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新加坡回來不久!這個問題我來答!誰都不要跟我搶!
由於我們公司今年8月要進入新加坡市場了,前陣子派我過去待了一周,走訪了一些本地的網際網路公司,和他們的技術負責人、HR、程式設計師們聊了聊。
去新加坡前,我對這個國家的網際網路行業一無所知,只是經常聽我司boss@賈智凡 念叨:新加坡網際網路發展潛力大啊,是好幾年前的中國啊,程式設計師在那邊要多搶手有多搶手啊balabala之類的。
於是我兩手空空地去了,乾貨滿滿地回了。採訪資料太多,能整理多少是多少吧,先簡單介紹下新加坡,做個背景科普。
(不好意思這裡插一句:最近太多人私信問我怎麼去新加坡,讓我給意見或幫他們推薦職位了。這裡統一回復一下:我的職業不是獵頭,我們公司也不是獵頭公司,而是一個用新穎模式幫助2年以上資深網際網路人找到更好機會的平台。如果你確定想去新加坡工作,而不是隨口問問,可以直接使用我們公司的新加坡網站申請那邊的機會:Discover your best future ,審核通過了自然有職業顧問解決你想諮詢的一切問題。如果還不確定自己是否要去新加坡,只是感興趣階段,請繼續看下去...)
新加坡是東南亞上的一個島國,與印度尼西亞相望,與馬來西亞、印度、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國為鄰。713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著553萬居民,雖然人口數量和土地面積不能和大多數東南亞國家同日而語,但其經濟發展水平、網際網路普及率、智慧型手機普及率卻是整個東南亞地區的NO.1。
東南亞市場
雖然新加坡國土面積僅是北京的1/23,人口是北京的1/4,但作為連接全球一半人口的十字路口,其天然的地理優勢使許多國際巨頭視其為撬動東南亞市場的入口。
谷歌在新加坡組建工程中心時就曾說過:新加坡是最能給網際網路帶來「新的十億用戶」的國家。
東南亞人口眾多,單單印度尼西亞就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國和第十六大經濟體,但由於其經濟水平和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普及率卻普遍較低,作為「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網際網路普及率全球第一的新加坡,自然就成了國際巨頭們開發東南亞市場的跳板。它們把亞洲總部設立在新加坡,力求在有無限發展潛力的東南亞市場分一杯羹。
「近幾年,很多類似Google、Facebook的國外網際網路巨頭,開始紛紛在新加坡收購本地公司、建立技術中心,雖然不是核心技術團隊,但是他們都在新加坡積極地投資。」新加坡忍者物流公司Ninja Van 的 CTO Shaun 告訴我。
正是因為新加坡市場體量太小,又背負了發展東南亞市場的使命,大部分想要發展壯大的本地網際網路企業,只能尋求向外發展。
「在新加坡創業不難,只要有好的idea政府就會支持,但是想活下去卻極其困難。因為新加坡市場太小,養不活一家企業,公司想要長遠發展就必須去其他國家發展業務。但不同國家文化、宗教、語言的不同,又會讓業務發展遇到重重阻礙。」這是Garena實驗室的副總裁葉群峰說的。
2012以前的東南亞,由於網際網路的普及率太低,一直沒能得到海外重視。
這幾年得益於廉價智慧型手機和移動互聯的發展,東南亞地區的網際網路滲透率已經超出了許多人的想像。對比2015年中國和東南亞的網際網路普及率會發現,2015年,許多東南亞國家的網際網路普及率甚至超過了中國。
雖然印度尼西亞只有20%的人口擁有銀行帳戶,但是許多印度尼西亞人擁有不止一部手機,手機普及率達到130%。
「東南亞這幾年的智慧型手機普及速度很快,但仍和國內有5-8年差距。現在東南亞手機市場平均每年約70-80%的增長量,前幾年甚至達到200%、300%的增長。」Garena的葉群峰告訴我。
2015年,東南亞地區的app安裝率為47%,其中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是主要安裝地區,在這些國家,願意並渴望使用app應用的人在逐漸增多。
和已經成熟的國內網際網路市場相比,現在的東南亞顯然存在更多等待挖掘的機會。
投資環境
