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4歲少年的不歸路...社會習慣性冷漠令人心酸!

對於一個被懷疑有非禮嫌疑的14歲少年,我們這個社會所展現出來的習慣性冷漠是令人心酸的。

分析這個案例,如果執法部門可以切實的考慮到孩子的年齡而辦案靈活一些;或者一校之長能夠存一些些護犢之心;又或者那位致電家長「活動資格」被取消的老師,願意想想孩子所面對的尷尬;又或者我們作為長輩的可以讓孩子因為有你,而在面對任何困境時都能在心裡留有堅強的依靠…….那麼,這樣悲劇,或許就可以避免。

剛踏入2016不久,新加坡便發生了一件驚動整個社會的事件。而這原本只是一件極為普通的案件,但因為某些特別的原因而非常不幸的演變成人命關天的大事。

案件的發生是這樣的:一名14歲少年被控在電梯里非禮一名11歲女童,因而被警方帶入警局接受調查,之後由家人帶回,回家後又接到來自學校的電話,被告知少年原本參與的夏令營活動資格被取消。接下來少年自鎖屋內,從14樓窗口跳樓自殺。因少年的死,這起案件在社會上引起驚動。

這幾天,搜羅了一些網絡上有關這個案件的一些討論,在這裡彙集一下。

第一個問題:有人說這樣的悲劇應該是可以避免的?

在別的國家或許可以,但在新加坡看似可以避免的幾率並不是很高。這種事情如果發生在中國,如果案情的確不是很嚴重,可能警察打個電話給那個男孩的父親,讓他自己領回去揍一頓就完事了。孩子畢竟是孩子!

但在新加坡這樣做肯定是不行的,不管嚴重不嚴重,事事都是規規矩矩的,該如何就如何,要按照紙上寫的做。警察對於報了案的案子就會有一整套的程序,一步也不能少,什麼「網開一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類的在這裡基本上是不用考慮的,作為執法力量的一個環節,沒有人願意在這方面成為不必要的失誤者而自找麻煩。所以這裡帶給案中男孩壓力的層層環節一樣也不會少,全都撲了過來,最終能否挺過去,只能有少年自己擔起。

顯然,對於一個被懷疑干下非禮案的少年,在本地有誰會願意冒險成為一名失誤者而站在孩子的角度做一些考慮呢?所以這種看似完全可以避免的悲劇卻在這裡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第二個問題:有人說會不會這個孩子患有自閉症等心理疾病?

坦率的說,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即使是一個完全健康的孩子,在這樣的連環壓力的碾壓之下忽然患上自閉症的可能性其實更高。

第三個問題:學校在這個事件中充當了什麼角色?

校方在處理這個事件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是如此的遠離教育精神而顯得粗燥和不夠專業。至少在此事件中他們釋放出的這一系列組合動作,是機械和欠缺考慮的。

其實,學校本來可以發揮相當關鍵的作用,但本案中的學校顯然並沒有打算髮揮什麼作用,他們只是按照以往的慣性來做事,當好配合國家制度這台機器上運行著的一個小零件,因為沒有人願意成為一名違背政府的不必要的失誤者。特別對於政府部門的行為更是毫無異義的可能。在本地沒有這種對政府說不的文化,學校當然也不例外,凡事以政府為主,「政府做什麼都是對的」這才是新加坡的主流文化。也是學校灌輸給學生們的思想。學校是這種「聽命」文化的培育基地。

第四個問題:對於警方的作為你怎麼看?

警方的行為如實的突出了國家機器這一「機器」的特徵。但對一個有著內安法為後盾的國家強制機構,你指望他不要過於自信是很難的。

第五個問題:主要責任在誰?

可見的責任追究都是呈鏈索狀的,校方任由警察帶走學生;警方任由自己「英勇」的拘捕「案犯」再連續審訊3個小時;校方又任由慣例取消少年參與集體活動........但校方並沒有對"如何通知孩子"提出過任何有意義的忠告,任由孩子進一步的沮喪。因為此時沒有人注意到這個非常不合適的做法有多麼的荒唐。這樣看來,本案具體的主要責任似乎是很難追究的,那麼責任無法明確追究,這就暴露了制度的缺陷,或者至少相關規則沒有得到有效執行。既然新加坡事事都規規矩矩的按部就班的,那麼到底是什麼條規在本案沒有得到正確執行?想必不難找出。百密一疏雖難免,卻更容易被事後發現。當然了,要是打算遮蓋,應該也不會很難。中央醫院的那些事兒已經局部證明了這種能力確實存在。

第六個問題:教育的問題?

