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傳統盟友都遠離美國的時候,新加坡反而與美國越走越近?

華人新村| 2016-12-17| 檢舉

現在或者未來能與中國掰手腕的國家也只有美國這個超級大國。雖說現在東南亞仍是美國主導,新加坡談變節為時尚早。但也沒必要直接跟中國過不去。但最近,新加坡逐漸和中國疏遠,更加親近美國。但我們必須知道,美國的傳統盟友並沒有遠離美國,只是誰都無法把控特朗普總統的執政風格,大家都在觀望,所以顯得美國和盟友之間的關係有點冷。

首先是從睦鄰的因素考慮。東南亞的小國們,對中國有著與生俱來的恐懼。而中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輸出革命,更加重了這一感覺。新美關係同樣不允許中新走近。在中美博弈日趨激烈的當下,與中國有血脈關係的新加坡但凡流露出對華好感,都會引發美國的疑慮。這對靠美國保護的新加坡來說是無法承受的。所以也只能一條路走到黑了。在這種情況下,適當和中國拉開距離,甚至表現出些許敵意,有利於降低鄰國和美國的疑慮,符合新加坡的現實利益。

現在的東南亞,由美國勢力主導。美國是一個典型的海洋文明國家,海上霸權根深蒂固,中國則自古就是典型的大陸文明國家,雖然近代以來不斷轉型,但要想在海上抗衡美國,依然力有不足。但如果是陸上發力就不同了。由於中南半島是東南亞的主體部分。一旦其為中國勢力掌控,美國再想在此區域立足便十分艱難。即便美國最後能在菲律賓,甚至印尼保留些立足點,但影響力也十分有限,東南亞被中國主導也就水到渠成。現實中的中國正是這麼做的。

隨著中國與中南半島聯繫的緊密,尤其是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建成,馬六甲海峽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將大幅下降——將中東、非洲的油氣、礦石運到緬甸、泰國,再經鐵路、管道等運至中國,這在距離上,比經馬六甲海運要縮短許多;而中國將工業品運往西方亦是如此。如果設想中的克拉地峽成為現實,馬六甲的地位還將進一步下降。

儘管新加坡與中國血脈相連,但在涉及該國根本利益的關鍵問題上,二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矛盾,而且幾乎不存在調和的空間!既然如此,基於自身利益考慮,新加坡的親美厭華,也就順理成章了。

自建交以來,中國和新加坡的關係一直相對穩定。新加坡一直遵循「一個中國」原則,明確表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即便是在眼下的裝甲車問題上也沒有在公開聲明中提及台灣。2015年11月,中國和新加坡還發表了一項「關於建立與時俱進的全方位合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雙方都表示要在加深現有合作關係的同時開發協同合作的新領域。新加坡還是中國最大的投資來源國,也是中國倡導建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最早支持者之一。

儘管有這樣的經濟聯繫以及2015年的聯合聲明,雙方關係卻並不像看起來那麼和諧。新加坡不是南中國海爭議的當事方,但卻擁有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任何有關南中國海和航行自由的爭議都會對這個城市國家產生深遠的影響。新加坡主張東協在解決爭議上發揮作用,而中國則力主通過雙邊協商解決爭端。新加坡還對海牙仲裁庭的裁決表示支持,不承認中國在南中國海的主張。此外,新加坡與美國簽訂了加強版的防務合作協議,美國因此在新加坡定期部署P-8A「海神」巡邏機。這一部署尤其讓中國擔心,因為P-8A可以在南中國海上進行海事偵察巡邏。

鑒於以上原因,中國越來越將新加坡視為美國的盟友,而不是一個中立國。這個地區的許多國家在保持微妙平衡和一開始的親美姿態後,都開始向中國靠攏,在這種情況下,新加坡的地位顯得尤其複雜。在傳統盟友都開始遠離美國的時候,新加坡反而與美國越走越近。中國試圖在新加坡和台灣之間打入的楔子其實就是一種警告,為的是告訴這個城市國家,它不可能兩頭占便宜而不用承擔任何後果。

這一事件在短期內不會對新加坡造成什麼重大影響。最大的風險就是這些裝甲車不能歸還新加坡。新加坡不太可能因屈服於中國大陸的壓力而切斷與台灣的合作,它幾十年來一直與台灣和美國保持著良好關係,其政府不太可能在可預見的未來對這些關係做出重大的改變。

中國大陸也沒有多少力量去拉攏新加坡,新加坡與其鄰國有很大不同,它經濟發達,並且在全世界保持著許多國際安全關係。與此同時,中國目前對通過馬六甲海峽的運輸還過度依賴,因此不會去真正與新加坡作對。

但這並不是說中國方面新的更強硬態度不會產生任何影響。中國通過這次事件表明,它會為自己認為固有的權利發聲。尤其美國現在選出了一位任性的總統,中國就擁有了成為東南亞國家可預測盟友的天然優勢。香港的這次事件可以被視為中國藉以重新定義自己在亞洲地位的一系列小危機的序曲之一。

美國一開始拿菲律賓當2傻子,使勁推菲律賓與中國死磕,但菲新總統非常聰明,眼看要為了美國的利益與中國開戰了,趕緊轉舵,和中國俄羅斯站一邊;2傻子還需要有小弟來當的,抓誰??日本??日本本來就一直叫囂,效果已經明顯無用,日本2戰血債纍纍,整個亞洲人民都等著往死里打日本,就差個領頭大哥,而中國打日本是最受歡迎的。那還剩下誰??只有新加坡了。

