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新加坡,很多人印象最深的是——「小而美的花園之國」。其實,除了環境優美,這個面積只有600多平方公里的彈丸小國還擁有更多的光環:
經濟發達,失業率低;
雙語教學,教育一流;
社會安定,犯罪率低;
移民政策寬鬆……
小而美的新加坡到底做對了什麼?
曾經是「全東南亞人渣」的「公共下水道」
在政治制度史上,城邦是個獨特的存在。無論是雅典、斯巴達這樣的古代城邦,還是佛羅倫斯、威尼斯這樣的中古城邦,它們留存於世的器物、制度與理念往往是後人發掘的結果。活著的城邦屈指可數,新加坡或許是其中尤為引人注意的一個。
這個蕞爾小邦,面積僅七百多平方公里,比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小,卻扼守馬六甲海峽的咽喉要地,北瞰馬來兩大半島,南瞻印尼兩大半島。這無與倫比的戰略位置,使之成為魏源所說的「英倫蠻族」崛起後遍布世界的一個據點,成為英帝國的「東方直布羅陀」、與中華帝國貿易的中轉站、「世界貿易的第二門戶」及其海峽殖民地的行政與商業中樞。
這塊殖民地的存在主要是作為英帝國向遠東擴張的節點,其自身的發展並不受重視。在漫長的十九世紀,英國把印度、澳大利亞、馬來半島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的罪犯流放至此,使之成為擠滿「全東南亞人渣」的「公共下水道」,持槍匪徒和街頭黑幫橫行無忌,就像一個「東方芝加哥」,一個如同巴西里約熱內盧的「罪惡之城」。
新加坡變成當今充滿活力的自由港和世人矚目的現代城邦,是東南亞地區「去殖民化」歷史進程的產物。
從彈丸小國到「東方威尼斯」
1965年獨立之初,與同處中國大陸正南方的緬甸、寮國、泰國、越南、菲律賓、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相比,新加坡地最寡、力最弱,以華人為多數的種族結構最獨特,資源最匱乏,安全環境也最脆弱。當時的新加坡人口不足兩百萬,僅相當於阿爾巴尼亞、宏都拉斯、巴布亞紐幾內亞、黎巴嫩、巴拉圭、尼加拉瓜、牙買加、土庫曼、多哥、利比亞等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條件也與之接近。
五十年後,新加坡人口增至五百五十多萬,相當於尼加拉瓜、丹麥、吉爾吉斯坦、芬蘭、斯洛伐克、土庫曼、挪威等國,但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卻遠遠超過它們,躍升至第一世界,2015年在全世界範圍內只低於五個國家:盧森堡、瑞士、卡達、挪威、美國。
不僅如此,在這五十餘年間,新加坡歷經「自治」、聯邦、獨立建國等劇烈的政治變化,在冷戰交匯、帝國角逐的艱難時世中建國,在百廢待興、強鄰環伺的內外交困中立國,將四分五裂、各自為戰的斷裂社會發展為多元一體、團結和諧的有序社會,從危機四伏、搖搖欲墜的蕞爾小邦發展為政治清明、安定有序的現代城邦,直至東南亞地區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被稱為「東方威尼斯」、「東方瑞士」。
新加坡何以在錯綜複雜的內外局勢下避免政治衰敗,建立並保持良好的政治、經濟、社會秩序,這個「新加坡的故事」講法各異,比如「西方殖民者的故事」,「新加坡人民的故事」,本書將嘗試另一種講法,即「國家基本制度建構的故事」。

新加坡到底做對了什麼?
即使不喜歡新加坡政治體制的人,也不得不承認它的治理水平相當高。這與它的規模較小是否有關呢?
當然有關。治理的難易明顯與政治實體的規模相關。人口越多,其內部越可能存在種族、民族、宗教、語言、文化、經濟等種種差異;領土越廣闊,提供公共物品(如邊遠地區教育、醫療、交通等)的單位成本越高,協調各級政府行動的難度更大。大國政府花更多的錢,卻可能依然必須時時面對「眾口難調」、「群龍治水」的困局。
中國人口相當於歐盟28國、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的總和。如果說治理歐盟各國、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中的任何一個都充滿挑戰的話,那麼治理中國的難度恐怕是治理這31個國家的總和,豈是治理一個小小新加坡所能比擬的?難怪一位美國法學教授第一次到中國時發出這樣的感嘆:「這麼大的國家,如此廣闊的疆域、如此多樣的人口!真想不出治理它該有多難」。
不過,說規模小比較容易治理,這並不意味著規模小的國家都治理得很好。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有一本書風靡全球,題為《小的是美好的》。但在現實中,小的卻不一定是美好的。美國有個機構每年公布「失敗國家」(或「脆弱國家」)指數,2016年最脆弱的五十個國家中,有十個規模比新加坡還小;而新加坡則屬於最成功的國家之一,排名在美國、法國、日本之前。這說明,新加坡做得好不僅僅是因為它小,它還一定是做對了某些事。
那麼,新加坡到底做對了什麼呢?
新加坡在國家基本制度建設方面成就斐然,實現了「小國大治」。所謂國家基本制度,是指為了實現「良治」,任何一個政治體制都必須建立的基本制度框架,它是現代國家的「地基」。通過對各國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教訓的比較與梳理,我們認為,現代社會的「地基」由八大板塊構成,即維護國家安全與公共秩序的強制機制;動員與調度社會資源的汲取機制;培育與鞏固國家認同和社會核心價值的濡化機制;在數據與人、財、物之間建立對應關係的認證機制;維護經濟與社會生活秩序的監管機制;確保國家機構內部的控制、監督與協調的統領機制;維護社會分配正義的再分配機制;將民眾參與納入制度化管道並協調不同利益的吸納整合機制。
我們和一些合作夥伴曾長期研究中國的國家基本制度建設,出版過大量論文與專著。在研究中,我們最深的感觸是,中國太大,情況太複雜,無論建立哪一種機制,強制、汲取、濡化、認證也好,監管、統領、再分配、吸納整合也好,都十分艱難。過去幾十年間,中國在國家基本制度建設方面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存在的問題依然十分嚴峻,新的挑戰不斷出現。這恐怕就是「大有大的難處」。
由於規模小得多,新加坡在八大機制建設方面走在了中國與其它許多國家前面。這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借卡贊斯坦的話說,新加坡這方面的經驗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樣板。這就是我們為中國讀者寫這本書的初衷。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52496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