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拜神有講究,不拜 「玉帝」 卻去拜「黑白無常」 !

近日,新加坡舉辦了一場關於「從媽祖崇拜到游神,談華人民間信仰 」的講座,由新躍大學、《聯合早報》和通商中國合辦,邀請本地前資深報人杜南發主持,另外邀請馬來西亞文化人兼作家陳再藩當討論嘉賓。講座吸引450人出席,現場座無虛席。其中,鳳凰衛視《文化大觀園》總策劃兼主持人王魯湘提出觀點:「中國的神系傳到海外後形成新的價值格局等於在海外的新社會重建一個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新價值體系,這是對華族文化精神的一種凝聚與超越。

鳳凰衛視《文化大觀園》總策劃兼主持人王魯湘談華人民間信仰,報業中心禮堂座無虛席。(新加坡《聯合早報》/葉振忠 攝)

魯湘以新加坡的天福宮為例,指出由媽祖坐鎮的神殿兩旁,右邊是代表表「義」的關公,左邊是代表「仁」的保生大帝,另外有代表「文」的孔子、代表「武」的伽藍、代表「孝」的開漳聖王,以及代表「法」的城隍。他認為在這一格局下,媽祖代表了「愛」。杜南發總結時指出,王魯湘點出中國的神系傳到海外後,形成新的價值格局,等於在海外的新社會重建一個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新價值體系,這是對華族文化精神的一種凝聚與超越。

講座一開始,王魯湘先介紹媽祖的由來。他認為生於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卒於雍熙四年(987年)的莆田湄洲島姑娘林默,從名字看有可能天生有啞疾。南方閩越人好巫,聰慧的林默娘很可能是一位女巫。南宋最早有關媽祖的記載說林默「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既歿,眾為立廟於本嶼」。女巫因「航海者有禱必應」而升格為保佑航海者的女神,最早供奉林默娘的廟叫「順濟廟」,即順利渡水的意思。

王魯湘說,林默娘死後100年,媽祖信仰在湄洲島一百里外的商港涵江寧海開始往外傳播,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路允迪奉旨出使高麗,八艘使船有七艘沉沒,唯獨有女神引航的船隻安然無恙,媽祖在隔年便有了「廟號」。32年後才有「神號」,被朝廷賜封為「崇福夫人」。到了1190年,媽祖由「夫人」晉升為「靈惠妃」。媽祖在元代繼續晉爵,升為「天妃」,最後在清代由康熙皇帝賜封為「天后」,那是施琅率水軍攻克台灣之後。

王魯湘說,民間一直親切地稱林默娘為媽祖,官方卻把她提到「護國庇民」的政治高度,讓媽祖信仰官方化、政治化,軍事化。

新山「游神」回流到潮州

曾到潮州和柔佛新山古廟拍攝游神活動的王魯湘說,游神活動看似無政府、無秩序、無紀律,卻是社會活力的體現。他發現這種活動在「大政府、小社會」的環境里搞不起來,只能存在於「大社會、小政府」的地區。

新山文化推手陳再藩說,潮州地區的「營老爺」游神活動停辦64年後,在參照柔佛古廟的游神繞境後於2014年重辦,這可說是一種文化回潮現象。王魯湘則指出,清末民初時,因游神時的競爭需要,潮州大鑼鼓非常興盛,一度有13班之多,當時的潮州城就像是一座音樂城,到處都能聽到人們在演奏潮州音樂。

「小神多人拜」和社會結構有關

新加坡民間信仰近年出現小神有很多人拜,黑白無常(大二爺伯)被供奉在廟裡,大神如玉皇大帝卻越來越沒有市場,王魯湘認為這和中國社會結構有關。他指出,傳統中國社會是從皇帝到官員到百姓的垂直極權社會結構。老百姓發現和自己關係最靠近的小官,求他時還真能辦點事,反而官越大越夠不著,求他沒用。大家把這種生活政治經驗平行移植到信仰世界,神的譜系也是個官僚譜系,從上面的大神一級級下來,最後是土地公公,相等於一個村長,而村長能天天見到。

王魯湘說,西方的唯一神信仰和法治思維,在某種意義是建立在形式邏輯上,是排他性的。但中國的文化與思維之間,似乎有意識地規避這種形式邏輯,在信仰上拒絕歸一。

他說:「我們一直講變化,不僅變,而且化,講究的是模糊。我們的審美是模糊的,所以特別能欣賞水墨。西方人覺得光就是光,暗就是暗,我們卻覺得模糊性之中有無盡微妙,妙不可言。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9/node132637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