下面是我在國外網站CrunchBase統計出的「新加坡創業公司增長趨勢圖」。從中可以看出,2009年以來,新加坡的創業公司數量呈逐年增長趨勢,2013年最多時可達134家。雖然這個數量和全民創業的中國無法相提並論,但對人口數量僅是北京市1/4的新加坡來說,已是不小的數字。
新加坡的人口數量決定了它的市場體量。因此前幾年投資市場並不繁榮,起初大部分創業項目都靠政府投資。後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公司發展起來走向東南亞市場,越來越多本地和海外投資機構看到新的商機,紛紛來到新加坡,對當地企業進行投資。
比如,矽谷創投巨擘紅杉資本從去年起開始從新加坡直接對東南亞進行投資,這家公司投資了移動交易平台Carousell和房地產搜索網站http://99.co等幾家當地公司;日本電商巨頭樂天和中國的阿里巴巴等亞洲企業也紛紛進入新加坡市場。
據科技媒體e27上的作者Zach Tan 統計,2014年,新加坡有62家移動、網絡、軟體領域的創業公司獲得了來自73家投資機構共6034萬美金的投資。
從上圖可以看出,在2014年拿到融資的這62家公司中,兩極分化比較嚴重,融資金額小於100萬美金的公司占據大多數,而融資金額在千萬美金以上的公司只有五家:Grabtaxi、iCarsClub、Redmart、Myrepublic、Adnear,它們一共融資4958萬美金,占據所有公司融資總額的82%。
據統計,在2014年參與投資的73家投資機構中,85%的投資機構投資了種子到B輪的公司。
當然,這是2014年的情況,從去年開始,新加坡就有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獲得千萬美金甚至億萬美金的融資,比如我此次走訪的公司 Ninja van 和 Garena 就都於今年4月分別獲得了3000萬美金的B輪融資和1.7億美金的D輪融資。
一方面,越多越多海外資金湧入新加坡市場,另一方面,各領域市場競爭並不激烈的新加坡很容易在發展初期培養出一批東南亞巨頭企業來,這些公司讓投資者看到了希望,使新加坡的可持續投資成為可能。比如,2014年,全球科技企業孵化器Rocket Internet在新加坡扶持的兩家大型電子商務初創公司Lazada和Zalora,營收都超過1億美元。
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投資市場,和創業項目同質化已經非常嚴重的中國相比,屬於新加坡的創業黃金時代,才剛剛開始。
政府扶持
我深深地覺得,新加坡這幾年網際網路環境越來越好,一半功勞要歸功於新加坡政府!因為政府幾乎把創業公司初期會面臨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
下面看看別人家的政府是怎麼做的!
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碎後,新加坡政府意識到僅僅引進大型跨國外資企業發展經濟遠遠不夠,於是從教育機構開始,到處開設各種「創業中心」,對創業項目給予補貼和稅收減免。比如從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清華大學共同研發的政府項目中孵化出來的視覺搜索公司ViSenze,創業初期就得到了50萬新元的政府支持。
此外,新加坡政府還對中小企業設有3年免稅政策,並報銷40%公司用於提高生產力的資產投入,比如電腦,印表機等設備的費用。這一系列舉措都為新加坡的創業公司及中小企業免去了創業初期的資金煩惱,使得企業能夠快速發展。
而這僅僅是政府支持創業公司最直接明顯的方式,除此之外,政府還建立了一個被稱作「新加坡矽谷」的創新工廠,以廉價的租金為初創公司提供辦公場所。
這次我走訪的其中一家公司ViSenze就在這個名為Blk71的創新工廠里辦公。在一群五顏六色的廠房式建築里,入駐了250家公司和30個孵化器和投資者。
人才供不應求
2000年,世界上最好的offer來自微軟,在中國網際網路興起之際,本就稀少的技術人才都紛紛流向了微軟、IBM等知名外企,剛成立不久的阿里巴巴甚至連本科生都招不到。
新加坡現在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根據Compass2015年發布的全球20大創業聖地的各項指標來看,排名第十的新加坡在創業氛圍、資本基礎、市場範圍等方面都能夠進入前十陣營,唯獨在人才基礎上排在了末位。
Garena是新加坡最大的網際網路公司之一,但是從創立之初直到現在都面臨招不到人的問題。
