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毗鄰馬六甲海峽,整個國家就是一座城市,有「花園城市」的美譽,1995年就被劃為「已開發國家」,經濟比較發達,也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按2015年統計,人口553萬,面積719平方公里,我們對比一下另一個「亞洲四小龍」之一——咱們中國香港,人口731萬,面積1104平方公里,新加坡人口和地域大概都只有香港的2/3。
但是它經濟效率比較高,2015年GDP總計2927億美元,接近香港整體GDP 3099億美元,他的人均GDP也較高,接近5.3萬美元,而美國是5.5萬。可見,它是一個比較富裕的小國。
新加坡經濟特點,用一個詞形容是「小而美」:
首先,雖然小,而且資源匱乏,但是地理位置非常得天獨厚。
位於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馬六甲連著太平洋和印度洋,多年以來,世界30%海上貿易和超過25%的石油運輸都要經過新加坡控制的馬六甲海峽,對新加坡經濟增長的助力是絕對性的。
其次,經濟特點用一個詞形容就是「靈活」。
被譽為新加坡之父的李光耀,過去多年帶領新加坡,在世界貿易競爭格局中不停的轉變改革,2000年前從代加工到電子業、化工煉油業,2000年後又做知識經濟轉移,高科技、生物製藥,在我們國家也投資了很多工業園區,包括大家熟知的蘇州工業園區新加坡都有參與。
再看它經濟結構,目前工業只占GDP的25%,服務業占60%以上,它是典型的外貿驅動型經濟,外貿總額是GDP的四倍,倍數比較高,所以高度依賴歐美和亞洲周邊市場,這也導致它受外部需求環境影響很大。
總體來說新加坡的GDP遠遠高於世界GDP增長率,經濟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鐵路、公路密度等基礎設施發展指數是東南亞各國最高的。
不過,經濟發展在2015年開始顯露頹勢。我們具體看看它的經濟數據。
1、GDP增速:波動很大,過去10年,金融危機期間,09年衰退 -0.6%,2010年大幅增長15%,之後增速呈下降趨勢,6%、4%,去年掉到了2%,今年季度環比更是出現衰退,今年三季度,新加坡GDP環比萎縮4.1%,是自2012年以來最差的一個季度。
2、貿易:我們先看看對華貿易,這兩年下滑很厲害,14年是514億美元,15年掉到477億,今年截至9月是309億,如果按比例算到12月底大概400億,相較14年的514億下滑20%,不止對華,對全球的貿易,15和16年都同比下滑。雖然他是貿易順差大概500億(3468億-2968億),但是看到進口和出口數據都在下降,比如10月出口同比跌5.83%進口同比也跌5.09%。
3、通脹情況:自15年以來,CPI開始為負,2年來一直處於通縮狀態,
4、其它指標:景氣指標目前比較平穩,財政也沒有問題,大部分情況都是財政盈餘沒有赤字,新加坡的主權評級是AAA國際最高評級,也是亞洲少數幾個有3A評級的國家。失業率很低,一直保持著充分就業,目前2.1%,金融危機最高時3.7%,控制比較好。這個數據遠低於美國及全球失業率水平。
這兩年,我們看到經濟增速下滑、貿易下滑、通縮,是現在新加坡面臨的主要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幾點:
1、外部需求下降:據統計,國外需求占新加坡全部需求的比例平均達到80%,2014年下半年起大宗商品需求下降,以原油為代表價格下跌較狠,貿易不景氣,導致新加坡的馬六甲物流港和發展起來的原油加工等板塊被衝擊得比較厲害。相關企業營收也出現下滑,比如新加坡國有控股公司淡馬錫,2015年虧損240億新幣。
2、東南亞競爭環境加劇:這個比較複雜。拿中國說吧,我們跟新加坡的經濟交互一直比較多,截至2015年,我們在新加坡的FDI(國際直接投資)存量大概320億美元,主要是地鐵隧道、軌道等項目,這個金額約占中國對東南亞10國整體FDI存量的50%,但是另50%是對其它東南亞國家的,增長也比較快。而且我們參與的很多項目都有機會打破新加坡的經濟命脈——馬六甲海峽的航道優勢,比如中國在馬拉西亞建鐵路,幫助泰國開鑿運河,都可能繞開馬六甲海峽,而且我們現在上海、天津自貿區建成,上海還建了個大港口洋山深水港,2010年,也就是5年前,吞吐量就已經超過了新加坡。這些都對新加坡貿易形成了威脅。
3、新加坡人力成本比較高: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新加坡就有將近4萬多家企業關門。
從未來看,亞洲經濟的增長有加速跡象,中國經濟也有企穩跡象,我們也認為新加坡的經濟不會一直下滑下去,但是想要再回復之前的高速增長,比較難了。
另外,改善和中國的關係也是新加坡需要做的。這兩年新加坡在貿易決策上,「拉美抑華」就是拉近美國抑制中國,在我們這兩年「一帶一路」發展的節骨眼上,可能站錯隊了。很多學者認為新加坡目前「戰略上一味依靠美國支持,無視經濟上有密切聯繫的中國是其最大硬傷。」還是平衡的外交政策比較好。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