錄,而且標的也是全球巨頭尚未重視的半處女地,因而引發全世界範圍的關注,包括中國國內和東南亞地區,以及歐美和其他新興市場。不善於國際化的中國網際網路是成竹在胸還是青澀冒失?這筆錢花得值不值?一鏟挖下去能采出多大的金礦?
過去一年,雙方動作頻頻,更有意思的是,不斷進化的Lazada如同鲶魚一般攪動了整個東南亞電商市場,魚槽內的沙丁魚們開始呼吸、遊動,甚至吸引更大範圍內的玩家加入其中。
地頭蛇位置不保?
Lazada有「東南亞最大電商」之稱,覆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六大市場。但是,在電商滲透率只有1%的蠻荒之地,第一的城牆又有多高呢?
從交易公布爾日倒推,兩個月前,日本樂天宣布將關閉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B2B2C網站,並賣掉持有的泰國電商Tarad股份;上一年,Groupon退出菲律賓和泰國市場;再往前推兩年,亞馬遜砸下20億美元押寶印度,卻一直無暇分身鄰近的東南亞。
東南亞電商整體情況大致可類比五到十年前的中國,社會環境相對穩定,網際網路發展潛力大,但電子支付和物流等基礎設施缺位,市場尚待培育。樂天和Groupon因無法忍受長期的財報赤字而戰略轉移,即便習慣大手筆的貝索馬斯也敬而遠之。Lazada所屬的德國孵化器Rocket Internet向來高舉高打,靠7.1億美元、在同期姊妹項目中也遙遙領先的投入熬到最後。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如果沒有阿里巴巴接盤,連續虧損四年的Lazada也難以為繼。
不可否認,靠金錢堆砌的壁壘也易被更瘋狂的資本擊破。譬如,由東南亞最大科技初創公司、騰訊多次投資的Garena創立的Shopee,推出免佣金和物流補貼等優惠政策,上線第一年年化GMV衝到18億美元,對比之下,Lazada在去年3月公布的上一財年GMV為13億美元。
特別是阿里巴巴和Lazada的篤定,一定程度刺激了市場的信心和慾望。在當地政府也越發開放的背景下,國際資本紛紛湧入,不少從前忽視該地的矽谷、日韓以及國內風投為其發起單獨基金。本土創業者因此獲得了極大的成長機會,根據亞洲媒體Tech in Asia的統計,2016年東南亞創企融資金額達到歷史最高點26億美元,同比增長60%。
伴隨市場升溫,就連傳統保守的本土財團也想橫空插一腳。在Lazada售出之後,泰國零售巨頭中央集團(Central Group)收購其姊妹電商Zalora的越南、泰國業務,菲律賓知名家族財團Ayala買下當地分支49%的股份。
市場有太多未墾之地,拓荒者生生死死,誰能問鼎中原尚難見分曉。
中國影響在輻射
雖然東南亞地區與中國存在地緣血緣的接近性,但Rocket Internet自身以及向孵化項目傾注的文化是西方主導的:高管多有歐美商學院背景,強調執行力,節奏快,重視品牌管理。兩位稱其「死板,不懂變通」和「KPI嚴苛」,一位華人從業者稱「跟Lazada相比,阿里的人更接地氣一點」。
企業文化衝突和融合不可避免,兩地往返的Michael不過是小小的縮影。於是,競品們如春筍般成長時,早年跑馬圈地的Lazada似乎換了個姿勢:以Lazada決策層為起點,屬於阿里的經驗和哲學呈環狀向外擴散,輻射管理層、交易平台、賣家以及整個生態。
現在,儘管公開露面的高管依舊主要是白皮膚、藍眼睛,但中國的技術和運營思路已實實在在地滲入。東南亞電商平台處在粗放管理階段,前台流量資源變現不成熟,後台系統有待優化,直通車、皇冠、競價排名、生意參謀等精細化手段更是十分陌生。在過去一年,Lazada接入了阿里巴巴的大數據系統,升級後台,定期向賣家提供數據化分析;賣家也能在後台自主購買流量。新的一年,前端還將增加賣家資料信息區域,向顧客展示賣家的良好信譽,同時會推出產品組合及折扣。
聽,這像不像天貓?