「我2010年加入Garena,那時公司剛成立一年,一共就二三十人,和國內的許多小型創業公司一樣,面臨著招不到優秀人才的難題。那時候,新加坡的一流人才去美國,二流人才去銀行或投行,剩下的一些人滿足不了我們的招聘要求。所以創業初期,我們的大部分員工都是從國內招來的Garena在新加坡本地招的員工,大部分都是從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最好的大學)過來的。早期招不到人時,CEO甚至會去大學一間間教室敲門,請教授給Garena推薦優秀的學生。」
這是Garena副總裁葉群峰的原話。
我拍的Garena辦公室
現在,Garena雖然已成為一家員工數達到5000+人、業務範圍覆蓋7個國家、估值達37.5億美金的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卻依然面臨著招不到人的難題。
一方面,新加坡沒有培養網際網路人才的環境,再加上這幾年Google、Facebook等國際巨頭紛紛在新加坡建立技術中心,在本就人才稀缺的本地市場和Garena展開了人才爭奪戰。
另一方面,Garena對人才的要求極高,無論人才多麼難招,也從未放低過招聘標準。在Garena,新加坡本地大學的畢業生CAP一般都在4.5分以上,而國內BAT過去的程式設計師一般都是騰訊3.2-3.3,百度T6-T8左右級別。因此,Garena不得不大量引入海外人才,來支撐公司高速發展中的用人需求。
據Garena的HR透露,Garena的目標是打造一個300人左右的全亞洲最棒的研發團隊,目前研發團隊已有160人左右,今年在國內的招聘計劃無上限。
所以,新加坡真的特別特別特別缺經驗豐富的技術人才!從國內BAT過去的一般待遇都不差,但問題就是很多人嫌新加坡太遠了不願意去,還有很多自己想去家裡人不讓去的。
聽 Garena 的葉群峰說,他們以前給國內的幾個程式設計師offer都談好了,結果一個是被爸爸連夜坐火車趕到北京阻止了,一個家裡老媽以斷絕母女關係要挾著死活不同意...
so...
暫時先寫到這裡吧,還有好多資料沒整理,後面慢慢補充。
總之,我個人感受是:新加坡是個好地方,網際網路競爭沒國內那麼激烈,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有經驗的程式設計師在那裡找工作比國內容易,因為新加坡實在是太缺人了。
最後放一張我拍的新加坡夜景:
===========8.18更新===========
謝謝大家的熱情點贊~
拖了好久終於抽空來更新新加坡網際網路公司的工作環境和薪酬/社會福利。
關於新加坡公司的工作環境,可以去我的另一篇回答里看:新加坡有什麼靠譜的網際網路公司? - 林安的回答
這裡主要說下工作方式、薪酬/社會福利和中國程式設計師在那邊的生活問題。
工作方式
和國內許多動不動996的網際網路公司相比,新加坡的程式設計師們相對壓力小一些。大部分新加坡網際網路公司的工作時間是9:30-18:30,程式設計師們一般19:00-20:00之間下班,工作以結果為導向,不倡導加班文化,也不設死板的考勤制度和KPI,做不完的工作可以帶回家做。
同時在管理制度上,比較開放扁平,即使是Garena這種5000+人的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內部也沒有BAT那種嚴格的等級劃分,如果很在意等級的人會不適應這種扁平式的管理方式。
而在新加坡本地的一家網際網路物流公司Ninja Van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許多年輕員工在領導著比他們工作經驗更豐富的人。關於這點,CTO Shaun 的說法是:「我們是一個按能力來決定職位的公司,只要你能完成任務、解決問題我們就會用你。」
Shaun非常願意給工程師們自由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這對於那些真正想要學習新東西的工程師非常有益。
「我們還在一個可以有很多試驗空間的階段,如果你問我大部分工程師喜歡做什麼,我會說是探索新技術。Ninja Van跟很多公司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我們會給你探索新事物的空間。當然,前提條件是你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並願意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是CTO Shaun告訴我的。
