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爺爺的話在政治舞台上很有分量,但他對遲遲不結婚生子的剩女們,卻是束手無策。
互動百科上給了那些大齡女青年一個新稱號,把她們稱為「3S女人」:Single(單身)、Seventies(大多數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Stuck(被卡住了)。
以上對剩女的定義大致上也適用於新加坡,但新加坡的剩女們是否都是「不幸」和「被卡住」的一群,這一點可能情況有些不同。現在就讓我來談談為什麼我們這些超級剩女總是在給政府出難題吧……
新加坡的生育率一直處於低谷水平,人們再不生,新加坡人恐怕要絕種了。又哄又騙,李光耀和執政精英們怎麼也無法解決剩女過多的問題。但在討論問題的當兒,大家矛頭也不時指向政府,認為那是當年人口政策矯枉過正的結果。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建國初期,當時由於國家人口過多,創造就業機會就成了一個艱巨的任務。於是政府推行了「計劃生育政策」,並通過金錢獎勵和各種變相處罰等方式說服人民控制生育。所以我從小就被灌輸「兩個就夠了」,感覺人口對國家來說是個累贅。
不過官方並不認為當時的政策是造成目前生育率無法提高的原因。李光耀更表示生育率下降是全球趨勢,即使給人們再高的「嬰兒花紅」獎勵,也扭轉不了這種不願婚嫁生子的情況。
但我想這也是機率的問題。到了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如果沒有繼續大力推行二胎化,嚴厲控制人口增長,每個家庭都生養三四個小孩的話,那麼到了十多年二十年後的今天,這些孩童都已成年,結婚人口基數也會相應增加。
打個比方,當年在「兩個就夠了」的人口政策下,國家迎接了一百萬個小孩。假設當時推行的是「四個就夠了」,那麼國家就可能增加更多的小孩。20年後,兩個不同的政策對人口增長的影響顯然會有差異。
到了九十年代,新加坡成功控制了人口的增長,但也跟不少經濟發達的社會一樣,開始不斷出現剩女。這個現象讓政府擔心不已。
可惜啊,多年寒窗苦讀,課本上卻從來沒教過高學歷女性如何吸引男人。
後來,李光耀爺爺開始為剩女們提供建議了。他苦口婆心勸適婚年齡女性不要太挑剔,催促她們早早找個男人嫁了好多生幾個孩子。他說,女性最好早點找到對象,最好在求學的時候就開始找,這樣以後結婚的機率就更高一些,不怕沒人要。
同時期,一項調查就發現,新加坡的單身男女幾乎都是工作狂,沒機會認識新朋友,社交圈子特別小。
政府成立官方紅娘組織
發現問題所在之後,政府開始對症下藥,想方設法為娶不到老婆、嫁不出去的單身男女做媒。就這樣,官方紅娘組織社交發展署(SDU)以及社交俱樂部(SDS)成立了,一起扛下了這項艱巨的任務。
為什麼會有兩個官方紅娘呢?這種安排和當初李光耀的想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李光耀曾經在1983年的一場群眾大會演講中勸男性大學畢業生選擇女大學畢業生,而不是教育程度低和不夠聰明的女子為妻。這番話除了希望把高學歷的女性嫁出去外,其實也貫徹了李光耀的優生學觀點,認為一對優秀的父母能培養出優秀的後代。
然而,他的這番勸告非常不中聽,幾乎得罪了所有人。別忘了那個年代社會上沒有多少個大學生,高學歷男性不會因為他的話特地去物色女大學畢業生。那些成為了焦點的高學歷未婚女性也不會為他的話感到高興。
官方紅娘分為兩個不同組織,把擁有大學學歷的男女和非大學畢業生分開,這個做法未必是要落實優生學觀念,更大的原因是擔心把高學歷女性跟非大學學歷的女性放在一起的話,男人們都對後者趨之若鶩,最後女大學生又會落得個找不到歸宿的可憐下場。
儘管披著現代化的外衣,多數新加坡人表面上看起來很西化,但我們的社會仍相當傳統,無論男女都跳不出舊思想的框框。男性仍希望娶個學歷比自己低的賢妻良母,而女性也不願意下嫁,因此高學歷女性的擇偶範圍就被縮小了。
兩個不同的紅娘組織除了舉辦各種社交活動讓年輕男女有機會多接觸外,也挖空心思拍攝廣告,在報刊、電視、大街上的廣告牌上大力宣傳,希望單身男女抓住機會認識新對象。不只如此,這個紅娘還想到另一個策略,呼籲已有對象的好心人為其他單身朋友做媒。
進行這麼多宣傳之後的結果如何呢?當然這當中有不少撮合佳偶的成功例子,但是這些無所不在的廣告也引起不少人的反感,更有人調侃,指SDU其實是「Single,Desperate,Ugly,」(依然單身、痛苦絕望、其貌不揚)的縮寫。