新加坡基本上是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混合的國家,西方價值觀和華人傳統纏繞在一起衝突著共存著。華人孩子自尊心強愛面子又相對脆弱,但生長期對異性產生的幻想並不會因此減少,反而這種害羞的性格讓幻想變得更加強烈,也更加隱蔽。另一方面開放的網際網路促進了青少年這種幻想的提升。

在本地,和西方社會一樣,打罵孩子被視為家庭暴力會被控上法庭,但孩子在培養獨立堅強個性這方面,卻無法與西方的孩子相提並論。我們看到新加坡的孩子其實都特別乖,乖到基本就不需要用到暴力管教。他們從小就被教育成乖乖一族,大多數男孩子甚至從小到大從未與人打過架。而一旦孩子一時糊塗做了傻事,他們也因為清楚自己要面對的那些毫不留情的懲罰而變得極為沮喪。

第七個問題:如何看待反對黨在這件事上的表演?

新加坡這個時期的民主萌芽慾望非常強烈,但基於新加坡的特殊國情民情,大多數人對於民主的道路依然找不著北,雖然各種嘗試和努力仍然在不同群體中持續運動,但諸如本案這樣悲傷的課題顯然不太適宜展開任何政治運作。有些反對黨在此期間進行的操作,雖然展現了他們的一番好意,卻也顯得忙亂和目的不清。因為,不管是反黨還是對黨,在處理這樣的事情方面會有什麼不同嗎?從學校到校長到老師到警察,可能還有少年周圍接近的人....似乎沒有人從開始就意識到少年受到這樣的對待有何不妥,以至於從警察叔叔那裡回來後又遭遇學校從活動中除名的繼續打擊.....如果不是這個孩子死了,那一片吃了一半的麵包和水又如何能喚起人們的心痛呢?可能至今我們都沒有人會覺得之前這些做法有何不妥。原因或許在於這個社會本性冷漠。

第八個問題:有些人提到家長方面的責任?

對於家長是如何在案發後和孩子溝通的,這個外人是不清楚的。但我們或許可以藉此事件,拷問一下我們這個民族的問題。說句老實話,我們大多數華人家庭會如何對待一個在外面惹下非禮案的兒子呢?會有多少家長能夠理性的和孩子貼心談談,而不是覺得丟盡顏面,恨不得家法伺候,高喊一聲,看我不我打死你這個兔崽子。有句古話說,「娘是兒的膽」說的就是有愛的孩子才有膽,才有面對生活困境的勇氣,要讓孩子覺得就是天塌下來只要一回到家就是安全的。無論無何,對於這個社會,這起事件是一個血的教訓。

第九個問題: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表面上看來,被學校取消參加假期活動確實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校方有理由做出這樣的決定,但顯然如何實施這樣的決定卻沒有加以考慮。或者他們認為這樣的一個有著如此劣跡的男孩不值得為他去考慮?案件中的少年在警局被問話好幾個小時,這種場面對一個14歲的孩子來說帶來的壓力可想而知的。從警局回來後「他超乎尋常的冷靜」和一句「他們說我有罪就有罪嘍」已經清楚的表明了他的精神狀態已逼近極限。

此時這孩子的心是一塊凍結了的冰,情緒正處在極度低落之時,他可能虛弱的甚至不敢奢望誰會給他一絲安慰。但這個可憐的孩子接著就被告知他將被集體活動被排除在外,這無疑是一枚「落井之石」,孩子認為自己被完全拋棄了。於是這輕輕一擊,冰塊便碎成一地。

第十個問題:如何看待社會上對少年之死引起的反應?

對於一個被懷疑有非禮嫌疑的14歲少年,我們這個社會所展現出來的習慣性冷漠是令人心酸的。分析這個案例,如果執法部門可以切實的考慮到孩子的年齡而辦案靈活一些;或者一校之長能夠存一些些護犢之心;又或者那位致電家長「活動資格」被取消的老師,願意想想孩子所面對的尷尬;又或者我們作為長輩的可以讓孩子因為有你,而在面對任何困境時都能在心裡留下堅強的依靠…….那麼,這樣悲劇,或許就可以避免。

但在孩子自殺之後,一下子有了這麼多人為其鳴不平,這也同樣令人感到不安,似乎這孩子生前是否真的犯下非禮罪都是需要忽略的。我們只關心人命關天,卻往往忽略人性也一樣關天。很明顯,人們愛好加入群毆,這能帶來快感而且比較安全。但來自內心的真正寬容,卻是需要個體挺身而出所擔當的責任。

我相信更多的關注人性,才是避免下一個悲劇發生的關鍵所在。而群毆的勝利並不能改變人們個性的冷漠。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39619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