薪酬福利
新加坡的薪資構成基本採取12薪制,部分公司年底有1-2個月的花紅,一些初創企業還會提供期權,比如前面提到的Ninja Van。
大部分網際網路企業給本地應屆生開出的工資在4000+新幣左右(約20000RMB),給國內有2年以上工作經驗的程式設計師開出的薪資在4000新幣到10000新幣之間(約20000RMB-50000RMB),具體金額視個人情況而定。
但是在新加坡工作繳納的個人所得稅極低,一般在0%-20%之間,大部分情況下稅收是低於10%的(對比國內3%-45%),所以相同數目的工資,新加坡拿到手的金額會多一些。
在保險和公積金方面,大部分企業都提供基本的醫療保險(如住院險、門診費等),公積金目前只為新加坡永久居民(PR)和新加坡公民提供。
年假方面,大部分企業的帶薪年假都是14天,此外還有11天的法定節假日,而國內BAT如百度等公司的帶薪年假最長也只有15天,還只對工齡滿20年的員工適用。
這是新加坡今年的法定節假日,大家可以自己看看。
簽證方面,一般新加坡公司會幫忙辦好,並幫助有家屬的員工申請家屬准證。像Garena不僅積極幫助員工申請移民機會,還報銷第一次去新加坡的機票費用,並幫助員工在本地找好住宿,免去了剛去新加坡時找房子的煩惱(但房租還是要自己交的)。
此外,幾乎每家公司都提供無限量零食,並有不定期團建活動,比如Garena免費提供工作日的晚餐和新加坡各大旅遊景點的折扣門票,Visenze會包遊艇帶員工出去玩,Ninja Van也會經常組織BBQ等等。
社會福利/程式設計師生活狀態
社會福利和生活狀態這塊,由於我為我們公司的公眾號寫的文章里描述得很詳細,就直接當搬運工了。如有信息錯誤處,歡迎指出!
首先,我們先科普一下新加坡工作簽證的申請條件:
新加坡的工作簽證主要有三種:EP、SP、WP。國內有2年以上工作經驗的網際網路人大部分申請EP簽證的比較多。
EP(高級准證)簽證適用於每月基本工資高於3300新幣,並且持有認可的學位、專業資格或專業技能的外國人。(但事實上,3300新幣更多針對畢業於新加坡的外國學生,從國外直接過去的外國人基本工資至少要4500新幣才可以)該簽證可以直接申請綠卡成為新加坡永久居民(PR),也可以帶家屬一起申請。其中,5000新幣薪水以上才能申請家屬准證(DP);10000新幣薪水以上才可申請父母長期探訪准證(LTVP)。
一般情況下拿到EP,月薪5000新幣以上,在新加坡工作三到五年申請PR成功率比較高。這次採訪的幾名中國程式設計師大部分都拿的EP,少數人已經成為了新加坡永久居民(PR)。
在新加坡工作和生活,享受的社會福利優勢基本按照公民>永久居民>EP/SP的順序排列,下面我就從醫療、教育、住宿、旅遊等多方面逐一分析新加坡的生活環境。
醫療:
新加坡是一個人均壽命比較高的國家,政府在醫療上採取「花小錢辦大事」的政策,在健康醫療方面花的錢非常少(占GDP的4%),卻能覆蓋絕大多數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
新加坡的醫療保障有三塊,可以分為個人、公司和國家,「個人」指自己花錢買醫療保險,「公司」指作為公司福利提供給員工,「國家」指公積金里的健康戶頭:
國家: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可加入健保雙全計劃。保費從每個人公積金的醫療帳戶里扣,是比較基礎的住院保險,可以報銷部分住院帳單。
公司:公司給員工購買集體保險,可以保員工住院手術部分費用,感冒發燒看門診都可以報銷。
個人:自己找保險公司購買商業保險中的住院保險,可以提供私人醫院單人間住院帳單100%報銷的保障,一年理賠上限60萬新幣,終身沒有上限;如果住政府醫院還有150新幣或250新幣/天的住院津貼。
此外,新加坡醫院的服務態度和醫療效率比國內大多數醫院高。在彭博社2014年做的世界各國醫療效率排名表中,新加坡位列第一。
ViSenze的徐帆已經在新加坡工作了四年,目前是新加坡永久居民,他的兩個孩子一個在上海出生,一個在新加坡出生。
「老大在上海出生時,在選擇醫院上會受戶口區域的限制。而新加坡醫院雖然收費上貴很多,但是幾乎沒有什麼選擇上的限制,服務也比國內醫院好很多。」徐帆說。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53315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