(Lazada截圖)
(天貓截圖)
Lazada商家還被組織到杭州學習,參觀阿里巴巴企業園區、天貓品牌商、代運營商等,還上了兩門來自淘寶大學的課程:「『雙11』節的運作與分類規劃」和「在線客戶管理」。
以Lazada為橋樑,阿里的實操經驗和思想沉澱第一次得以系統化、規模化向海外傳播。去年5月阿里巴巴商學院啟動了首個國際項目——東協電商高級研究班,到總部遊學是課程的重要部分,雖舟車勞頓,但攔不住新加坡、泰國和馬來西亞都在培訓協議上籤了字。
東南亞商界乃至政界對阿里巴巴的興趣日益濃厚,引入外資、人才、科技和經驗,搞活本地經濟是政商名流共同的訴求。近來與馬雲會談的政要名單中至少涵蓋了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泰國總理巴育和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馬雲還受邀擔任印度尼西亞電商顧問,其在馬來西亞的一場演講門票售價高達10000林吉特(人民幣15532元),最低也要3000林吉特(人民幣4632元)。
跨境貿易的早春
中國製造物美價廉且品種豐富,東南亞電商市場覬覦已久,但二者的供需關係直到最近才有「打通任督二脈」的跡象。
Lazada從2015年起在華招商,而國內出口商出於投入成本、風險、市場體量等方面新興市場對於出口商的吸引力終歸不如歐美市場,如今似乎正在改善。
去年下半年阿里巴巴牽頭的Q-Rated出口項目第一次走通,為Lazada接入了一波供應鏈能力強、下游能力和經驗不足的商家。該項目主要協助商家入駐Lazada等海外平台,ESG等第三方服務機構提供海外運營、物流、支付、營銷等解決方案,阿里聯手德國萊茵TUV使用一套自創的質量標準體系提供質檢服務。
Lazada原本定位為「東南亞版亞馬遜」,承襲重產品、輕店鋪的路徑,從2015年開始逐漸提升品牌重度,天貓的品牌正是原本招商團隊嚮往但難以撬動的資源。今年春節,Lazada在馬來西亞站開設了定位類似天貓旗艦店的「東方館」,專門為中國品牌提供購買入口和展示空間。集中亮相的品牌中不乏森馬、駱駝、小狗電器等熟面孔,阿里巴巴的背書無疑為其跨出這步打下強心劑。當中不少去年下半年才入駐,一位品牌CEO連Lazada名字發音都不甚清楚。森馬和駱駝對銷售情況表示了肯定,前者運營2個月月入20萬元,後者5個月時月入10萬美元。品牌商們普遍認為,雖然東南亞市場的利潤空間普遍不如歐美,而且目前未到爆發當口,但市場潛力巨大,值得投入。
中國賣家、品牌、生產力的出海,不單單補充了Lazada平台的貨品資源,也解決了阿里巴巴本身的一塊心病。3月,Lazada新加坡站推出淘寶精選板塊,這是其時隔四年再登獅城。
2013年阿里設立的淘寶東南亞站,曾在新加坡做了大量地推,次年阿里巴巴還入股當地物流巨頭新加坡郵政,但受語言限制始終未走出新移民的小圈子,反而是本土淘寶代溝活得風生水起,網站後該站點銷聲匿跡。此次,下單、支付、物流通道都經過優化適配,最重要的是,40萬商品資源全部被翻譯為英文。
(網上流傳的截圖。如今sea.taoao.com域名已失效,直接跳轉淘寶海外全球站)
不久後發現,淘寶「真身」來了之後,當地海淘鼻祖ezbuy轉型為第三方電商平台,並走上了入華招商的路。Ezbuy的知難而退,可以看做Lazada和阿里巴巴資源互補、打出連環拳所產生的有力效果。更進一步,從代溝到電商平台,轉型方向也暗示當地電商環境的優化,以及兩地跨境電商的巨大潛力。
馬雲倡導的eWTP(Electronic World Trade Platform電子世界貿易平台)在馬來西亞落地,根據公告,菜鳥網絡和lazada將牽頭在吉隆坡國際機場打造一個國際超級物流樞紐,為馬來西亞中小企業跨境貿易提供物流、倉儲、通關、貿易、金融等一系列供應鏈設施和商業服務;探索跨境電子商務貿易新規則,提供「一站式」外貿綜合服務,幫助中小企業更方便、高效地進行貿易。
此刻遠非爆發點,未來還有更多金礦可以挖。
浪潮
阿里巴巴收購Lazada一周年,雙方沒有公開紀念活動,但外媒再次傳回一條消息:螞蟻金服與印度尼西亞媒體和網際網路巨頭Emtek達成合作。這是一年中繼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之後螞蟻金服在東南亞落地的第四個國家,與在其他國家關注中國海外遊客不同,通過與本土企業合作服務於當地人。
除了螞蟻金服,阿里巴巴旗下的UC也在深鑽東南亞市場。根據上月發布的數據,UC News在印度尼西亞擁有逾2000萬月活用戶,2月日均PV超4500萬,還推出自媒體獎勵計劃提倡內容創業。
經過一年,Lazada脫離跑馬圈地的創企形象,阿里巴巴似乎也不再是那個格格不入的外來者,但這條拓荒路註定坎坷。美圖投資的Migme使其去年損失4509萬元,唯品會2013年戰略投資的Ensogo去年停牌退市,關停主營業務電商,Groupon又退出了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但是,Groupon被本土企業接手,亞馬遜被爆料在籌備進入新加坡,京東印度尼西亞今年要新建更多的倉庫……
新面孔也誕生、湧入、崛起,浪潮湧動,魚槽里越發生機勃勃。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535032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