因為對官方紅娘機構有了這種負面的印象,所以不少人卻步了。因為害怕被視為是絕望的一群,所以他們都離這兩個組織遠遠的。
和中國相比,單身者來自家庭的催婚壓力並不算太大
儘管費盡心思,不聽話的剩女們還是有增無減,情況繼續讓人擔憂。後來,政府看來是對剩女們徹底失望了,於是轉而大量引進新移民,試圖以此解決人口問題。可是此舉卻引起了強烈的民眾情緒反彈。
在2011年的一場李光耀與南洋理工大學的大學生對話會中,一位27歲的女博士就針對國家如何促進外來人口和本地社會的融入情況做出提問。李光耀重申了低生育率以及人口老齡化對社會所造成的危害,並為政府吸納外來移民的政策繼續做出解釋。
說完之後,話題並沒就此打住。緊接著,他反問女博士生的年齡、婚姻狀況、是否有男朋友等個人隱私的問題,引得全場哄堂大笑。
得到了答案後,李光耀就像慈父一樣,勸她別浪費時間,希望她早日找個男朋友結婚生子,因為孩子比博士學位更重要,更能帶給她滿足感。
不知道那位女博士生最後是否認同李光耀的說法,不過我覺得早一點找對象和結婚生子兩者之間未必有緊密的關聯。
國家出盡所有法寶了,剩女們還是晚婚,甚至不結婚,我想還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來,新加坡的環境對單身女性來說,還真的沒有太多可以挑剔的地方。過去常聽大人說,女人需要婚姻,這樣以後有人來照顧你、保護你,人生才能有保障。
但是在治安良好的地方,把老公當成護花使者的觀念似乎派不上用場。大家都受到法律和執法人員更完善的保護,所以「找個人來保護你」這個說法說服力不足。
二來,在離婚率不斷攀升的年代,婚姻是不是人生保障,讓不少人感到懷疑,所以還是在個人財務上做好規劃比較實際一些。
新加坡政府規定單身公民要到35歲才能購買政府組屋。將年齡定在35歲,應該是對那些過了這個年紀還保持單身的國民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了吧。
我身邊許多到了一定年齡卻仍然單身的朋友似乎也放棄了尋找對象的想法,大家一過35歲門檻便急急忙忙開始物色組屋。
畢竟買房買樓是一個可以憑自己努力實現的夢想,而姻緣這等事還要拜託月老的幫忙,麻煩得很。所以對大齡單身女性來說,除非找到真正喜歡的對象,否則憑自己的能力買下房子,過著逍遙的日子,要比找個老公更加實在。
再者,跟另一些東方社會,例如中國和韓國相比,新加坡單身者來自家庭的催婚壓力並不算太大。我曾經遇過一些中國朋友就是因為周圍的人都成家了,父母也不斷地催促,不斷安排相親做媒,結果承受了巨大的壓力。為了給家人一個交代,這些朋友經過幾次相親後找到了對象便匆匆結婚了。
過去新加坡家長也會給孩子施壓,但現在,不斷催婚的情況已經很少聽聞。如果自己不急也不介意單身,基本上也沒人奈何得了。
談婚論嫁變成了一種和政府討價還價的交易
新加坡政府是一個由許多技術官僚組成的非常務實而理性的政府,有時甚至理性到你會懷疑他們右腦的感性思維是不是有缺陷。
我們常在電影或電視劇中看到這樣的情節:一對苦命小情侶非常恩愛,但是命運始終在捉弄著他們。要麼,就是其中一人患有重病,不然就是兩人被家人無情拆散。總之兩人都愛得很痛苦。
雖然知道「劇情如有雷同純屬巧合」,但這些煽情虛構的愛情故事,卻往往把我們這些觀眾感動得鼻涕眼淚直流,可見大家內心裡都會對浪漫存有一些不可救藥的幻想。
其實,結婚這等事不就是兩個人浪漫的,甚至帶有一點不理性成分的決定?
可是我們的政府官員和技術官僚們在向人們談論婚嫁課題時,總是眉頭深鎖,以冷靜到近乎沒有感情的語氣述說,還經常以一堆冷冰冰的數字和報告呼籲大家趕快結婚生子。
這是多麼沉重和冰冷的告白啊!這麼做簡直是把婚姻的格調降級成為叢林生存法則。
當國家把人們都只當成人口的一個數字,人們也會從務實和理性的角度跟你計較:我們若結婚生子,犧牲事業和自由,為國家做出貢獻,我們能得到什麼?政府能不能多給點補貼幫忙照顧孩子?這些要求接踵而來,把原本是甜蜜的婚姻變成了一種討價還價的交易。
以我的觀察,政府每次在公開場合中長篇累牘呼籲人們結婚生子的效果應該不大。在我的朋友中,沒有一個是因為受到這番憂患意識的啟發而決定結婚的。
建議官員們還是多看看愛情片,或是設法在街頭巷尾多營造一點浪漫氣氛吧,或許這還能讓大家有戀愛的感覺和結婚的衝動。
現在新加坡外來人口增加,來自世界各地的男男女女聚集在此,說不定也給新加坡人增加了選擇的對象。數據就顯示,異國通婚的比例明顯增加了。
不過想潑一潑冷水……如果新加坡女性都嫁給了外國郎,雖然剩女問題解決了,但她們都跟著人家跑了,到頭來對新加坡人口也沒有做出貢獻。唉,那也不過是空歡喜一場啊。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