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不包括食物開銷 3.6%重病國人醫藥費 占總開支四分一

俊豪| 2017-05-10| 檢舉

研究:不包括食物開銷 3.6%重病國人醫藥費 占總開支四分一

本地研究顯示,罹患重病的國人當中,有3.6%在患病後一年內的醫藥費,在非食物總開支中所占比率超過25%。

展開研究的新加坡管理大學老齡化經濟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on the Economics of Ageing)研究員形容這個比率為「超額醫療費用」(catastrophic health expenditure),但他們同時指出,若與其他國家地區相比,我國的比率其實不算高。

中心引述一份2007年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超額醫療費用」的比率在印度達10.72%、在中國是5.92%、韓國是5.31%、台灣是4.63%,而比率比我國低的國家地區是香港(3.36%)、泰國(2.93%)和馬來西亞(2.13%)。

不過研究員強調,這項本地研究計算的醫藥費包括病患可動用的保健儲蓄金額,因此國人實際上須自掏腰包支付的醫藥費所占比率其實更低。

此外,不同國家的護理和醫藥費經濟援助體制有所不同,因此不是對等的比較。

慢性病患者求醫次數更多

新大於2014年成立老齡化經濟研究中心這個智庫,專門研究年長國人的財務規劃習慣與經濟情況等,包括每月對8000多名年齡介於50歲至70歲夫婦和單身國人進行調查。

研究員也發現,65歲至70歲的年長者每月到診所或醫院求醫的次數比50歲至54歲者多11%,但有兩種或更多慢性疾病的患者,求醫次數比只患一種或沒有任何慢性疾病者多出24%。

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兼新大經濟系客座教授里瑪(Rhema Vaithianathan)說:「舉例來說,沒有慢性疾病的70歲者,看病次數遠遠低於已有一個慢性疾病的50歲者。這顯示,人口老齡化不是社會面對的最大挑戰,挑戰在於人們是否過得健康。」

研究也發現,男性國人若患病,已有工作的妻子普遍上會從事更多兼職工,或工作更長時間,以彌補家庭收入上的損失。家庭主婦則沒有重返勞動市場的跡象。

另一方面,患病女性的丈夫則沒有同樣身兼多職填補家庭收入的舉動。

里瑪認為,這凸顯所有醫療護理體制面對的一大挑戰,也就是在人們患病時,除了協助人們應付醫藥費開支,也得考慮到如何幫助他們應付家庭收入上的損失,但又不至於提供過多援助,以致病患沒有重返職場的動力。

研究員也問受訪者對於自己填寫醫藥表格是否有信心、是否難以理解手中資料而無法清楚了解自己的病況,以及是否需要家人、醫院或診所員工,或其看護者幫忙閱讀,才能了解自己病歷以及相關資料等。

研究員說,這是測試國人的醫療知識(health literacy)程度,而結果顯示,程度較差者在患心臟病、癌症或中風等嚴重疾病後,自我評估時會認為自己的健康恢復得較慢。

里瑪說,這顯示醫療機構有必要以病患熟悉的語文,為他們提供資料,助病患更快康復。

研究員也調查受訪者的飲食習慣,並發現受教育程度無論高低,國人都常到小販中心用餐,但選擇到西式快餐店用餐或打包這類食物的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

里瑪說:「之前有不少針對小販食物健康與否的關注和輿論,但隨著新加坡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這個研究結果可能意味著我們也應多關注西式快餐的營養價值。」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50011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