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竟敢如此有「骨氣」的對中國說了這些話!

華人新村| 2016-12-06| 檢舉

11月29日,新加坡外交部長維文在《海峽時報》全球展望論壇上就裝甲車被扣一事說:

我不會對此事過度反應。我能說的是,我們要求商業服務供應商嚴格遵守法律,問題將按法律程序處理。這不是個戰略性事件。我們知道,中國也知道,我們與台灣很早之前就簽署了特殊協議,我們做的事情並非秘密。

他指出,新加坡不能遺忘曾協助我國建立武裝部隊的「老朋友」。

他說:「我支持一個中國原則,我們不會偏離這一原則。」

他還說,新加坡不會允許任何單一事件綁架新中關係。

同日,新加坡國防部長黃永宏也表示:

我國一向支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武裝部隊以商業運輸運載一般軍備已數十年,也常在香港停靠,但從未出現狀況。

他說,我國軍隊在海外受訓的地點不是機密,而海外軍訓是項雙邊協議。他表示,武裝部隊仍會根據現有的協議,繼續進行海外訓練。

在香港當局解釋扣押新加坡武裝部隊裝甲車的理由和法律依據後,新加坡政府將啟動程序,追回我們的資產。

新加坡陸軍總長王賜吉同日也表示:

香港是「很多外國軍隊和公司停靠的國際港口」。

他說,「過去從未出過問題,這是第一次」。

11月28日,新加坡巡迴大使比拉哈里·考斯甘表示:

中國已經意識到新加坡政府不會被嚇倒,所以現在試圖恐嚇新加坡人民,讓新加坡人民向政府施壓。

對上述新加坡高官的言論可進行如下概括:

這不是一件大事,所以不會做過度反應。

支持一個中國原則,但也不會忘了老朋友(台灣)。

「特殊協議」不是秘密,你知我知他(中國)也知。今後還會繼續履行協議。

我們一直這樣做(經停香港),如今是第一次有事。

不允許該事件破壞新中整個關係。

按法律程序辦,包括索回新加坡資產(裝甲車)。

中國正在通過恐嚇新加坡人民來向政府施壓。

看看吧,看出了啥呢?

服軟?支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國建交的起碼條件,這根本談不上服軟。

認錯?要繼續和老朋友玩協議,這明明是「認對」嘛。

我看出了不滿——以前你就知道,不是都沒事嗎?

看出了警告——是這事重要,還是新中整個關係重要?

看出了對抗——你別想壓我們,我們不會被嚇倒。

新加坡很有「骨氣」。不過有「骨氣」是好事,但不能拿自己的頭往鋼板上撞!

新加坡為什麼「能」?

新加坡這個位處於東南亞地區的小紅點,沒有半點天然資源。為了求存,在過去半世紀,只有不斷加強對 「人力」這惟一資源的教育和培訓。

1965年建國,新加坡人均收入僅美元516元,到2011年人均收入達美元5萬零123元,增加100倍,靠的就是新加坡人不怕苦、勤奮、認真、好勝、樣樣要第一的精神。

「怕輸」、「緊張」就是「新加坡人」。新加坡人只有每天抓著頭為「明天怎麼辦?」動腦筋,才能步步高升,天天進步。

新加坡雖然已經從第三世界過渡到第一世界,但是這並不意味第一世界的位置,是長長久久的。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說:「有人認為新加坡地理位置優越,得天獨厚,所得的成就是水到渠成,不勞而獲。事實並非如此。新加坡的每一盆植物都是苦心栽種,經過悉心培育、修剪和施肥,並非順其自然得來的。」

他打了一個比方說:「新加坡好比一個陀螺,一旦停止旋轉,便會搖搖晃晃地倒下。」為了求存,為了不能「搖搖晃晃地倒下」新加坡人必須自強不息。新加坡人是沒有辦法拿「為什麼人家能怎樣怎樣」來和別國相比。人家地大物博,我們呢?所以當新加坡的地鐵屢屢發生事故,當地鐵系統不再贏得國人對它的信任時,新加坡就有難了。當新加坡沒有了效率,還剩什麼?所以說,新加坡人就是沒有懈怠的本錢。要過好日子惟有靠拼搏。因為新加坡原就是一無所有。

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

經過半世紀的努力,新加坡的課本被翻譯成七國文字,數學課程有39個國家在採用。新加坡中學生的表現,於1995、1999、 2003、2007年的「國際數學科學趨勢研究」(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數學除2007年,均排第一;科學除1999年,均排第一。2009年參加經濟發展合作組織(OECD)舉辦的「國際學生評估」(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在65個國家及地區中,數學排名第二、科學排第四、閱讀排第五。這是舉世矚目的成就!

為什麼新加坡「能」?

這是很多人稀奇的、要研究的。創辦《新學》教育雙語雙月刊,正是期待通過這本教育雜誌來告訴世界,新加坡人是怎樣辦教育的。小國寡民的新加坡,2011年的總人口是528萬人,當中325萬是新加坡公民,50萬人是永久居民,加上130萬名外籍勞工。人雖不多,新加坡人對教育可異常熱衷。

根據調查, 過去兩年,新加坡中英文報每年有超過1萬條有關教育的新聞、評論和讀者來函。新加坡人從接受學前教育起,到小學、中學、大學、在職教育。待成家後,關心孩子的教育。到孩子成家後,關心孫輩們的教育。可以這麼說,新加坡人終生關心教育,教育對新加坡人來說是一個從搖籃到墳墓的課題。

新加坡的教育政策,從1959年成立自治政府起的生存導向, 到1979年的效率導向、1997年的能力導向,再到2011年開始的價值導向,都是配合了時代需求所作出的調整。新加坡的可貴處在沒有意識形態的包袱,與時並進。這也許是過去半世紀,新加坡在沒有前例可援下,為了求存,披荊斬棘,磕磕碰碰走出一個春天來的原因。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36444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