首先,傳統盟友並沒有紛紛遠離美國。其次,新加坡的行為令人難以理解,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將對新加坡產生致命威脅。上海自貿區的建設已經搶了新加坡很多飯碗,一旦上海建成自由港和國際金融中心,你叫新加坡往哪裡擺?上海港與新加坡港是存在直接的竟爭關係的。隨著中國的發展,巴基斯坦港口的興建無疑削弱了新港的地位。通緬甸的油氣管道,同樣對新加坡有影響。克拉克運河叫了幾十年,為什麼還沒開挖?根本原因在於怕美國從中作梗。美國一旦離開亞洲,或者中國繼續強大,泰國運河開挖勢在必行。屆時,新加坡就會變成一個臭漁港。

其實新加坡走的是遠交近伐的路線。新加坡利用其地理優勢快速發展了幾十年,經濟軍事都取得矚目成就,很有地區存在感。但是中國近三十年,尤其近十幾年的發展,讓新加坡感到危機感。中國由一個落後的國家成為了世界第二經濟體。成為了新加坡主要貿易夥伴,且比重繼續增加。新加坡感覺中國的經濟和軍事增長威脅到它,於是拉攏美國來壯膽。不過,由於美國全球戰略收縮,美國軍事影響力在亞洲逐漸變弱,新加坡恐怕是白費勁。

在亞太,美國的幾個傳統盟友為了自身利益而疏遠了美國,但不能說都遠離了美國。新加坡為什麼反而與美越走越近呢?這要看新加坡的處境。

新加坡是一個島國,地處馬六甲要衝,面積只有719平方公里,人口約有500萬。彈丸小國,但憑著優越的地利環境和穩定的國內政治,經濟上早已是亞洲四小龍之一。65年新加坡建國,近七成為華人,李光耀為新加坡開國之父,施行的是國家資本主義。文革時的中國,由於意識形態掛帥,新加坡加入西方陣營敵視中國。建交後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後,中新關係走進,經濟往來密切。李顯龍上台後,親美意識濃烈。

在亞太,由於中國的近幾十年的迅速崛起,中美開始大國博弈。新加坡的國家安全完全依賴美國,在國防上,新加坡制定了所謂的"刺蝟"戰略,依靠美國的保護,安全上寄生與美國而保全發展自己。面對中美的大國博弈,新加坡開始越來越擔心自己的安全問題。中國在南海造島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軍事力量已推進到了南海,離新加坡很近了。新加坡是一個沒有實業的國家,主要靠航運,金融和旅遊而起家。如果中國控制了南海,它的經濟和安全就沒有保障,這是新家坡不能接受的。

中國為了解決馬六甲能源困境,早年的瓜達爾港設計因新加坡干預,一拖就是十幾年。中新有不可調和的戰略矛盾,新加坡靠近美國,傍美國大腿,想必是情理之中了。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新加坡在亞洲的地位,在美國西方與中國之間的地位快速的消退的原因。新加坡如果在亞洲沒有了存在感,那就離死不遠了,而中國的發展必定是消耗掉新加坡的存在感才能說是在發展的,因為新加坡是靠「中間人」的角色存在與賺取利益的,一旦買賣雙方消除了隔閡直接開始交易,那新加坡的地位就會直線下降。如果新加坡人能回歸小國的心態,去除自大的思維,與中國共同發展或許還有很多路可以走。但是一旦自不量力的想做天平的關鍵力量,那離死還是不會太遠的

受人恩惠與人消災。小國什麼都不是。經濟靠狼群養父。武器安全都是靠狼群養父。從嬰孩到成年沒有一樣離得開狼群。身上多少根毛多少斤兩都是逃不出狼群的魔掌地!菲律賓這樣中型國家,總統生命隨時都可以被威脅。何況小國。

世界重要規則是美國制定的或者說是以美為主的西方制定的,因為人家比中國早發展,科技發達,儘管目前經濟低迷,但美歐等國家在科技上仍然具有強的競爭力。中國在總體上量大,但還沒有充足的實力去改變不合理規則,中國的發展還脆弱,新加坡知道在末來幾十年中美歐仍站主動權。如果脫美,彈丸之地的新加坡就可能被美幹掉,要不了2年使完蛋,腳踩兩隻船有時還是對的

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主要是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異同!其次是利益的驅動。新加坡和中國的關係是靠利益維係的,這種關係有它的不穩定性,在雙方都有利的時候,關係是蜜月期,一旦利益受到傷害,關係也必然受傷,像新加坡這樣的小國,更是這樣。

新加坡經濟必較單純,靠服務業、金融業、港口貿易為主。隨著中國的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這些方面又是今後發展的方向,實際上是爭了新加坡的嘴。再說了,中國現在跟馬來西亞搞得火熱,如果皇京港傳說屬實,建成起用,無論是貨物中轉,或者戰略圍堵,都是新加坡的死穴,這些方面都遭了新加坡的忌,這可能就是新加坡與中國漸行漸遠的原因!(觀點不成熟,請指正)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37569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