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下午,新加坡人力部部長林瑞生,
忽然發布了一個驚人消息:有500個EP的申請,直接被「斃」掉了。
這可是件大事!
難道經濟已經惡化到這種地步,連沒有Quota(配額)限制的EP,都被拒了那麼多?
安啦!其實這次大規模的EP被拒,真不關經濟的事。
根本原因只是申請EP的公司,沒有按規定進行一個步驟,
所以有多達250家公司,
已被華麗麗列上人力部的「觀察名單」,更有50家公司屢教不改。
終於他們吃苦頭了,至少有500份EP的申請,以失敗而告終!
部長還披露了更多信息
這些違規公司主要是科技通訊類,
金融保險類以及專業服務行業
(專家指點:
這三個行業,新加坡人比較願意做,所以政府比較關注;
對於那些比較難請到本地人的公司,政府現在還是網開一面,沒有嚴格核查。)
只要企業聘用的本地員工比例比同行來得低,
這些企業就可能會被列入
「公平考量框架(Fair Consideration Framework)」觀察名單,
這就意味著一個警告:
僱主沒有認真考慮新加坡本地求職者(指新加坡公民和PR)的需求,對他們不公平,要小心了!
什麼是「公平考量框架」?
我們放在一邊,
先揭曉大家最關心的答案:
要在新加坡申請EP,必須先在Job Bank登足廣告14天,
只有到期後沒有本地人應聘,才被允許開放給外國人申請。
求助帖
我的EP被MOM拒了,
拒的原因剛剛公司告知是沒有在政府jobbanks(那個只提供local和PR找工作的渠道)
打至少14天的廣告。現在很著急,
因為我所有東西都定好了,新房子的押金都交了。」
那什麼是Job Bank(工作銀行)?官網介紹是這樣的:
Jobs Bank, administered by the Workforce Singapore (WSG),
is a free service provided to all Singapore-registered companies
and local individuals (Singapore Citizens and Singapore Permanent Residents).
It helps to facilitate online job matching between
local job seekers and employers. It is a self-help
platform and will also support WSG's career services and allow
WSG to reach out to a wider pool of
local job seekers beyond its career centres.
中文大意就是:
隸屬於新加坡勞動力局的工作銀行,
是為在新加坡註冊的企業與本地人(包含新加坡公民與PR)提供的一項免費服務,
可以幫助企業與當地求職者的互相匹配。
這個自助平台也能幫助勞動力局推廣職業服務,以便尋找到更多的本地求職人才。
JobsBank網頁長這樣,右上角數據顯示有65668個職位空缺
說到這裡,上面那個拗口的「公平考量框架」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有意雇用外籍專業人士的僱主,必須證明他們已嘗試招聘新加坡人,
但一段時日內一直不成功,才能獲准聘用外籍雇員。
說白了,就是先要招一輪本地人,才能招聘外國人。
EP申請時僱主需要填的信息
想要申請EP的僱主,如果以上答案是否定的,就需要反省了,否則很有可能「光榮」進入上面所說的觀察名單。
知道有人會噴----職位先留給本地人,這種做法叫公平嗎?我們特意去查了其它國家在這方面的做法:
以英國為例,在2012年取消了
「畢業工作簽證(允許留學生畢業後有兩年的時間在英國本土求職就業)」,
為的就是保護本地的就業市場;同時也改革了雅思考試,
抬高了留學門檻,也為防止本土低端勞動力市場受到衝擊。
儘管此舉遭受英國部分本土人士的非議,
但英國保護本地就業市場的態度,還是非常明確與強硬的。
英國政府也同樣限制非歐盟移民的就業選擇,比方說高級護工、
管道電焊工、專業切肉工和剪羊毛工等工種,將不再面向歐盟以外的技術勞工開放。
無獨有偶,美國也有類似的政策:
如果銀行正在接受政府金融救援資金,
那麼他們雇用外國員工就會受到限制。目前已有300多家美國銀行「中槍」。
根據這份議案,需要增加雇員的銀行必須優先考慮雇用美國人,
之後才能考慮雇用外國人;銀行若為外國雇員申請簽證,
之前三個月和之後三個月均不得辭退或替換美國員工。
2016年8月,澳洲衛生部也提出了一項頗有爭議的提案,
規定海外受訓的醫師將無法再獲得赴澳工作的簽證。
可見,這種「公平考量框架」,
甭管你覺得合不合理,其實也是國際大勢所趨。
說回本地,其實新加坡實行「公平考量框架」,只有區區3年時間。
自從人力部在2013年9月發布消息後,直到2014年的8月1日,才開始正式投入使用。
不負責任地推測一下,這或許和2011年的大選,
人民行動黨因沒有傾聽選民關於在工作中遭受不公平對待,
不少職位都給了外國人的呼聲,導致得票支持率比較低,
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才出台相關規定?
說起違規公司被列入「觀察名單」,
其實也是新加坡政府部門在危機管理上的一種普遍做法。
比方說,要是你有興趣登陸新加坡交易所網站,
查看上面所列的主板掛牌公司,就能看到有些名字的旁邊有「^」標記,
就代表它在觀察名單(Watch-List),
那意味著它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狀況,
或許是財務表現不理想、或許是低過一定的交易價。
列入「觀察名單」的上市公司名,一目了然
當然,如果這些違規企業聽得進勸告願意改善的話,
接受TAFEP(勞資政公平與良好僱傭聯盟)為期6個月的審核和幫助的話,
就可以從觀察名單中自動被移除的。相比生僻的TAFEP,
估計大家對下面這個搬演畫面的印象,還更深刻些。
TAFEP首頁
如果企業在被列入觀察名單後,依舊一意孤行的話,
抱歉那就「敬酒不吃吃罰酒」了,直接被列入黑名單,後果會是----自家所有的EP申請都被拒!!!
事實上,政策雖然有要求,重申一遍就是
在新加坡註冊的公司(如果雇員在25人以上),
需要首先把崗位招聘廣告公布給當地居民,14天之後才能申請僱傭外國員工。
根據人力部發布的聲明,招聘廣告必須公布在由勞動力局監管的、
一個提供就業機會的中央網站(就前面所說的Jobsbank啦)上,以便政府的就業機構管理。
其實操作起來還是挺靈活的!
還記得我們前面說的那位「悲催」網友嗎?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他後來成功拿到了EP!
「老闆讓我先去上班,然後現在已經把廣告po出來了,14天以後重新申請。"
(專家友情提醒:
該僱主要求的先上班再申請EP的做法,
其實是違反法律規定的,有可能會惹上麻煩,慎重慎重!)
看來,落實到具體操作上,人力部還是比較寬鬆的,
企業只要補登招聘信息,確認沒有本地人對這個職位感興趣,
就為網友申請到了EP。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440525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